01 减不减值?
曾主持 " 白酒史上最大并购案 " 的董事长,离开了。
6 月 27 日,华润啤酒(0291.HK)公告称,董事会主席侯孝海辞任,且不再担任董事会辖下财务委员会主席、执行委员会以及购股权总务委员会各自之成员。
侯孝海离任的原因,白酒业内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或与其主持高达 123 亿对价的金沙收购有关。
以笔者在行业走访来看,从投资者到白酒从业者,从收购动议到运营至今,几乎没有人对该项目抱有积极和正面的评价。
对比侯孝海离职,投资者更关心的是,接下来,收购金沙产生的 74 亿元商誉,是否会被计提减值、从而影响华润啤酒业绩?
业内人士告诉笔者,华润啤酒在去年秋天某交流会中表示:金沙不亏损不减值;如亏损,视现金流而定。
不过,按照行业 " 潜规则 ",新领导就任后,公司大概率会出现 " 业绩洗澡 "。这样做,一来,能把 " 包袱 " 甩给前任;二来,可降低就职前的业绩基数,便于在自己任期内做出高增长。
蒙牛(2319.HK)上一任总裁卢敏离职后,高飞于 2024 年 3 月接任。蒙牛 2024 年即对子公司贝拉米的商誉等进行了近 40 亿计提减值。当年,蒙牛归母净利润仅为 1.05 亿元,同比暴跌 97.83%。
目前,华润啤酒董事长由总裁赵春武兼任。
02 金沙大败局
在啤酒业内,侯孝海个人声望很高,这与他过往累累战功有关。
侯孝海是雪花 " 勇闯天涯 " 品牌的缔造者。担任四川分公司总经理四年后,2016 年侯孝海出任华润啤酒 CEO。
上任第二年,侯孝海即主导了 "3+3+3" 啤酒高端化三步走战略。这一战略,令华润啤酒在其后五年间提效升级与高端化之路甚为顺畅,一举成为国产啤酒老大。当了 CEO 七年,2023 年 4 月侯孝海调任董事会主席。
职业生涯过于顺遂,会让人产生无所不能的 " 妄念 "。
侯孝海主持收购的金沙,属于三线酱酒品牌。上一轮酱酒热潮中,金沙跟随茅台(600519.SH)、郎酒、习酒等水涨船高崛起,并在 2021 年达到 " 鼎盛 ",之后不出意外进入下行周期。
华润啤酒入局的时点,是在金沙业绩高点出现之后。以 55.2% 股权的 123 亿对价,以及金沙 2021 年净利润 13 亿元计算,金沙的估值为 17 倍 P/E。
这笔交易于 2022 年 10 月签订协议。当时中信白酒指数 PE(TTM,剔除负值)为 31 倍,不能说华润买贵了,但彼时白酒已出现了下行迹象。
金沙这类 " 酱酒市场跟随者 ",命运同样如此。
2024 年金沙营收 21.5 亿,相比 2021 年被收购前的 36.4 亿,下滑了 41%。
从利润看,去年金沙 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为 8.47 亿。如按扣除 25% 所得税后净利润为 6.8 亿元计算,这一数字对比 2021 年的净利润 13.15 亿,近乎腰斩。
但金沙项目饱受争议之处,并不在于赚了几个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作为三线酱酒,金沙基本不可能有出头之日,尤其在行业下行期。
侯孝海更大的失误在于,以超过百亿的代价,跨品类、跨生意模式去冒险。这在消费行业是相当忌讳的一件事。
03 被汾酒误导了?
之所以失手,与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啤酒主业的成功,给了侯孝海 " 底气 "。
2016 年之前,在啤酒兼并集中的大发展年代,华润啤酒背靠央企,拥有充足的资金与资源优势,并购了多家区域啤酒厂并成功整合。再加上 " 狼性 "、执行力强的渠道运作风格,华润啤酒做到了中国啤酒份额第一的位置。
侯孝海正式入主华润啤酒,到收购金沙之前的 2021 年,中国啤酒正处于高端化升级的黄金期。华润啤酒的归母净利润,也从 2016 年的 6 亿,增长到 2021 年的 47.4 亿,翻了近 7 倍。
赔钱有赔钱的原因,赚钱了也会犯赚钱的错误。
" 膨胀之下 ",华润加了杠杆收购金沙。
据笔者从业内了解,在其高达 123 亿资金对价中,有 70 亿左右是借款。过去几年,华润啤酒一直致力于还款 " 撤杠杆 "。到 2024 年末,华润啤酒的长、短期借款合计 19 亿元,大部分金额应已经偿还。
二是,汾酒战略投资的 " 正反馈 ",让侯孝海低估了白酒难度。
2018 年 2 月,山西汾酒(600809.SH)引入华润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华润集团通过其子公司华创鑫睿(香港)有限公司以 51.6 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受让了山西汾酒 11.45% 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 华润系 " 加入后,汾酒吸收了具有华润背景的董事成员及高管,侯孝海亦在其中。
2018 年至 2024 年,汾酒营收从 94.44 亿元增长到 360.1 亿元,增长 281.3%;净利润从 15.07 亿元增长至 122.4 亿元,增长 712.21%。
从 2018 年 11 月的低点,到 2021 年 7 月的高点,汾酒股价涨了 14 倍。华润当然也赚得盆满钵满。这给侯孝海和华润啤酒,带来相当大的自信。
笔者从业内了解到,当时侯孝海与投资机构交流时表示,他们参与汾酒项目后,发现白酒渠道特别粗糙、特别落后,认为凭借自己的渠道能力,可以把白酒做得更好。
侯孝海显然高估了渠道作用。
和奶品、软饮一样,啤酒是个纯粹的 " 渠道 - 零售 " 生意,品牌作用相对不大。可见度、便利性、性价比,此三者影响因子更高。
甚至可以说,消费者面对雪花、青啤、百威、重啤和燕京等几大啤酒品牌,购买原则页是 " 谁便宜买谁 "。
从快消品思维模式出发,侯孝海或许认为,大通路渠道铺货、精耕细作,可以搞定一切。但这一套,在白酒显然行不通。
首先,白酒是个特别吃品牌的生意。在白酒竞争中,渠道排在品牌之后。哪怕渠道强如泸州老窖和古井贡,品牌本身也是过硬的。
华润退而求其次收购三线酱酒金沙,也主要是因为二线以上白酒品牌不考虑出售。
对品牌力的低估,侯孝海和华润啤酒,恐怕都没有深思过。
在金沙之外,华润啤酒母公司华润集团所收购的中低端白酒金种子和景芝,也与 " 重渠道轻品牌 " 的态度一脉相承。
除了名目繁多的本地酒,这一价格带的白酒,仅全国化品牌,就有汾酒的玻汾和老白汾;洋河(002304.SZ)的海天系列;古井贡酒(000596.SZ)献礼、古 5、古 8;舍得(600702.SH)的沱牌、六粮和 T68;泸州老窖(000568.SZ)的系列酒等等,难以尽数。
金种子和景芝,品牌完全不占优势,做不出成果也在意料之中。
品牌之外,即使是强大的渠道,也难以在白酒复用。啤酒与白酒,甚至高端白酒与低端白酒,都是完全不同的打法。
金沙的主力单品摘要定价 500 元,属于次高端。400 以上的白酒,主打的是商务需求。这类需求,主要靠渠道团购,并非零售。不多的零售场景,主要集中在烟酒店;在啤酒大规模投放的商超、便利店、餐饮店,相对较少。
" 啤白协同 " 本不存在。但在 " 泡沫年代 ",品牌与渠道的认知错位之下,它成为一种听上去顺理成章的故事。
跨品类多元化,大多以失败告终。放眼全球,至今没有同时做好烈酒和啤酒的巨头。
从华润啤酒主业来看,近年来 " 吨价提高、结构升级 " 的战略,虽然受到大环境影响步伐缓慢,但仍然走在长期正确的方向。
侯孝海离去,让华润啤酒隐约出现了 " 新老划断 " 纠正失误的信号。至少,轻装上阵后的华润啤酒,又将回到主业的 " 舒适区 " 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