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财华社
随着 2025 年上半年的落幕,港股市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格局中经历了剧烈波动。
4 月份,受美国关税政策冲击,恒指一度跌至 19260 点,但市场迅速反弹并收复失地。与此同时,科技与新兴产业的崛起为港股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大量南下资金和外资涌入,推动恒指在上半年实现了 20% 的涨幅。
在港股市场经历大幅波动的背景下,上市公司为增强投资者信心,延续了 2024 年以来的回购潮趋势。
回购企业数量显著上升
中美关税博弈引发全球金融市场震荡,港股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意愿在今年上半年明显增强。
根据 Wind 数据,2025 年上半年,港股市场共有 203 家上市公司启动了股份回购计划,这一数字不仅明显超过 2024 年上半年的 185 家,也接近 2023 年全年的 205 家。
上图所示,2021 年至 2024 年期间,港股回购金额规模呈阶梯式上升趋势,2024 年累计回购金额高达约 2655 亿港元,涉及股份近百亿股。原因是 2024 年许多公司(尤其是互联网、金融龙头)认为股价被严重低估,因此大规模回购以提振市场信心。
2025 年上半年,随着市场回暖,恒生指数回升,部分企业的股价已脱离底部区间,回购成本上升,因此一些龙头公司减少了回购力度。尽管龙头公司回购金额减少,但更多中小市值企业加入回购行列,使得整体参与回购的公司数量上升。
这表明,市场信心仍在扩散,更多企业认为其股价仍具吸引力。
天风证券在最新研报中表示,截至 2025 年 7 月 1 日,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 TTM 值为 20.10,市盈率历史分位数为 8.95%,处于历史较低估值水平。该行认为与此前互联网公司更为看重股东回报水平不同的是,2025 年中概互联网重回进取和进化。
政策层面也是助推回购股份的上市公司数量回升的关键,2024 年,港交所推进了库存股机制改革,允许上市公司在符合注册地法律及公司章程的前提下,将回购股份作为库存股持有。
这些库存股可用于再出售、员工激励、并购支付或红股发行等,这一改革显著提升了上市公司的资本管理灵活性,也推动了更多港股上市公司加入回购队伍。
腾讯再封回购王,消费及医药股兴趣上升
多个行业巨头引领了 2024 年以来的港股回购潮,而互联网科技股金融蓝筹板块为回购的主力军。
今年上半年,腾讯控股 ( 00700.HK ) 、汇丰控股 ( 00005.HK ) 及友邦保险 ( 01299.HK ) 等行业巨头回购金额依然居港股上市公司前列。这些企业不仅回购次数多,且回购规模庞大。
" 回购王 " 腾讯此前已连续三年稳居港股回购金额榜首,在 2024 年年报中,腾讯还宣布 2025 年继续增强股东回报,计划至少回购价值 800 亿港元的股份。
分行业看,港股回购的主力军仍是互联网巨头和金融巨头企业,但部分消费和医药企业也加大了回购力度。
今年上半年,消费赛道的安踏 ( 02020.HK ) 、名创优品 ( 09896.HK ) 和蒙牛 ( 02319.HK ) 分别回购了 6.98 亿港元、2.6 亿港元及 1.97 亿港元;医药领域的药明生物 ( 02269.HK ) 回购了超 6000 万股,金额达 11.1 亿港元,石药集团 ( 01093.HK ) 则回购了近 3 亿港元的股份。
与去年同期相比,这些企业今年上半年的回购金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药明生物去年同期并无回购动作。受市场波动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消费及医药等板块股价出现回调或被低估的情况,部分现金流充裕的企业在市场回升时积极回购股份,这一行为进一步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华泰证券在研报中指出,港股回购潮升温,显示出公司管理层对自身价值的信心。回购行为不仅有助于提升投资者信心,还能改善财务状况,提高股东回报。
结尾
2025 年上半年港股市场的回购潮,不仅反映了企业对自身价值的信心,也显示出市场整体信心的回升。随着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的改善,港股市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未来,随着更多企业加入回购行列,港股市场有望继续保持活跃,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