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文汇 12小时前

开赛以来迅速走红成为“超级 IP ”,“苏超”到底有多出圈

最近一段时间,不管看不看足球,大概率会刷到 " 苏超 "。

人人都知道 " 苏超 " 火爆,专业机构——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则给出了这项业余赛事的 " 出圈指数 ":关注人群中非传统球迷群体的占比近八成。

" 苏超 " 全称是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参赛队是人称 " 十三太保 " 的江苏省 13 个城市。5 月 10 日开赛以来迅速走红,成为 " 超级 IP",至 6 月 21 日,短视频平台 # 苏超、# 苏超联赛等话题的播放量突破 110 亿次。

7 月 2 日,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披露了全省 3189 位常住居民参与的 " ‘苏超’赛事影响力与融合发展专题调研 " 结果。这项地方性的业余赛事,办出了不输全国性职业赛事的热闹劲儿。

据江苏省体育局统计,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目前已吸引了超过18 万名球迷涌入各个城市现场观赛。

调查显示,95.2% 的江苏居民知晓 " 苏超 ",涵盖职场人士、学生、农民、家庭主妇、退休人员等各类群体。58.5% 的居民表示,关注 " 苏超 " 是由于网络热点话题带动,关注人群中非传统球迷群体占比近八成。

借着 " 苏超 " 比赛,江苏 13 个城市纷纷 " 整活 "。" 踏平花果山,再吃水蜜桃 "," 无锡水蜜桃,踢飞你‘鸭’ " ……各种宣传口号 " 火药味 " 十足,而官方 " 放下身段 " 主动参与到网络 " 玩梗 " 中,更进一步打响了赛事的知名度。

" 苏超 " 为什么能火出圈?" 苏超 " 的爆火带来了什么? 从 " 村超 " 到 " 苏超 ",它们有哪些共性,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 苏超 " 凭啥火出圈?

合家欢式观赛,氛围感拉满

6 月 1 日," 苏超 " 第三轮最后一个比赛日,南京主场对阵无锡的比赛,在五台山体育中心体育场进行,现场涌入了 15669 位球迷。球迷中间还有很多中小学生,他们打着雨伞或者披着雨衣,和爸妈一起组团来看球。

开场仅 1 分多钟,南京队就率先进球。客队无锡队的看台,虽然人数不占优,但球迷也一直坚持为球队加油呐喊。最终,南京 1 比 0 取胜无锡。

" 苏超 " 第三轮的比赛在 6 座城市进行,共吸引了超过 9 万名球迷现场观赛。而自 5 月 10 日开赛以来,已经举行的 18 场比赛,现场观众人数超过了 19 万人,场均观赛人数超万人,超过了许多职业联赛的上座人数。

场上比赛激烈,场外 " 梗王争霸 "

" 苏超 " 没有一场球好踢,但每一场球都有 " 梗 "。江苏 13 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借着比赛进行了 " 自我表达 "。

" 盐水鸭对阵水蜜桃 ",赛前的官方海报上,更是打出了 " 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 " 的标语。刘邦故乡徐州对阵项羽故乡宿迁,堪比要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历史夙愿。

造梗大赛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也吸引了更多人关注 " 苏超 ",并到现场观战一番。造梗大赛、互联网流量、现场观赛相互配合,彼此助攻,成就了 " 苏超 " 一个又一个名场面。

低门槛全民参与,捍卫城市荣誉

" 苏超 " 球队以城市命名,球员则来自各行各业,包括教师、学生、快递员、程序员等。本次共有 516 名球员参赛,年龄从 16 岁到 40 岁不等。这种 " 全民足球 " 的新模式拉近了大众与足球的距离。

它打破准入边界,秉承 " 你行你上 " 的原则,球队以城市命名,事关城市荣耀。江苏 " 十三太保 " 个个都有不服输的劲头儿。每一城的市民也拿出极大热情。城市与城市不一样,但都血脉相连,展示自己,也尊重对手。

随着 " 苏超 " 的热度不断攀升,不少城市发现,原定的比赛场地已经不能满足超万人观赛的需要,需要调整到座位更多、灯光草皮等条件更好的比赛场地。

在第三轮比赛结束后,南京、苏州、南通、常州不约而同申请更换主场比赛场地,让更多观众走进球场,感受现场氛围。

目前," 苏超 " 常规赛已战罢五轮,第五轮场均现场观战人数 3.08 万人,约为第一轮的 4 倍。由于 " 一票难求 ",更多的人通过电子设备、户外大屏等收看转播。

6 月 29 日,数百人在南通滨江体育公园的 LED 巨屏前观看 " 苏超 " 比赛。 " 南通发布 " 图

" 苏超 "" 村超 ",带来哪些启示?

两年前,贵州黔东南的 " 村超 " 一夜爆火,如今," 苏超 " 又突然崛起。两者有什么共性,又带来哪些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济学专家万喆认为,两者的核心共性还是回归体育本质和文化共鸣。两者都构建了一个零门槛的参与平台,让体育回归大众,成为普通人释放热情的舞台。" 它们的共性也表明,体育的生命力还是在于扎根民间、融入文化、服务民生。"

万喆认为," 苏超 " 带来的价值是多重的。短期消费激增,长期也会带动产业的联动。" 城市也通过这个赛事输出了文化符号,为中小城市提供了低成本高共鸣的品牌推广范本,实现了经济激活和城市 IP 重塑的双重目标。"

万喆说," 苏超 " 以足球为媒介,将江苏的 " 散装 " 文化转化为发展动能,激活了地方经济,又重塑了体育赛事的价值维度。这种 " 体育 + 文化 + 城市 " 的融合范式,或将成为中国基层赛事破圈的新范本。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