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王 " 要出征海外。
文 / 每日财报 南黎
近期,A 股养猪行业巨头牧原股份启动了赴港上市的计划。
5 月 27 日,公司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 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并刊登了本次发行并上市的申请资料。6 月 17 日,公司公告称相关材料近日获中国证监会接收。从募集资金的用途看,牧原股份此次赴港上市 " 剑指出海 "。
作为国内生猪养殖巨头,牧原股份无法逃离猪周期的影响。随着猪价的回暖和成本的下降,牧原股份盈利情况得到改善,但依然面临高达上千亿的合计负债。此次," 猪王 " 牧原股份拟赴港上市,能否凭借 " 出海养猪 " 跳脱周期?
千亿债务包袱的背后
据招股书,牧原股份是一家科技驱动的全球猪肉龙头企业,已覆盖育种、生猪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及肉类加工的全产业链条。截至 2024 年,牧原股份拥有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产能,2024 年生猪出栏量达 7160 万头,占全球市场份额 5.6%,远超同行。
虽然牧原股份被称为 " 猪王 ",但光鲜的产能背后,是千亿元总负债的沉重包袱。
事实上,从 2021 年以来,牧原股份的总负债便一直维持在千亿规模以上。数据显示,2021 年至 2023 年,牧原股份总负债分别达 1086.62 亿元、1048.77 亿元和 1213.68 亿元,资产负债率分别为 61.30%、54.36% 和 62.11%。
截至 2024 年末,牧原股份总负债为 1101.12 亿元,同比下滑 9.27%,但资产负债率仍高达 58.68%。今年一季报末,公司有息债务规模超 800 亿元,其中短期债务高达 621.7 亿元,而同期账面货币资金为 235.66 亿元。
牧原股份回应短债高的主要原因是生猪养殖企业的资产主要为生猪和猪舍,生猪作为活体资产难以确权,猪舍主要建于租赁集体土地,金融机构普遍将其视为非有效抵押物,主要使用短期借款。
对于如何降低负债,牧原股份称会逐步降低负债总额及资产负债率,改善财务结构。预计 2025 年公司整体负债规模降低 100 亿左右,具体下降规模将根据市场行情和自身经营情况进行调整,长期公司负债的目标降低到 40% 多。
超级 " 猪王 " 难逃猪周期宿命?
业绩的表现,与自身对成本的控制管理存在一定关联,但更关键的似乎还是得看 " 猪的脸色 ",即市场中生猪的价格。
2021 年以来,猪价迎来新一轮下跌周期。2021 年,猪价从 38 元 /kg 高位回落至 28 元 /kg,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显现;2022 年,猪价持续下行至 18.5 元 /kg;2023 年,下跌至谷底 15.1 元 /kg。
伴随着猪价下跌,全行业陷入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的局面,牧原股份也不例外。2021 年至 2023 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788.9 亿元、1248.26 亿元、1108.61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40.18%、58.23%、-11.19%;同期,公司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 69.04 亿元、132.66 亿元、-42.63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74.85%、92.16%、-132.14%。
不过,进入 2024 年,生猪价格开始反弹,上涨至 16.7 元 /kg,牧原股份的业绩也开始回暖。
2024 年,牧原股份实现营业收入 1379.47 亿元,同比增长 24.43%。其中,屠宰、肉食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242.74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1.03%;实现归母净利润 178.81 亿元,扭转 2023 年净亏损的局面。
今年一季度,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360.61 亿元、归母净利润 44.91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37.26%、288.79%。
面对周而复始的价格波动,牧原股份也在试图构建新防线。公司判断在趋严的宏观调控政策下,生猪价格将相对稳定,全国产能预期也将长期保持稳定。计划依托极致成本优势对冲风险,同时加速屠宰肉食业务布局。
能否凭借 " 出海养猪 " 跳脱周期?
牧原股份表示,此次港股上市的募集资金用途:一是将用于拓展全球商业版图,包括加强全球采购的供应链建设、加强海外市场布局与覆盖以及海外并购等战略举措的推进;二是将用于研发投入,包括在育种、智能养殖、营养管理及生物安全等方面的支出;三是将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用途。
公司对外表示,本次港股发行是公司推进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步。自去年以来,牧原股份的出海意图就愈发明显,2024 年与越南 BAF 公司达成合作,输出猪场设计、生物安全等核心技术。2025 年 3 月在胡志明市设立全资子公司越南牧原,将智能饲喂系统、环境控制设备和智能巡检机器人引入当地。
事实上,不止牧原股份,新希望、海大集团、通威等头部企业纷纷落子越南:1999 年,新希望在越南建了第一家饲料厂,如今已拥有 9 家饲料公司、3 家养猪场;通威早在 2007 年就布局东南亚,如今在越南、印尼、孟加拉等国建厂,专攻水产饲料;2024 年,海大海外饲料销量突破 240 万吨,越南和印尼成为主力市场。
出征海外,自然是国内市场已经不好 " 混 " 了。在猪周期魔咒之下,生猪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国内市场压力越来越大,猪肉价格波动,成本高企。
牧原股份为何在越南设立境外全资子公司?海外业务的起点为何选择在东南亚?公司方回应称,现在东南亚市场对于装备、研发的投入,以及在防控非瘟的能力上,有很多发展空间,牧原这么多年来养猪的技术能力,管理水平、智能装备,可以为更多的海外客户服务。
一方面,在国内市场,从技术路径上能看到,潜在的降本增利的空间非常大;另一方面,在海外业务的发展,还是以技术装备服务的输出来作为主要方式。这也是源自牧原多年来积累的养猪生产能力的输出。
业内人士认为,东南亚地区,让不少猪企嗅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海外市场反而成了新增长点,谁能先站稳脚跟,谁就能抢到更多资源和主动权。
行业格局悄然生变,资本市场与海外反馈将决定企业下一步走向。2025 年出海大戏刚启幕,牧原、新希望、神农谁会第一个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谁又将率先出局?还得时间来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