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7小时前

华为缺席、小米受挫,4 月国产新能源降价潮迈入拐点

文 | 数读智车

在最新的微博中,雷军直言," 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这也是小米最艰难的时刻。乃至整个国产新能源,都进入了一段冷静期。

2025 年的北京车展、上海车展,比往年更安静了一些。

车主站上特斯拉车顶、周鸿祎站上国产车车顶……这些往常年引起全网轰动的戏码,并没有上演。

这似乎是一个趋势,进入 2025 年,价格战未能如期上演,厂商营销也变得十分谨慎,国内汽车市场已经有进入拐点的趋势。

降价潮退,短暂盘整

4 月并不是产品发布的大月,但由于上海车展,有不少车企相继发布了新品或者改款。

比亚迪发布了海狮 07DM-i 智驾版、方程豹钛 3、唐 L、汉 L;问界 M8 开启首批交付,阿维塔 06、广汽昊铂 HL 正式上市。除了新车,特斯拉、小鹏相继推出了改款。

不过,相比于新品和价格,车企的竞争已经在悄悄发生变化。

按照乘联会的数据,今年降价潮已经有放缓的趋势。1 月有 7 款车型降价,2 月份有 21 款车型降价,3 月份降价车型数量 23 款,与之相比,去年仅 3 月降价的车型就高达 51 款,体现了降价潮大幅降温。

这个现象背后,既有降价空间被持续压缩的情况,也有不再需要大规模降价卷份额的因素。

4 月,国产新能源车企销量继续维持在高位,但没有进一步向上突破。公布销量的 14 家车企中,销量平均数为 72695 台,同比增加超过 2 万台,环比也呈现一定程度的增长。按照中位数,14 家车企为 34492 台,同比增长了 29%,环比有所减少,但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准。

虽然比亚迪还是无可争议的龙头,但其他车企的追赶势头非常明显。4 月上汽和吉利销量已经超过 10 万台,再加上偶尔破 10 万台的奇瑞和长安,目前 10 万俱乐部的队伍已经越来越壮大。

发布销量的车企都实现了同比增长,其中有四家车企同比翻番式增长,另有三家车企增速超过 50%,车企的淘汰线越划越高。车企的分化依然在继续,4 月车企销量排名较上月几乎没有变化,同时头部车企的同比增速明显更快。

具体到品牌,多数品牌都实现了月销过万,以 2.5 万台为界,突破这个门槛的品牌数量已经达到了去年 11 月、12 月的水准,整体增长的势头依然在继续。

比亚迪王朝和海洋系列仍然是不可撼动的存在。今年以来,海洋系列的表现更强。方程豹系列也逐渐站上新台阶。4 月销量 10039 台,最近半年有两个月销量破万。

这两个系列之下,吉利的银河系列同样亮眼。今年以来,银河系列已经三个月销量超出 9 万台,本月更是创造了历史新高的 96632 台。

有的品牌势如破竹,有的品牌则遭受着挫折。在上个月出现舆情事件后,小米汽车本月销量为 2.8 万台,出现了环比小幅下滑。上险量数据显示,3 月 31 日 ~4 月 6 日,在 "3 · 29 小米 SU7 爆燃事故 " 后的完整首周,小米汽车销量为 0.5 万辆,排名下降 3 位至 21 名。创下了两个月以来小米汽车最低周销量。过去两个月中,小米汽车周销量从未低于 0.6 万辆。

除了小米,智界、乐道、智己等品牌都还处在没有打开局面的状态,阻力重重。

2025 过去了三分之一,有不少车企的指标完成度很高。小鹏已经完成年度销量的 37%,吉利完成 31%,实现全年的目标并不困难。

然而像上汽智己、广汽埃安、蔚来等车企 / 品牌,进展相对较慢,其中智己只完成了十分之一,想要完成全年目标,除非实现大幅度突破。

车企正在跟时间赛跑,跟竞品赛跑,跟自己赛跑。

智能化提速

3 月安全事件的影响,在 4 月得到了集中体现。整个 4 月,智能化成为了关键词。

汽车行业的报告指出,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汽车市场渗透率增长迅速,目前已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市场渗透率已从 2021 年的 23.5% 增长至 2024 年的 57.3%,预计今年 L2 级的市场渗透率有望突破 70%。

这种背景下,智能化的进一步规范发展成为重要工作。

4 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公布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的通知》,力图推动相关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发展。上海市等 9 个城市以及 " 北京市基于新型储能的 V2G 车网互动协同调控试点项目 " 等 30 个项目,被列入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范围。

车企智能化的动作也在提速。L3 级自动驾驶今年将进入量产阶段。

华为发布了新一代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ADS 4,首发量产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舱内激光视觉传感器,首创分布式毫米波雷达。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靳玉志称,2025 年有望具备 L3 的商用能力。

同时,上汽智己也宣布今年将落地 L3 级量产自动驾驶系统,L4 级 Robotaxi 即将在上海浦东机场至迪士尼路线投入运营。

广汽发布 C01、G-T01、G-T02 等 12 款车规级芯片,使用场景覆盖智能汽车电源管理、制动、集成安全等多个领域。冯兴亚透露,第四季度,广汽的 L3 自动驾驶车型将上市销售。

除了技术战,价格战也在同步。今年 2 月,比亚迪掀起了 " 智驾平权 ",或许是受到比亚迪的压力,华为的智能辅助驾驶也在下探。据 36 氪汽车,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宝骏品牌计划推出一款全新车型,该车将搭载华为 ADS 高阶智能驾驶方案,其价格将在 15-25 万之间。

此外,零跑宣布对含有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车型,智驾软件全面免费,包括免费开放高速智能领航辅助(NAP)功能。

价格战、技术战之外,从 3 月开始,智驾安全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

工信部等监管部门发文要求,车企需停止使用 " 智驾 "" 高阶智驾 " 等模糊表述,统一采用 " 辅助驾驶 " 或 " 智驾等级 + 辅助驾驶 " 的命名方式。

4 月 30 日,余承东在发布的科普视频中,使用 " 智能辅助驾驶 " 替代了此前常用的 " 智驾 " 说法。随后,厂商均更改了宣传内容。

" 小米智驾 Pro" 更名为 " 小米辅助驾驶 Pro";" 小米智驾 Max" 则改为 " 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理想、蔚来、阿维塔、小鹏等品牌门店在产品宣传中,均显著降低了对智能驾驶功能的强调。

4 月底,华为联合 11 家汽车品牌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并且在倡议中,华为将与各品牌讨论推出 " 智能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 ",通过模拟场景教学、实时风险提示等,帮助用户提升安全驾驶的意识。

这个趋势还在延续。5 月,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试图通过强制 " 新国标 " 等方式,破解隐藏式车门把手等设计背后的安全隐患。

由此推测,在接下来,厂商的一大竞争焦点将是智能化的能力,以及同步配套的安全保障能力。

出海:进一步提速

随着国内市场价格战进入拐点,海外市场已经成为厂商普遍关注的焦点。

4 月,披露海外销量的车企仍然不多,奇瑞是已披露数据的车企中销量最高的,比亚迪则是增长势头最好的车企。

比亚迪 4 月销量达到 78705 台,连续第 5 个月创造了历史新高。据易车数据,今年一季度,比亚迪在巴西、意大利、泰国、澳大利亚等市场夺得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同时在加坡等市场也获得了全品牌(包括燃油车)销量冠军。

易车数据显示,比亚迪在巴西、意大利、泰国、澳大利亚等市场夺得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同时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市场也获得了全品牌(包括燃油车)销量冠军。

比亚迪的动作依然非常密集。

其在柬埔寨建立了第一个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在沙特,比亚迪宣布与沙特阿美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探索更深度的合作。在欧洲,比亚迪在瑞士举办品牌上市发布会,正式进入瑞士市场。到今年年底,比亚迪将在瑞士设立 15 个销售点。

比亚迪的示范带动下,其他车企也都加大了海外市场的布局。

长安汽车提出,今年海外销量目标 100 万辆 。上汽计划未来三年将推出 17 款全新海外车型。何小鹏表示,期待未来 10 年超 50% 汽车销量来自海外,想以高科技、中高端的定位进入全球。

具体动作上,上汽旗下智己汽车正式进军澳大利亚,LS6 海外版 IM6、L6 海外版 IM5 亮相墨尔本车展。

蔚来汽车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在欧洲推出 FIREFLY(萤火虫)电动汽车。

小鹏汽车与巴林的汽车集团 Ebrahim K. Kanoo 达成战略合作,正式进军巴林市场。根据规划,小鹏 G6、G9、X9 三款旗舰车型将于 2025 年下半年登陆巴林,依托 Kanoo 集团覆盖全境的销售服务网络。

如今的海外市场,与新势力刚刚崛起之时的国内市场有很大相似之处,量变仍然在积累,新能源车企的海外竞争正在走到台前。

华为缺席,小米降温

新势力中,华为和小米无疑是这个市场最受关注的车企。然而,4 月,两家车企都在变得 " 安静 "。

往常月份,华为鸿蒙都会公布月度销量,但从 3 月开始,华为不再披露数据,本月也没有具体数据。取而代之的是智能辅助驾驶报告,这些数据并不能真正了解到 "X 界 " 的市场表现。

从侧面看,问界销量有所回升,从连续三个月不足两万台,增加到本月 27203 台。这与问界 M8 有关。3 月 6 日,问界 M8 开始预售,据鸿蒙透露,M8 车型预订订单累计超 12 万台,从 4 月 16 日起才开始上市,新车发布的首月,鸿蒙智行取得了开门红。

然而,其他 " 界 " 并不算十分理想。根据奇瑞的数据,智界 4 月销量只有 4461 台,是有数据以来的历史新低,而且是近乎腰斩的地步。智界上市后,一度月销稳定过万,但如今,走过了第一段热潮,智界的进一步出圈变得艰难。

享界的销量可能同样不尽如人意。北汽并没有披露相关数据,但北汽新能源 4 月销量只有 10327 台,环比减少 28%,这意味着享界并没有给北汽带来太明显的提振。

不过,华为的号召力并不差。在华为乾崑智能技术大会上,其一口气拉来了 11 家车企,足以看出华为朋友圈的庞大。目前,华为与上汽合作的第五界——尚界已经提上日程。

小米与华为的处境有些相似。3 月的负面事件,让小米原本强势的状态遭遇挫折。4 月,小米销量虽然超过 2.8 万台,但已经有所下滑。当然,目前小米的销量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下滑更多是产能方面的原因。

屋漏偏逢连夜雨,或许是安全考量,有网友发现小米 SU7Ultra 最大马力被锁。小米 SU7 Ultra 汽车更新的 1.7.0 车机版本,1548 匹最大马力被锁定,车主需要达成赛道成绩才能解锁,否则只能使用大约 900 匹马力,对此,小米深夜致歉。

这段时间以来,小米似乎进入到了造车的问题频发阶段,这可能会是小米最为艰难的阶段。如雷军微博所说," 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取消了一些会议安排和出差计划,也暂停了一段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过去这几年一直很忙,这段时间反而可以静下心来,仔细思考…… "

小米的市场号召力依然强势,6 月,小米即将发布新的车型。这几个月可能会是小米短暂的沉寂阶段,也是小米发展的关键阶段。

理想 VS 零跑:平替打败正主?

去年下半年开始,零跑被冠以了 " 理想平替 " 的名号,自此后,零跑增速迈上了快车道。

零跑的思路很明确,将性价比进行到底。" 正主 " 理想的价格始终都在 20 万以上,这也让零跑有了更多空间。

去年 4 月开始,零跑几乎每个月一个脚印,创造一次历史新高。今年 3 月,零跑销量首次超越理想,到 4 月,零跑销量已经达到 41029 台,已经成为新势力销量最高的车企。

与此同时,车型单一、不进行价格下探的理想则始终难以有新的销量突破,去年年底逼近 6 万台后,理想便没能再度逼近这个数据。

理想似乎并没有急于扩充产品线,按照其规划,今年 7 月,理想将发布纯电车型,不过依然为 SUV,似乎延续 L 系 SUV 的设计方案,这意味着,理想的产品短期内不会有台明显的变动。

目前,相比于扩充产品线,理想似乎更在意 AI。甚至推出理想 AI Talk,用以宣传其对于 AI 的理解和重视。

好的一面在于,理想的销量依然稳定,但当销量数据迟迟无法突破,理想正在面临声量减弱的问题。

蔚来 VS 小鹏:降价的左与右

蔚来和小鹏则体现了降价策略的正反两个结果。

4 月,小鹏销量达到 35045 台,逼近历史新高,这已经是小鹏连续第 6 个月销量突破 3 万台。这其中,小鹏的低价车型 MONA M03 功不可没。

根据此前的数据,小鹏 MONA M03 连续 4 个月交付超 1.5 万台;上市 8 个月累计交付突破 10 万台,成为品牌销量主力。

可以说,通过 MONA M03,小鹏咸鱼翻身,有了更多可能性。基于销量,小鹏武汉新生产基地建设已完成,正等待竣工验收;小鹏智驾芯片二季度量产上车;小鹏机器人 IRON 亮相上海车展,何小鹏表示,相信更多人形机器人会现身车展。小鹏实现了多点开花,多项业务的兼顾。

与之相比,蔚来则展示了低价策略不奏效带来的后果。

乐道 L60 的数据并不好,这个车型重复了蔚来主品牌系列的轨迹,即在新车型发布后,有不错的销量表现,但随后销量数据始终难以站上新台阶。

4 月,蔚来的销量为 23900 台,但其中,乐道只贡献了 4400 台,贡献量极低,蔚来并没有借由乐道实现突破。

因此,当前阶段,蔚来常常挂在嘴边的是盈利而不是新的战略探索。

3 月选择与公众公开沟通后,李斌在 4 月进一步表示,如果公司不盈利,不能持续健康经营,那他作为 CEO 是不称职的。直接将公司的盈利与自己的帅位绑定,足以看出其决心。

一个低价车型的成败,直接决定了小鹏的向上和蔚来的止步不前。

上汽 VS 吉利:扶不起的智己和极氪

上汽和吉利是比亚迪之下,唯二新能源月销过万的车企,然而,这两家车企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旗舰品牌迟迟不见起色。

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日前在视频中表示,智己汽车 " 一号工程 " 战略地位永不改变。上汽集团所有前瞻技术都将在智己车型率先落地,智己汽车是行业内首个具备 L2++、L3、L4 级智能辅助驾驶全栈量产能力的品牌。

这些足以证明智己几乎是含着金汤匙出生。

然而,智己的表现并不算亮眼。4 月销量只有 4366 台,依然没有稳定破万。这种状况对于上汽打造旗舰品牌缺少足够支撑。为此,上汽选择了与鸿蒙智行合作,打造尚界。

据其介绍,尚界首期投入达到 60 亿元,专属团队人员超过 5000 人,并将建设专属超级工厂。首款车型最快将在今年年中亮相。按照华为此前的品牌调性,尚界将会保持高价格段,这对于智己来说,这既可能是内部的挑战,也可能是一次难得的补充。

与智己相比,极氪则相对表现积极一些。

4 月,极氪销量 13727 台,销量稳定过万。不过,与吉利的其他品牌相比,极氪的表现就略显不足。

在极氪身上,吉利十分敢于 " 折腾 "。去年,极氪与领克进行合并。到今年 2 月,极氪已完成对领克的收购及注资事项。

5 月,极氪私有化的消息进一步震动车圈。根据公告,吉利汽车拟以私有化方式收购极氪全部股份,如交易完成,吉利汽车与极氪实现完全合并,极氪将私有化并于纽交所退市。有分析认为,此举意味着 " 回归一个吉利 "。吉利将极氪、领克、吉利银河纳入 " 豪华科技—高端新能源—主流市场 " 赛道,极氪主攻 30 万元以上豪华电动市场,领克锚定 20 万元级新能源中高端领域,吉利银河覆盖主流消费区间。共享 SEA 架构与智驾技术,能够节省开支、降低供应链成本,实现更高效能。

显然,这种情况下,极氪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决定着吉利的高度。按照当前的销量状况,极氪仍然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4 月对于国产新能源,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月份。但这可能是国产新能源价格战的转折点。这个月开始,降价不再过于密集,技术、安全更受到重视,出海继续积累量变,新的竞争方式和竞争局面正在悄悄形成。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