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 5 月 9 日讯(记者 邵雨婷)5 月 9 日,中国证监会新疆监管局发布一则处罚公告,因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信披违规等事项,对博纳影业(001330.SZ)及董事长于冬、时任财务负责人齐志采取行政监管措施。此次罚单直指公司内部治理漏洞,亦暴露出董事长于冬主导的资本运作困局。
新疆证监局表示,经查,2022 年,博纳影业及其子公司以支付信托理财款等形式,通过第三方向公司董事、副总裁齐志及其关联方提供资金 2.10 亿元,构成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2023 年,博纳影业及其子公司以支付信托理财款等形式,通过第三方向于冬及其关联方提供资金共计 2.61 亿元,构成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
截至 2024 年 12 月末,上述资金占用款项已归还,博纳影业未按规定披露与其他关联方、控股股东之间发生的非经营性资金往来情况。根据相关规定,新疆证监局决定对博纳影业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督管理措施。监管认定董事长于冬及副总裁齐志未勤勉尽责,对于冬、齐志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并记入资本市场诚信档案。
博纳影业表示,本次行政监管措施不会影响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公司将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作为事件核心人物,此次风波加剧了市场对于冬个人财务风险的担忧。2025 年 4 月,博纳影业曾发布公告称,于冬所持有的 1.37 亿股博纳股份被司法冻结三年,该股份占其个人持股的 48.70%,占公司总股本的 10%。
由于该部分股权涉及高比例质押,且冻结股权市值较质押时缩水超 50%,多重风险传导下,于冬的财务稳定性遭到质疑。
资料显示,2022 年博纳影业上市后,于冬曾将 1.37 亿股质押给中信信托以获取融资,彼时公司股价在 10 元左右,而截至 2025 年 5 月 9 日,公司股价已跌至 4.41 元,市值仅 60.62 亿元,质押股份面临严重的平仓压力。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于冬的持股比例为 20.53%,若公司股价继续下行,质押股份可能被强制平仓。
这一财务危机与博纳影业的经营困境形成共振,上市以来,博纳影业的营收已连续三年下滑,且亏损持续扩大。财报显示,2022 年至 2024 年,公司实现营收 20.12 亿元、16.08 亿元、14.61 亿元,同比分别下降 35.60%、20.06%、9.12%;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 7551 万元、5.53 亿元、8.67 亿元,亏损分别扩大 120.82%、631.86%、56.87%。
财务状况持续恶化主要源于近年来博纳影业投资的电影总体表现不佳,高杠杆支撑的重资产制片模式使其营业成本激增。2025 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主控影片《蛟龙行动》耗资 10 亿元却仅获 3.54 亿元票房,导致单季巨亏 9.5 亿元,亏损额超 2024 年全年。
自《长津湖》后,博纳影业持续加码军事主旋律题材,但近年来,博纳影业押注的 " 主旋律 + 大制作 " 模式已显疲态,《蛟龙行动》暴露出叙事单薄、人物塑造失败等硬伤,春节档定位偏差更使其陷入排片劣势。2024 年上映的《传说》票房 8000 万元,《狗阵》票房 3269 万元,均未达到预期。
相比之下,光线传媒凭借动画电影及类型片的多元化布局在春节档之中备受关注。当行业步入 " 内容质量驱动 + 轻资产运营 " 新周期时,博纳影业仍被困在 " 资本杠杆撬动重资产制片 " 的旧模式中,叠加治理缺陷导致的资源配置低效,形成业绩持续失血的恶性循环。
截至一季度末,博纳影业的账面现金为 15.17 亿元,短期借款为 6.18 亿元,长期借款为 19.61 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2882.76 万元,成本失控造成现金流断裂风险剧增,账面现金依靠关联方借款勉强维持。截至一季度末,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较上年末缩水 18.06% 至 43.26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