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首日,IFBH 以发行价 27.8 港元 / 股开盘,表现一度亮眼,盘中最高触及 46.5 港元,涨幅超过 65%;截至收盘报 39.5 港元,较发行价上涨 42.09%,总市值达到约 105.3 亿港元,成为当时港股消费板块中最受关注的新股之一。
然而,好景不长。在随后的几个月里,IFBH 股价持续下行,不断探底。截至 11 月 21 日收盘,IFBH 报 17.900 港元,当日下跌 4.94%,总市值已大幅缩水至约 47.73 亿港元,较上市初期的高点 " 腰斩 "。
利润与毛利率下行
股价疲软的背后,或与公司近期业绩表现有关。据最新财报,今年上半年,IFBH 实现收入 9450 万美元,同比增长 31.5%;但除税前溢利 1860 万美元及除税后净溢利 1500 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小幅减少 1.7% 及 4.8%。
IFBH 对此表示,溢利减少主要由于期内产生了一次性的上市相关专业费用。若剔除该等一次性费用影响,上半年经调整纯利为 1890 万美元,较 2024 年同期(经同等调整后)实际增长 13.9%。
此外,毛利率也由 2024 年同期的 38.4% 下降至报告期的 33.7%,下降 4.7%。IFBH 称,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泰铢兑美元升值,产生了不利的汇率影响。
IFBH 是一家泰国食品饮料公司,创始人 Pongsakorn Pongsak 在 2013 年便构思并推出了 "if" 品牌,2022 年,新增了 "Innococo" 品牌。
2024 年,IFBH 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全年营收近 12 亿元人民币,而团队人数仅为 46 人,相当于每人创造近 2400 万元。这一效率远超传统饮料巨头,背后是其独特的轻资产模式,生产、物流和销售的全环节外包,仅有一支小型内部仓配团队,负责监督采购、生产及全球分销,确保每个环节的效率及质量。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这支全职的小型团队仅有 6 人。
2025 年上半年,IFBH 的核心产品椰子水收益同比强劲增长 33.3%,占总收益的 96.9%。
IFBH 认为,增长动力来源于中国内地市场的成功开拓、产品规格的丰富(如新增 500 毫升装)以及高效的营销活动。
其他椰子水饮料收益同比下降 48.2%,占比仅 0.7%,主要因椰子咖啡与气泡椰子水销售下滑;其他饮料收益则增长 57.2%,主要受龙眼汁、荔枝汁、维他命 C 蜜桃汁及芦荟葡萄汁等产品推动;植物基零食收益同比减少 100%。
中国内地市场贡献了 IFBH 总收益的绝大部分,且预计在未来仍将是主要收入来源。IFBH 预计该地区销售将继续增长。此外,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澳洲市场也分别实现 60.1%、130.8% 和 215.3% 的显著增长。
IFBH 认为,其所处的即饮软饮料市场,特别是大中华区,拥有广阔的增长前景。按零售额计算,大中华区即饮软饮料市场规模预计将从 2024 年的 1,384 亿美元,以 7.1% 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 2029 年的 1947 亿美元。其中,椰子水饮料是该区域内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预计将从 2024 年的约 10.9 亿美元,以 19.4% 的复合年增长率迅猛攀升至 2029 年的约 26.5 亿美元。
存货周转仅 2 天
值得注意的是,IFBH 的轻资产模式现惊人的存货管理效率,其 2023 年与 2024 年存货分别仅为 40 万美元与 100 万美元,周转天数控制在 2~3 天,堪称快消行业的库存范本。到今年上半年,IFBH 的存货管理持续优化,存货由 2024 年 12 月 31 日的 100 万美元减少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的 300 万美元。存货周转天数由 2024 年末的 3 天进一步缩短至报告期末的 2 天,体现了高效的库存周转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IFBH 的商业模式也暴露了脆弱性。首先,IFBH 高度依赖过度集中的客户,即分销商。据招股说明书,自 2012 年底成立以来,IFBH 的前五大客户贡献了高达 97% 以上的销售额。
实际上,据中国经营报报道,IFBH 公司在中国国内市场只有两个分销商运营 if 品牌,一个负责线上渠道包括天猫、京东及抖音等电商和社交电商平台,另一个专注线下渠道,如超市和便利店。国内一家椰子水生产企业负责人称,该公司之前这么规划的,但实际 ( 两个分销商 ) 都有互相渗透。
然而集中的分销结构可能导致核心分销商流失可能直接冲击营收基本面,进而影响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供应链层面,IFBH 对核心供应商的依赖程度同样突出。公司计划通过拓展供应商体系降低风险,目标在 2025 年底将来自 General Beverage 的椰子水原料供应比例降至总需求量 70% 以下,2027 年进一步降至 50% 以下。为此,IFBH 计划采购范围逐步拓展至周边椰子主产国,并与当地代工厂合作,以平衡扩张效率与产品一致性。
然而招股书未透露自建工厂的具体规划,核心生产仍依赖代工模式,本土化进程可能受合作方利益博弈及自身战略投入力度制约。
除此之外,IFBH 也在面临品类单一困境,约 94% 的营收依赖椰子水产品。新推出的如泰式奶茶、其他饮料和植物基零食等品类表现乏力,仅贡献不足 0.1% 营收,未能形成风险分散的产品矩阵。国内椰子水市场面临本土巨头的强势竞争,后者凭借资金实力和渠道渗透力挤压市场空间,其轻资产模式下的品牌护城河面临严峻考验。
武汉二厂创始人兰世立对蓝鲸新闻记者指出,当前饮料行业产能过剩,椰子水市场竞争混乱,IFBH 规模化扩张难度较大,更适合走 " 小而美 " 路线。
事实上,IFBH 上市首日表现印证了健康饮品赛道的热度,但高估值、高认购倍数也意味着市场预期已拉满。但长期看,公司需证明其增长可持续性,否则可能面临估值回调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