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鲸新闻 11 月 21 日讯 (记者 李丹萍 胡劼)2025 年,在全球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承前启后,2026 年作为 " 十五五 " 开局之年,走势又会如何?我国经济稳增长下宏观数据表现良好,但居民的微观体感体现不明显,问题源头在哪里,又该如何破局?
近日,蓝鲸新闻记者专访了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其在宏观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积累和业界影响力,曾获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水晶球最佳分析师、金牛奖最具价值首席分析师等诸多行业奖项。同时,赵伟还担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中国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

赵伟指出,2026 年是 " 十五五 " 开局之年,亦将是改革与发展 " 全面发力 " 年。改革进度的加快,酝酿着巨大的时代机遇;短期扩内需政策,或将在中长期改革框架下持续加强;时代 " 红利 " 的广度、深度和强度,也与 " 改革 " 紧密相关。预计 2026 年经济将步入 " 非典型 " 复苏状态。名义 GDP 修复过程中带动企业盈利改善,消费需求中服务需求弹性更大,投资增速更容易 " 前低后高 "。
对市场反复提及的宏微观感受的 " 温差 " 问题,赵伟表示,恢复企业盈利能力是疏通企业循环阻碍的关键,须关注反内卷与清账;解决就业问题是疏通居民循环阻碍的关键,相应改革不能缺席。而总量政策给足力度,则是打破经济宏微观 " 温差 " 的宏观前提。
蓝鲸新闻:您近期提出了 2026 年要向 " 改革 " 要红利的观点,具体应该怎么理解?
赵伟:可以看到,2025 年在全球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国内经济环境实现了至少三层变化:疫后 " 疤痕效应 " 的退潮、关税冲突对经济拖累的弱化、政策框架优化的雏形已现。
而 2026 年是 " 十五五 " 开局之年,亦将是改革与发展 " 全面发力 " 年。今年或将是三中全会以来 " 改革 " 全面加速的开始。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 300 多项改革任务,需要在 2029 年前全部完成,这一时间窗口与 " 十五五 " 规划实施周期高度重叠。
为此,我们着重提示,要向 " 改革 " 要红利。这意味着三层含义:改革进度的加快,酝酿着巨大的时代机遇;短期扩内需政策,或将在中长期改革框架下持续加强;时代 " 红利 " 的广度、深度和强度,也与 " 改革 " 紧密相关。
" 十五五 " 规划中首提 " 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 ",实现 2035 年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实现经济总量与人均 GDP 较 2020 年翻一番、人均 GDP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目标已定,续写两大奇迹,对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增速有基本要求,或意味着扩内需政策将在中长期改革框架下持续加强。但对此,资本市场的理解与定价未必到位。因此,宏观政策会严守经济 " 底线 " 及传统领域基本盘。产业调整思路清晰,强调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传统领域固本升级,同时加快服务业开放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会更加强调 " 自立自强 "、" 采取超常规措施抢占制高点 "。
与以往改革相比," 十五五 " 期间的改革更强调系统性与实效性,改革提速期,或可重点关注统一大市场建设等相关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保统筹等为代表的民生保障体制改革、财税金融体系改革、加快绿色转型等。
打破经济宏微观 " 温差 "
蓝鲸新闻:近来大家频繁提到宏微观感受的 " 温差 ",稳增长加码下宏观数据表现良好,但居民的微观体感体现不明显,问题的源头在哪里?
赵伟:宏微观 " 温差 " 是 2022 年之后的 " 常态 ",也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下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有过程。年初以来,总量指标保持强势的同时,微观体感有所差异,宏微观 " 温差 " 不断拉大。居民端,就业和收入状况决定了微观体感,企业端,盈利能力变化决定了微观体感。
问题源头在 2018 年之后,国内企业 " 内卷式 " 行为持续加剧,导致宏观经济 " 循环 " 阻滞,表现为企业盈利与经济增速脱钩,居民就业与收入持续承压。2020 年前后起,企业压低成本的倾向越加凸显,如头部企业对上下游现金流的挤占、劳动力成本的趋势下降等,进而影响微观生态,2021 年之后企业利润率持续回落。地方债务压力下,平台公司等会进一步侵占企业现金流、加强上述逻辑。以上逻辑恶化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导致宏观经济与微观体感的脱钩。
但我们需要客观认识这一过程,中国经济潜力巨大。居民端,大力支持服务业、推进服务业开放是 " 妙手 " 所在,既与经济转型阶段相匹配,同时也是中国存在较大供需缺口的方向。对于企业而言,需要全面加强 " 反内卷 " 力度、 尽快恢复企业盈利能力,同时全力推进企业账款清理、恢复企业经营活力。总量政策给足力度,是打破经济宏微观 " 温差 " 的宏观前提。相信通过一系列政策应对,中国经济巨大的增长潜力会持续释放,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实现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明年经济将步入 " 非典型 " 复苏状态
蓝鲸新闻:您对明年的经济形势有何看法?内需和外需会有哪些变化,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影响因素?
赵伟:我们预计 2026 年经济将步入 " 非典型 " 复苏状态。名义 GDP 修复过程中带动企业盈利改善,消费需求中服务需求弹性更大,投资增速更容易 " 前低后高 "。
先看内需,会是从 " 信心筑底 " 到 " 非典型 " 复苏的过程。" 疤痕效应 " 退潮下,持续深化的扩内需政策有利于消费需求筑底改善;" 投资于人 " 政策加力、民生保障领域改革等,将助力服务消费空间持续打开。经济自然规律显示,人均 GDP 超过 1 万美元后,商品消费的空间弹性收窄、居民商品消费更注重质价比并对品牌 " 祛魅 ";前期持续的促消费政策导致商品更新系数明显抬升或对 2026 年表现形成透支。然而,服务消费需求将持续上升、空间打开。国内政策环境或将加快趋势兑现。
此外,化债力度加大、企业盈利见底改善,皆有利投资增速恢复,或可着重关注场景类基建、数字基建、大都市圈枢纽类建设、能源转型中技改需求及新能源投资等。
我们预计 2026 年社零增速 4.5%,剔除通胀影响后与 2025 年基本持平,但服务业零售额增速 5.5%,有望好于 2025 年。明年,通胀尤其 PPI 同比走势或是影响市场节奏最重要的宏观指标,眼下 PPI 同比上行趋势或已形成、CPI 同比亦将有所改善,带动企业盈利持续修复。
外需方面,中国出口竞争优势持续凸显,出口占全球份额不降反升。展望 2026,出口韧性或依然强劲,对美占比降幅或收窄、对非美区域占比或继续抬升,即对欧美有 " 韧性 "、新兴有 " 增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