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95 岁巴菲特的“最后一课”?信中藏着他不会谢幕的智慧

每经评论员 王砚丹

自 1957 年开始,沃伦 · 巴菲特每年都会给伯克希尔 · 哈撒韦股东写一封公开信。美东时间 2025 年 11 月 10 日,95 岁高龄的巴菲特发布了他的最后一封致股东信。

在这封 " 终极谢幕信 " 中,没有慷慨陈词,只有一位 95 岁老者的朴素回望与人生感悟。这位被冠以 " 股神 " 之名的传奇人物,本质上只是扎根故乡奥马哈土壤的普通人。

从 1938 年挽救他性命的霍茨医生、三年级的马德森小姐,到 " 亲爱的艾迪姑妈 ";从一生挚友查理 · 芒格、生意伙伴斯坦 · 利普西,到对门那位 " 注定会成为可口可乐公司总裁 " 的邻居唐 · 基奥这些名字贯穿了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对于许多熟知巴菲特的投资者而言,早已耳熟能详。

在这封终极谢幕信中,巴菲特再度提及他们。因为这些名字并非仅仅是一个个个体的代号,而是巴菲特在其 68 年的投资生涯中,穿越市场迷雾、抵御周期波动的精神坐标。

巴菲特在谢幕信中反问道:" 奥马哈的水里是否真有某种魔力成分?" 对于这个问题,他并未即刻给出回答,但在字里行间却已透露了答案——那所谓的魔力并非什么神秘配方,是 " 善良无价 " 的终极智慧,是 " 勿因过往错误而过分苛责自己 " 的人生态度。

除了人生感悟,巴菲特并未在这封信中再回顾他的投资履历,但阅读这封信时,他投资生涯的著名片段却不时在笔者脑海中闪现。

同时,笔者也忆起了另一位在全球范围内不如巴菲特那般声名远扬,但或许更让 A 股投资者熟知的市场风云人物——天才且英年早逝的分析师 " 周期天王 " 周金涛。这位比巴菲特年轻四十余岁的分析师,曾提出著名的 " 康波 " 理论。" 康波 " 并非周金涛的原创,却因他所说的 " 人生就是一场康波 " 这句话而广为人知。

仔细想想,其实巴菲特半个多世纪的投资生涯,也精准契合了康波的每一个阶段:繁荣期拥抱消费升级,重仓可口可乐;萧条期抄底优质资产,接住市场错杀的金融龙头。如今,巴菲特也许走到了人生的康波末期,他放心将伯克希尔交棒给年轻的格雷格阿贝尔。

巴菲特用他漫长的投资实践印证了 " 人生就是一场康波 " 这句话,却也超越了这句话。奥马哈的山山水水,以及生命旅程中结识的一众伙伴,共同构成了巴菲特对抗周期不确定性的 " 缓冲带 "。即便头顶 " 股神 " 的耀眼光环,他也曾在纺织厂、德克斯特鞋业的投资中遭遇失败。他曾说:" 因为我曾无数次粗心大意,犯过许多错误,但也很幸运地从一些很棒的朋友那里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为人处世(尽管离完美还很远)"。这些 " 很棒的朋友 ",连同他对人、对社会的深刻认知与感悟,才是他投资与人生真正的 " 护城河 "。

相较于巴菲特,我们绝大多数 A 股投资者,上至九旬老翁,下至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是 " 年轻人 "。 在最后一封公开信中,巴菲特反复强调了自己的幸运。同样,中国经济与 A 股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消费升级的浪潮持续翻涌,科技创新的动力不断积聚,优质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日臻完善,这片土地已然孕育出适宜投资的肥沃土壤。

我们追寻巴菲特的投资智慧,更应当领悟其智慧背后的生活态度。同时,这也能为我们的 A 股投资理念提供借鉴:如同他扎根奥马哈一般,深入钻研中国市场的产业脉络,不为短期波动所左右,坚信长期主义的力量;就像他坦然接纳失误那样,在市场的起伏中保持平和心态,从教训里沉淀认知。

而最值得学习的,也许是巴菲特对平凡与善意的珍视。如他所言," 伟大不是金钱、名气或权力,而是善行 "。也如他所告诫," 请记住,清洁工与董事长一样,都是活生生的人。"

这封谢幕信,也是巴菲特给我们的 " 最后一课 "。它不是财富密码,而是探索一生的终极启示:善行定义伟大,平凡才是答案。

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

经济数据提前公布,事实新闻一手掌握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