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预见能源
一纸监管警示函,揭开了这家央企子公司隐匿逾亿元关联交易与资金占用的内控漏洞。
甘肃证监局一纸警示函,让一家大型能源国企的违规操作浮出水面。2025 年 10 月 31 日,中国能源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及其董事长刘斌因未配合上市公司披露关联交易及非经营性占用上市资金等问题,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这家成立于 1987 年、隶属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的综合性能源服务集团,其违规行为可追溯至 2019-2020 年间。
与此同时,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对相关责任主体予以通报批评,并计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几年前的违规操作,正引发市场对国企内部控制的持续关注。
隐匿关联交易与资金占用
根据甘肃证监局的调查,中国能源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主要存在两大违规行为。
在未配合披露关联方及关联交易方面,中国能源工程作为蓝科高新的时任控股股东。江苏恩高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 " 江苏恩高 ")曾由中国能源工程集团实际控股,中国能源未履行主动告知义务。导致蓝科高新在 2019 年、2020 年年度报告中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方及相关交易。
这两年间的关联交易金额分别达到 4476.43 万元和 7236 万元,两年总额超过 1.1 亿元。
更严重的是非经营性资金占用问题。2019 年 8 月、12 月,蓝科高新向关联供应商支付采购款累计 4700 万元,但这笔资金在 2019 年 8 月至 2020 年 6 月期间实际被中国能源工程使用。这一行为构成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且蓝科高新未按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监管机构在调查中发现,中国能源工程集团董事长刘斌对上述违规行为负有主要责任。作为公司董事长,刘斌知悉江苏恩高为蓝科高新的关联方,且相关合同签订、资金划转等事项均由其亲自安排。
除刘斌外,蓝科高新时任董事长段玉林、时任副总经理周春平也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段玉林作为公司时任董事长,是信息披露的首要负责人,而周春平则具体负责相关合同起草等工作,负有主要责任。
上交所的纪律处分决定指出,这些相关责任主体在规定期限内回复无异议,意味着他们已承认违规事实。
双重处分与整改要求
面对上述违规行为,监管机构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处罚措施。
甘肃证监局对中国能源工程集团及刘斌出具警示函,并将这一行政监管措施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要求其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 30 日内提交书面整改报告。
与此同时,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对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原控股股东中国能源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及其董事长刘斌、以及公司时任董事长段玉林、时任副总经理周春平予以通报批评。
监管机构明确要求中国能源工程集团及其高管 " 认真吸取教训,切实加强对证券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规范运作意识 "。
这些处分不仅关乎企业声誉,更可能影响其未来的融资能力和业务拓展。
更正财务数据与重组调整
违规行为的曝光已引发一系列市场反应。
蓝科高新因资金占用事项,已于 2024 年 4 月份进行了前期会计差错更正。更正数据显示,2019 年度调减总资产 97.6 万元,占更正前总资产的 0.03%,调减归母净资产 97.6 万元,占更正前归母净资产的 0.06%,调减归母净利润 132.05 万元,占更正前归母净利润的 3.64%;2020 年度调增归母净利润 132.05 万元,占更正前归母净利润的 7.14%。
值得关注的是,收到警示函的同一天,蓝科高新还发布公告宣布调整重大资产重组方案。
公司决定将原计划收购的资产范围缩小,仅以现金方式收购中国浦发所持有的中国空分 51% 股权,这一调整是为 " 优化公司资产结构,支持公司工程业务强链补链 ",但市场不免将其与监管处罚联系起来。
能源国企转型与治理挑战
中国能源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并非孤例,在能源行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许多国企面临着治理能力跟不上业务扩张的挑战。
根据资料,中国能源工程集团是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旗下集能源投资运营、能源工程建设、能源技术研发、能源贸易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能源服务集团。公司总部位于上海,拥有电力、化工石化、医药、建筑、环境、市政等行业的多项甲级、乙级资质和证书。
在 " 十四五 " 与 " 十五五 " 的交接期,各大能源国企正加紧规划未来发展方向。
然而,中国能源工程集团的违规事件表明,业务扩张的同时若不能强化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将为企业持续发展埋下隐
整改成效与战略调整
对于中国能源工程集团而言,此次监管处罚既是一次警示,也是推动全面整改的契机。
根据监管要求,公司必须在收到决定书 30 日内提交书面整改报告,说明其内控漏洞的修补措施。从战略层面看,公司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其业务布局和内部管控体系。
一方面,在能源行业绿色转型的大趋势下,公司需把握新能源、新基建等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合规管理,避免类似违规事件再次发生。
其实,另一家央企中国能建的实践可资借鉴——该企业正全面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新型储能、绿色氢氨醇油、高空风能、光热发电等领域攻克关键技术。
中国能源工程集团若能在强化内部管控的同时,把握能源行业转型机遇,或可逐步走出此次违规事件的阴影。
监管函件送达后,中国能源工程集团与蓝科高新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蓝科高新同时宣布调整资产重组方案,剥离部分收购计划,被市场解读为 " 断臂求生 "。
合规与创新,已成为摆在能源国企面前同等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