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科技新知
若将时间拉回到 2021 年,彼时自动驾驶行业还处于资本追捧的 " 黄金时代 ":全球巨头 Waymo 估值一度飙升至 1750 亿美元,国内企业融资额屡创新高,市场充斥着 "L4 级自动驾驶 3 年内落地 "、"Robotaxi 将颠覆出行行业 " 的乐观预测。
短短四年,市场态度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但这并非行业衰败的信号,恰恰相反,资本已不再为未来想象买单,而是用脚投票,选择真正具备商业化落地能力与成本控制效率的企业。
它标志着 Robotaxi 行业告别了野蛮生长的 " 概念为王 " 时代,正式迈入了以商业化落地和成本控制为核心的 " 真刀真枪拼兑现 " 新阶段。
01 路径差异暴露行业分层
在自动驾驶行业,上市通道的选择从来不是单纯的流程问题,而是企业业务现状、营收能力与资本认可度的直接映射。而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的上市路径差异,也体现了双方业务现状、资本认可度乃至行业发展的深层分化。
小马智行选择了港股传统上市门槛,其底气来源于 "Robotaxi+Robotruck" 双引擎驱动的营收结构。这种 " 两条腿走路 " 的模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单一业务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它向资本市场证明了,小马智行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造血能力和商业化探索的初步成果,满足了传统上市规则对营收的硬性要求。
反观文远知行,则因收入规模未能达到传统上市标准,转而寻求港交所 18C 章 " 特专科技 " 通道的庇护。这一通道专为尚未盈利但具备高增长潜力的特专科技公司设立,文远知行的选择,侧面反映了其在商业化初期面临的营收压力,以及对政策红利的依赖。
上市后的募资规模,直接决定企业未来的研发投入与扩张速度。在这一维度,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的差距更为显著。
根据招股书,小马智行此次港股上市募资总额达 67.1 亿港元,其中 40% 用于自动驾驶系统研发,30% 用于车队扩张,20% 用于海外市场拓展,10% 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文远知行的募资情况则略显惨淡:募资总额仅 23.9 亿港元,不足小马智行的一半,且未引入任何基石投资者。
这笔 " 弹药 " 的多寡,将直接决定它们在未来激烈的研发竞赛中能否保持领先,以及在车队扩张、区域落地等关键战役中的速度与力度。
更深层次来看,两家公司业务布局的差异,本质上是对 Robotaxi 商业化路径的不同判断,也预示着行业未来可能演进的两大方向:是聚焦特定场景、深耕区域运营,还是多线并进、构建生态协同?
但无论选择哪条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高研发投入与短期盈利难之间的矛盾,仍是悬在所有 Robotaxi 企业头上的 " 达摩克利斯之剑 "。
从研发投入看,2024 年小马智行研发费用达 17.1 亿美元;文远知行研发费用为 10.91 亿元人民币元,两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均远超传统车企。但从盈利水平看,全球尚无一家 Robotaxi 企业实现规模化盈利。2024 年,小马智行净亏损达 19.67 亿元,文远知行净亏损达 25.17 亿。
这种高投入、低盈利的现状,让行业陷入 " 融资 - 研发 - 亏损 - 再融资 " 的循环。根据《2024 全球自动驾驶行业报告》,全球 Robotaxi 头部企业平均每实现 1 元营收,需投入 3.8 元研发费用,行业整体仍处于 " 烧钱换规模 " 的阶段。
而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的破发,恰恰反映了资本对这一模式的担忧——当市场意识到盈利遥遥无期,曾经的估值泡沫便开始破裂。
02 上市之后的新生存法则
双雄破发的背后,是资本估值逻辑的彻底重构。过去,市场更关注技术先进性与未来想象空间,企业只需展示激光雷达数量、算法准确率等技术指标,便能获得高估值;如今,市场更看重商业化落地进度、成本控制效果与现金流健康度,企业必须用订单量、收入增速、成本下降幅度等硬数据证明自身价值。
这种转变,倒逼行业形成新的生存法则:在成本、落地与现金流的三角博弈中找到平衡。
自动驾驶的规模化落地,首先卡在成本这道关口。2021 年,一套 L4 级自动驾驶系统的成本高达 50 万元 / 车,而传统出租车的运营成本约 1.5 万元 / 车(主要为司机薪资),两者差距达 33 倍,Robotaxi 根本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基于这一差距,将自动驾驶套件成本降至 10 万元以下,实现与人类司机成本持平,已成为行业共识。为达成这一目标,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采取了不同的降本策略。
小马智行的核心策略是 " 车规级量产 + 供应链整合 ",通过规模化采购以及自研来降低技术成本;文远知行则选择 " 技术输出 + 场景聚焦 " 的降本路径,通过向车企输出技术,实现研发成本分摊,同时聚焦封闭场景运营,降低测试与运营成本。
技术成本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工程化、供应链管理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的综合体现。谁能率先突破瓶颈,谁就能掌握市场主动权。
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商业化落地的规模化。过去,Robotaxi 行业的商业化多停留在单点试点层面,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段开通服务,用户需预约且多为免费体验,无法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如今,市场要求企业找到 " 能赚钱、可复制 " 的核心场景,实现从试点到规模化运营的跨越。
企业必须深入洞察不同场景的需求,找到那些能够快速验证商业模式、产生稳定现金流、并且具备大规模复制潜力的应用场景。这可能是通勤高峰的城市中心,也可能是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亦或是特定的产业园区。
这就意味着政策红利与生态合作成为破局关键。国内市场,小马智行已在北上广深实现全无人服务覆盖,文远知行则敲开北京核心交通网络的收费运营权限;海外市场,两者均绑定 Uber 构建 " 技术 + 流量 " 闭环。
这些布局也印证了 " 脱离具体场景的技术毫无价值 " 这一行业新逻辑。
当然,高研发投入下,募资能力与资金效率直接关系生存。 自动驾驶技术的迭代升级需要持续不断的巨额研发投入,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商业化尚未完全跑通之前,企业的募资能力和现金流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它能否 " 活到盈利的那一天 "。
小马智行通过多平台合作拓宽收入来源,现金流储备可支撑 3 年以上研发;文远知行则依赖战略投资补血,2025 年获 Uber 1 亿美元追加投资续命。行业已进入现金消耗战阶段:据测算,单城 Robotaxi 车队扩张至 1000 辆需投入超 20 亿元,若无法通过运营或技术输出回笼资金,企业将面临断粮风险。
所以,精打细算、高效利用每一分钱,在研发投入与商业回报之间找到平衡,成为 CEO 们的必修课。
03 从 " 挤泡沫 " 到 " 立标杆 "
双巨头的破发不是行业衰退的开始,而是走向成熟的标志。Robotaxi 已从 " 概念炒作期 " 迈入 " 价值验证期 "。它标志着行业已经从过去几年资本驱动下的 " 挤泡沫 " 阶段,过渡到了如今需要用实力说话的 " 立标杆 " 阶段。
过去十年,行业经历了 " 技术崇拜—资本狂热—泡沫破裂 " 的轮回:Waymo 估值如今回调至 1000 亿美元;国内企业估值也普遍缩水 50% 以上。双雄破发正是这一过程的延续:市场不再相信技术颠覆论,转而关注每天能接多少单、每单赚多少钱的现实问题。
市场对 Robotaxi 的认知,也从最初对未来的狂热想象,变成了如今对落地的坚定执着。资本不再轻易为 "PPT 上的未来 " 买单,而是更看重实打实的运营数据、成本控制能力和清晰的盈利路径。这种转变,短期看是阵痛,长期看却是行业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福音。
未来 3-5 年,行业的竞争焦点将不再是谁能抢先上市,而是谁能真正活下去、谁能率先赚到钱。这不仅是资本的选择,也是市场规律的必然。
而各个玩家也将呈现两极分化: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资金与生态优势抢占核心市场,中小玩家或被并购、或聚焦细分场景。正如 Uber CEO 所言," 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商业化必须建立在持续、安全的出行服务基础上,而非单纯依赖技术概念 "。
对于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以及所有 Robotaxi 赛道的参与者而言,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方向已然清晰:唯有脚踏实地,攻克技术难关,控制成本,找到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并稳健地管理现金流,才能在这场漫长的马拉松中笑到最后。而这,正是一个新兴行业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Robotaxi 的未来,值得我们以更理性的心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