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经济观察报 42分钟前

小马智行在港上市,中国 AI 迈入“定义时代”

2025 年 11 月 6 日,小马智行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完成 " 美 + 港 " 的双地资本布局。

成立于 2016 年的小马智行,2024 年已登陆纳斯达克市场;一年之后再赴港股市场,意味着其全球资本战略的进一步延伸,也反映出 Robotaxi 行业在短时间内的商业化提速。资本的认知正在成熟,从早期押注技术愿景,转向寻找真正具备商业潜力的标的。此次募资约 77 亿港元,刷新了 2022 年以来全球自动驾驶领域 IPO 融资纪录,也是年内港股 AI 板块规模最大的上市项目。

随着电动化红利趋缓,智能化竞争成为新的分水岭,中国汽车工业正从制造驱动转向智能驱动,小马智行的成长路径是这一产业转型进程的重要注脚。

第三次跃迁:中国汽车的智能化征途

如果从时间坐标审视,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完成三次关键跃迁。第一次,是 1956 年解放牌卡车下线,从无到有地开启了中国制造的工业序章;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后合资模式带来的产业体系重建与市场开放;第三次,则是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电动化转型。

这场转型让中国在全球新能源车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从动力电池到电驱电控,从上游材料到整车出口,中国供应链第一次以系统化的方式进入全球竞争格局。然而,电动化解决的是动力问题,智能化才正在重塑定义权。

所谓第三次革新,不只是能源革命,更是一场认知革命。汽车正在从机械装置演进为计算平台,算法与算力、数据与模型取代排量与油耗,成为新的竞争指标。汽车的物理属性正在让位于认知属性,智能驾驶系统从附属功能上升为整车价值的核心构件。

这种变化引发了深层的产业重组。从零部件到软件栈,从功能安全到法规标准,主导逻辑正在由机械制造转向人工智能。这一趋势,为小马智行等新一代自动驾驶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与此同时,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也在同步跃迁,从实验室成果走向产业主引擎。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24 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过 9000 亿元,同比增长 24%。AI 应用正从语音识别、图像生成等通用场景延展至自动驾驶这一高门槛领域,成为制造业数字化与城市智能化的底层驱动力。

政策层面上,人工智能 + 行动计划明确将自动驾驶列为重点战略场景。行业竞争的重心也由单点突破转向体系能力比拼,涵盖算法研发、算力芯片、车规设计、功能安全与法规协同等完整链条。

与欧美重测试、轻产业的路径不同,中国的优势在于工程组织力与制度集成力。从技术路线到法规体系,从供应链到城市政策的多维协同,使自动驾驶成为当前中国最具现实韧性、也最具战略确定性的 AI 应用场景之一。

2024 年 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快基础设施与示范区建设,推动标准体系完善。截至 2025 年 9 月,全国已建成 17 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约 20 个城市启动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开放道路超过 3 万公里,发放牌照超过 1 万张。自动驾驶正在从试点管理走向常态化治理,更多被纳入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的日常体系。

国际对比下,这种系统性优势尤为突出。美国 Cruise 因高成本与安全事故停运,而以 Waymo 为代表的企业在成本优化和工程落地上动力不足,产业驱动明显弱于中国。相比之下,中国自动驾驶公司在量产、放量、成本控制等方面展现出更强的推进力。

在商业落地层面,今年 11 月,小马智行第七代 Robotaxi 量产车型在北京、广州、深圳实现无人驾驶运营。从发布、量产到测试再到服务落地,仅用半年时间。这种快速推动 Robotaxi 商业化战略落地的能力,刷新了在全球自动驾驶行业的速度。

企业想建立这种能力,组织与人才结构非常重要。小马智行的创始人彭军与楼天城即为代表人物,分别历练于谷歌、Waymo 与百度自动驾驶核心团队,在算法、工程与大规模系统组织上形成互补。

因此,小马智行以 L4 级自动驾驶 " 头号种子 " 的身份赴港上市,外界重新看向这场漫长的技术竞赛。眼下,真正关键的是让这套系统能不能真正跑起来、跑得稳。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在国内外的真实道路上落地并成熟的运行,接下来要检验的,是它在市场中的真正含金量。

让 AI 落地:从算法理想到工程复利

在全球范围内,L4 级被认为是自动驾驶最难的关口。算法只是起点,真正考验企业的,是能否让车辆在真实城市道路上稳定、安全地跑起来。系统需要经受高温、暴雨、夜晚和拥堵的多重考验,还要能够长期运行并控制成本,同时具备足够的安全冗余。只有这些环节被验证,技术才算真正落地。

小马智行的技术体系以虚拟司机(Virtual Driver)为核心,将感知、预测、决策与控制整合为统一的软件架构。其配套的世界模型(PonyWorld)依托自研仿真系统进行虚拟训练,每周可生成数十亿公里级数据样本,使 AI 能够在虚拟空间中学习、推演并完善长尾场景的应对能力。这套体系的建立,让系统的进化不再受限于真实道路的数据采集,AI 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更自由地进行训练与验证。

安全性的量化进步,标志着自动驾驶系统真正进入工程成熟期。根据小马智行内部统计,系统事故率已较人类驾驶降低约十倍,通过在广州、深圳、北京等地 24 小时 Robotaxi 运营经验与累计超 5500 万公里路测数据,这意味着 AI 从能够运行迈向值得托付,自动驾驶技术第一次具备了工程级的稳定性与可验证性。

如果说安全问题决定了自动驾驶能否上路,成本问题则决定了商业化能否持续。小马智行第七代系统套件整体 BOM 成本较前代下降约七成,其中激光雷达与域控制器降幅分别超过六成和八成。这使得 Robotaxi 单车造价无限接近商业化可行性的临界点。

真正的突破,不在于成本下降,而在于系统的可复用性。。通过与北汽、广汽、丰田等车企合作,小马智行实现了同一系统、不同车型的适配。其域控制器与算法模块化设计,使系统能够同时服务 Robotaxi 与 Robotruck 两条产品线。这种共模架构不仅降低了整车开发成本,也让测试与认证更高效,把一次性的技术创新变成可规模复制的工业能力。

在商业落地层面,小马智行采取城市逐步放量的策略。目前,其 Robotaxi 业务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超 2000 平方公里范围内全无人运营,单车日均订单量可达 15 单。当车队规模扩大至千台级别时,公司预计将实现盈亏平衡。与国际同行相比,这种稳健而可验证的节奏,使其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闭环。

资本市场的 " 聪明钱 ",也在用实际行动验证这一逻辑。此次港股 IPO 引入 Eastspring 等国际机构 1.2 亿美元基石投资,Uber 等战略伙伴参与锚定认购。在此前的美股市场,方舟投资与 Baillie Gifford 等长期基金持续增持。

事实上,真正能被资本长期看好的标的并不多。只有当模型跑通,工程、量产与现金流形成闭环时,企业才会成为资本眼中真正的 " 香饽饽 "。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小马智行正把一种中国式的工程方法带到全球舞台。对它而言,技术的意义不只是算法领先,而在于能否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稳定运行、持续迭代,让系统真正走进日常交通。

小马智行的出海路径,也让外界看到了中国 AI 品牌的新面貌。不是简单靠价格取胜,而是凭技术积累和工程执行力赢得信任。从广州、北京到韩国、卢森堡、阿联酋、新加坡、卡塔尔,这家公司的 Robotaxi 已经在不同国家和道路体系中探索常态化运营,成为中国高技术产业 " 走出去 " 的代表,与国家推动高端制造和人工智能全球化的战略方向一致。

这场竞争正在重塑中国的 AI 技术版图。真正的实力在于能否把技术做成可持续的生意,并在全球市场立得住。小马智行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回答这个时代的命题。

结语

从 1956 年的解放牌,到 2025 年的 Robotaxi,中国汽车工业走了七十年。这条道路从制造到创新,再到定义,凝结着产业自我进化的逻辑。

小马智行的港股上市,不只是资本事件,而是一场技术文明的转场。它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汽车企业已经不再依附全球技术体系的尾部,而在以自身的方式输出标准、经验与规则。

未来的自动驾驶,不只是技术之争,更是组织力与耐力的比拼。在这场漫长的产业马拉松中,坚持长期主义、稳健扩张与工程真实感的企业,才可能穿越周期。

小马智行所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定义,这场跨越,正在成为新的中国范式。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