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吉利德金方千:以创新为钥,解锁中国市场增长新空间

11 月 5 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期而至,这场举世瞩目的 " 东方之约 " 再次汇聚全球商机与智慧。

进博会从来不是 " 一锤子买卖 "。它独特的 " 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 " 的溢出效应,正是其吸引全球企业年复一年奔赴的核心魅力。对于吉利德而言,这种效应感受尤为深切。在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全球生物制药领先企业吉利德科学如约而至,这已是其连续第四年亮相。

吉利德科学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金方千感慨," 过去连续三年参展,我们深切感受到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多款创新疗法通过‘进博快车’加速落地,更快惠及中国患者。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审批速度与市场准入。"

近年来,我国持续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动创新药发展,从审评审批、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等多角度、全产业链支持产业升级。国家药监部门持续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设立突破性治疗药物、附条件批准、优先审评审批、特别审批 4 个加快通道。这些政策改革不断优化中国的医药创新环境,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市场对跨国药企的吸引力。

而进博会已成为新药进入中国的 " 政策风口 " 与 " 信息枢纽 "。在这里,企业能与国家药监局、医保局等关键决策部门进行高效、深度地沟通,精准把握政策导向。同时,借助这一国家级平台进行集中展示,可大幅提升产品在医院、医生及患者群体中的认知度,为后续市场推广扫清障碍。

" 过去数年,我国在药物审评审批制度方面经历了显著的政策变革,尤其注重鼓励和支持真正的创新药物能够更迅速地获批并上市。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本土创新药企业,均能从这些政策变化中受益,进而大幅加快创新药物在中国的上市进程。吉利德作为受益者之一,已切实体会到了这些政策带来的实际成效。" 金方千指出,我国的药品监管政策处于持续优化和更新的过程中,每一项政策变化都有力地推动了创新药物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早日上市。例如吉利德的 HIV 防治药物必妥维 2018 年在美国获批上市,2019 年凭借 " 防治艾滋病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 " 被纳入优先审评通道在中国获批上市,并于 2021 年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从 " 展品 " 到 " 商品 " 的加速度

作为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平台,进博会的强大 " 溢出效应 " 已成为推动全球创新成果落地的加速器。

回顾往届,吉利德在进博会上首秀的抗真菌药物安必速 (注射用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治疗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和转移性 HR+/HER2- 乳腺癌的拓达维 (戈沙妥珠单抗)等,均在参展后以惊人的速度在中国获批上市,并成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这种 " 进博速度 " 背后,是中国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也是中国政府 " 健康中国 2030" 战略的坚定决心。

对于药企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更是抢占市场的关键。一款创新药早上市一年,不仅能抢占市场先机,更能为数以万计的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例如,罕见病新药 Seladelpar,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首个改善 PBC 患者生化指标的同时还能缓解瘙痒症状的药物。该药在去年进博会完成中国首秀,今年 8 月通过北京临床急需临时进口政策,在北京天竺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获批,用于与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治疗 UDCA 应答不佳的 PBC 成人患者,或作为单药用于治疗无法耐受 UDCA 的 PBC 成人患者,为国内 PBC 治疗带来新的选择。此次,该药物将继续在进博会现场参展。

一年给药两次的长效 HIV 暴露前预防药物

Lenacapavir(来那帕韦)

另一明星展品 Lenacapavir(来那帕韦)是全球同类首创、一年仅需给药两次的长效 HIV 衣壳抑制剂,因其在 HIV 预防领域的重大突破,被《科学》杂志推选为 "2024 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 之首,入选美国《时代》周刊 "2025 最佳发明 " 榜单,并于近日摘得素有 " 医药界诺贝尔奖 " 之称的 2025 年盖伦奖 " 最佳医药产品奖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药物 Seladelpar

在去年进博会上,Lenacapavir(来那帕韦)用于 HIV 暴露前预防的三期临床数据首次在国内展出,今年,这一创新药物迎来全新进展:Lenacapavir(来那帕韦)在 2025 年 6 月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获批,用于有感染 HIV-1 风险的成人和体重不小于 35 公斤的青少年进行 HIV 暴露前预防,仅在 8 个工作日后,这一创新药物就在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获批作为 HIV 暴露前预防用药,实现 " 全球同步 " 准入。10 月 22 日,Lenacapavir(来那帕韦)在博鳌一龄生命养护中心完成中国首例应用,这也是其在美国本土以外的全球首例使用,不仅为国内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了革新的 HIV 预防方案,也生动彰显了中国 " 先行先试 " 政策的积极成效。

今年进博会上,Lenacapavir(来那帕韦)作为备受关注的长效 HIV 暴露前预防药物首次亮相。

金方千介绍,一年给药两次的长效 HIV 暴露前预防方案,无疑是艾滋病预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根据业界评估及所获奖项,该方案有望显著加速全球终结艾滋病的进程,助力早日实现这一目标。

" 后续,我们将着力推进此药物的可及性。药物研发成功仅是一方面,提升药物的可及性与可负担性同样至关重要,这将成为未来社会各界、全球多方力量需共同推进的重要目标。" 金方千表示,在艾滋病领域,吉利德未来的研发将围绕治疗与预防两大方向同步推进,进一步加快其他创新方案的研发进程。与此同时,吉利德将进一步拓展探索,研究一年给药一次的 HIV 预防方案的可能性,这将是更便捷的选择。

据悉,在 HIV 治疗领域,吉利德已推出一天一次口服的单片复方制剂必妥维 。同时,吉利德也在积极探索联合治疗方案,致力于延长给药周期,如从一天一次延长至一周一次、一月一次,甚至三个月、半年一次,可大幅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 目前,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共有 52 项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涵盖病毒学、肿瘤学和炎性疾病,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关于 HIV 治疗和预防方案的更新迭代。" 金方千说。

" 本土化 " 浪潮中锚定新增长

多年来,面对传染病防治、肿瘤等重大疾病治疗中的挑战,吉利德积极开展多方合作,助力推进 " 健康中国 2030" 行动目标。吉利德借助进博会这一平台,向投资者、合作伙伴和中国市场清晰传递了一个信号:在加速创新药物引入的同时,也需积极推进本土合作共赢。

进博会期间,吉利德开展了多方合作签约、疾病科普、患者互动等活动。一方面,通过与本土医药企业、流通巨头及互联网医疗平台等签约,加固其在中国市场的 " 供应链 " 与 " 合作生态 ",提升产品可及性,并探索数字化医疗等创新支付与服务模式;另一方面,针对艾滋病等疾病开展去污名化科普教育,有效培育市场,减少诊疗障碍,提升整个疾病治疗市场的认知度;此外,通过患者援助项目及探索将创新药纳入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等方式,使更多不同支付能力的患者能够用上药。

对于任何一家跨国药企而言,持续开拓下沉市场,也是当下市场需求推动下的必经之举。金方千解释道,以渠道合作模式的变革为例,过去几年,吉利德与大型商业公司或合作伙伴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在产品分销领域,以 CSO 模式为例,目前吉利德中国乙肝治疗和 HIV 治疗领域的 CSO 项目已成功运营多年,未来吉利德将继续扩大其在中国市场的实施范围。

" 这种合作模式对提升药物可及性、拓展销售渠道以及推动整体商业推广起到了有效的补充作用,我们将持续推进此类合作。" 金方千说。

除了渠道合作,吉利德也在中国市场加速寻找新增长,而商务拓展(BD)成为达成这一目标的主要方式。正如中邮证券研报显示,2025 上半年中国创新药 License out 总金额更是已接近 660 亿美元,赶超 2024 全年 BD 交易总额,跨国药企对中国创新药资产关注度有望延续。这也是由于中国创新药领域已从过去的 " 跟随式创新 " 逐步迈向 " 全球领跑 "。中国药企以临床价值为核心,在肿瘤靶向、抗感染治疗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力,正悄然重塑全球医药格局。

基于此,在病毒学领域,今年 9 月,吉利德与中国香港的希华医药(Health Hope Pharma)和韩国的韩美药品(Hanmi Pharmaceutical)达成全球授权与合作,吉利德获得了在病毒学领域开发和商业化首创(first-in-class)P- 糖蛋白 ( P-gp ) 抑制剂 encequidar 的全球独家权利。在肿瘤领域,上个月,吉利德旗下的 Kite 公司与深圳普瑞金生物药业(Pregene Biopharma)达成战略合作,旨在通过整合双方互补的技术和专业知识,更快地推进原位编辑疗法(in vivo therapies)的临床概念验证(proof-of-concept)研究,从而强化其创新管线,更快地为患者带来革新的疗法。

" 未来,我们将持续密切关注,并积极推进与本土创新药企业的合作。目前,已有多个项目处于洽谈阶段。正如行业趋势所呈现,众多跨国企业已在中国开展了大量商务合作,无论是收购还是合作,都意味着中国市场中的优质创新药企及其优质项目、产品与研发管线正持续受到关注,各类合作模式不断涌现,交易规模亦不断刷新纪录。" 金方千认为,这一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延续,而吉利德与其他跨国企业相同,对此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与浓厚的兴趣。

进博会是观察外资对中国信心的 " 风向标 ",吉利德的持续加码,是对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回应。眼下,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中国正以其稳定的环境、庞大的市场和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吸引着全球高端要素的聚集。跨国药企的深度本土化,也将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形成 " 竞合 " 新生态,在竞争中共同提升中国医药产业的创新水平,在合作中共享中国市场爆发式增长的红利。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1君陪你度过经济、投资里的漫长岁月。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