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汽车商业评论 28分钟前

香港为什么又这么香?

新汽车生态合作,报名中国版 CES!

撰文 | 魏 微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甄尤美

2025 年 11 月 6 日,港交所的锣声为 "Robotaxi 港股第一股 " 之争画上了戏剧性句点。

上午 9 时 30 分,小马智行(2026.HK)与文远知行(0800.HK)这两大 Robotaxi 玩家同步上市挂牌。两家公司也公布了最终发售价,其中文远知行为每股 27.10 港元,小马智行为每股 139 港元。

从 2025 年 10 月 14 日同日拿下上市备案、10 月中下旬密集通过聆讯,到 10 月 28 日同步启动全球招股,再到最终锁定同一挂牌日,两家曾在美股市场竞速的中国 Robotaxi 巨头,在港股上市当天以 " 并肩撞线 " 的方式,双双完成了 " 美股 + 港股 " 双重架构的建立。

令人意外的是,小马智行 -W、文远知行 -W 港股上市首日低开 10%、7.8%。这跟整体市场情况一般有关:恒生指数开盘涨 0.49%;恒生科技指数开盘涨 0.63%。

不止这两家 Robotaxi 公司,全球第二大汽车安全供应商、全球第四大智能座舱域控制系统供应商均胜电子也在 11 月 6 日正式登陆港股,股票代码 "0699",实现 "A+H" 上市。

此前一天,11 月 5 日,中国车企市值第二的赛力斯也正式登陆港交所,股票代码 "9927",正式完成 "A+H" 两地上市。

凭借着公开发售超额认购 133 倍,融资认购超 1700 亿港元,赛力斯在港交所创下 2025 年港股最大车企 IPO 纪录,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中国车企 IPO。

从年初赛目科技登陆,到年中宁德时代、曹操出行相继敲锣,再到下半年奇瑞汽车、禾赛科技、赛力斯、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企业密集上市。

智能汽车全产业链上的各类玩家在港交所排队 " 敲锣 " 的热闹场景正在上演,自 2019 年历政治风波、疫情与全球紧缩周期的洗礼后,香港股市至 2024 年终于重回增长轨道。

2025 年,香港股市正被一波又一波内地智能汽车产业企业 " 占领 "。对比鲜明的是,传统车企仍在港股估值低谷中挣扎,但智能汽车赛道企业在香港能够获得资本市场追捧。

这一切并非偶然。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这股赴港淘金热背后,既是我国新能源智能网络汽车(简称新汽车)产业相关企业缓解资金压力的现实选择,也是资本市场对这个赛道的高度认可,更折射出汽车产业转型的加速推进。

新汽车赛道赴港 " 敲锣 " 热潮

整车企业构成了 2025 年上市潮的 " 第一梯队 "。

9 月 25 日,结束 21 年 " 长跑 " 的奇瑞汽车终于完成上市,募资规模 91.4 亿港元,成为当时港股规模最大的车企 IPO。

奇瑞上市首日开盘大涨 11.22%,盘中最高涨幅超 13%,公开发售获 308.18 倍超额认购,凭借 2024 年 143.34 亿元净利润的强劲基本面,成为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后赴港融资的标杆。

11 月 5 日,赛力斯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以 140.16 亿港元的募资净额创下 2025 年全球车企 IPO 规模纪录,公开发售阶段获得 133 倍超额认购、300 多家机构参与投资,以及 22 家基石投资者认购。上市首日收盘,市值达 2290.7 亿港元。

自动驾驶和组合辅助驾驶供应商成为这轮赴港淘金热潮中的 " 核心力量 "。

除 11 月 6 日同日上市的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外,9 月 30 日,博泰车联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 " 港股智能座舱第一股 ",上市首日收盘价为 157 港元,市值 235.49 亿港元。11 月 5 日,博泰车联股价报收 167.00 港元,总市值已涨至约 250.49 亿港元。

9 月 16 日,激光雷达龙头禾赛科技实现 " 美股 + 港股 " 双重上市,也成为港股第二家激光雷达公司。

更早前的 1 月 15 日,号称 " 全球智驾仿真第一股 " 的赛目科技挂牌港交所,尽管其募资净额仅 4.33 亿港元,但公司股东阵营包含工信部旗下赛迪集团及华为哈勃投资等。

另有新汽车的动力电池、智能充电和共享出行企业也纷纷上市。

5 月 20 日,宁德时代登陆港股上市,收盘时总市值达 1.34 万亿港元,成为近年来港股规模最大的 IPO 之一。

曹操出行也于 2025 年 6 月 25 日挂牌上市,募资总额约 18.53 亿港元,成为港股最大的出行平台。

10 月 10 日,电动汽车家庭充电解决方案供应商挚达科技登陆港股,募资净额约 3.27 亿港元,此次上市也号称 "" 全球智能充电第一股 "。

港股后续更精彩,8 家公司已递表排队等待审核。它们分别是岚图汽车、千里科技、斑马智行、福瑞泰克、驭势科技、图达通(高性能激光雷达提供商)、希迪智驾(商用车自动驾驶方案商)、易控智驾(矿区无人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

此外,阿维塔科技、魔视智能则等处于紧锣密鼓的上市筹备阶段。

仅从 2025 年已在港股上市或即将上市的智能汽车类公司来看,就已经覆盖主机厂、智舱、智驾、Robotaxi、动力电池、充电服务、汽车电子、测试服务、出行平台等关键环节,横跨私家车与商用车领域的完整版图。

传统燃油车企融资洼地

2025 年 8 月 22 日,在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 东风集团股份 ")官宣岚图汽车将以介绍上市方式登陆港股的公告中,将港股市场残酷的另一面呈现出来:这里是传统燃油车企的融资洼地。

东风集团股份在公告中明确提及,受汽车行业转型、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公司股价长期被低估,基本失去作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东风公司)H 股上市平台的融资功能。除了上市当初融资 44.928 亿港元外,其后从未进行过股本再融资。

然而若将时间拨回 2005 年 12 月,东风集团股份在香港上市,也创下当年全球汽车行业最大 IPO 项目。但是,在公告 " 腾笼换鸟 " 介绍岚图上市前,它的总市值仅 391.2 亿港元,位居港股上市车企底部。

一边是岚图带着 " 新实力 " 光环即将登陆港股,另一边则是东风集团股份同步退市。

与东风集团股份有相同处境的还有广汽集团。自 2010 年 8 月 30 日登陆港股以来,广汽港股从 9.19 港元一路起伏至今,2025 年 11 月 5 日,广汽集团港股收盘价仅有 3.21 港元,相比上市时跌幅 65.07%。

两家老牌传统车企在港股处境边缘,凸显出资本市场对传统燃油车的淡漠,和对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的明显偏好。

目前,比亚迪、吉利汽车等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更早的传统车企在港股市场,表现相对稳健。

比亚迪市值长期稳居港股汽车板块前列,截至 2025 年 11 月 5 日总市值超 8700 亿港元;吉利汽车则通过合并极氪、落地 AI 全域布局与高端化战略,2025 年前三季度销量追平去年全年,港股市值稳定在 1700 亿港元左右。

造车新势力中,理想、蔚来、小鹏和零跑汽车也已在 2021 年、2022 年先后完成港股上市。

理想汽车凭借 " 增程 + 智能座舱 " 的精准定位,市值稳定在 3500 亿港元;小鹏汽车在 2025 年因 XNGP 技术落地带来的销量增长,市值回升至 2200 亿港元。

更加凸显出港股区位优势的是零跑汽车,它于 2022 年 9 月 29 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其作为上市公司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和透明度,这有助于吸引斯特兰蒂斯这样的国际汽车集团与之合作。

2023 年 10 月 26 日,零跑汽车与斯特兰蒂斯集团签订协议,零跑汽车向斯特兰蒂斯发行 1.9 亿股 H 股股份,获得约 85 亿港元,同时双方成立合营公司,分别拥有 49% 和 51% 股权。毫无疑问,零跑汽车的 H 股上市身份使得股权交易能够较为顺利地进行,斯特兰蒂斯可以通过认购 H 股的方式获得零跑汽车的股权。

目前,零跑汽车也成为新势力车企中的领跑者,2025 年 10 月单月交付量超过 7 万辆。

传统燃油车企与智能电动化车企属在港股市场的分化,也清晰表明港股市场欢迎的是深度绑定新能源与智能化赛道的企业,由此也让我们更期待 " 旧退新进 " 的岚图汽车顺利登陆港股之后,能否让奇瑞、赛力斯的成功再度上演。

香港为什么又这么香

整个 2025 年,一共会有 12 家自动驾驶领域企公司,3 家整车企业(奇瑞、赛力斯、岚图),1 家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登陆港股。

这份上市名单可谓含金量十足,它们为何纷纷扎堆 2025 年赴港上市?

首先,核心驱动力仍然是缺钱和投资人需要变现。

观察 2025 年以来的我国汽车市场,没有辅助驾驶能力的新能源车已经上市即落后,传统汽车、零部件巨头也在积极推进燃油车的智能化。

但是,中国汽车的智能化赛道,现在已经陷入了赛道很火,但是增收却不增利的困境,淘汰赛的硝烟似乎在弥漫。

在一级市场融资难度加大、企业长期 " 增收不增利 " 的背景下,尽快 IPO 上市成为缓解资金压力、争取更大生存空间的关键途径,而香港金融市场给了这样机会。

" 上半场电动化之后是下半场的智能化,整个坡是足够长的,但是达到那个坡之后,它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改变又是巨大的,这就让大家需要到更好的一个融资环境去加速发展,而港股让大家有更好的弹药和储备去应对。" 地平线副总裁、战略部与智驾产品规划与市场部首席专家吕鹏对《汽车商业评论》这样表示。

此时,智驾、智舱企业纷纷跑步上市,颇有抢滩登陆的意味。当然,投资人们同样有着更为迫切的变现需求,迅速实现资金回笼,获取投资回报。

其二,港股市场强势回暖。

香港交易所 2025 年三季报数据说明一切:现货市场整体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 2564 亿港元,是 2024 年前三季度的两倍多;沪深港通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分别达人民币 2064 亿元和 1259 亿元,同创历史同期新高。

尤其是,港交所新股市场前三季度共有 69 家公司新上市,总集资额达 1883 亿港元,强势位居全球交易所榜首。

港股市场的回暖可谓来之不易。

2019 年香港遭遇修例风波,对市场情绪产生了冲击,当年 7 月数家企业暂停港股的新股上市。全年证券投资净流出约 227 亿美元,多家跨国银行与基金公司将区域业务部分迁往新加坡,市场信心受到冲击。

雪上加霜的是,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香港经济遭受重装,恒指全年再跌 3.4%,最低跌至 21,139 点。同年 6 月《香港国安法》实施,引发外资短线避险,港元多次触及弱方兑换保证。

2021 年,中概股监管风暴袭来,恒生科技指数自高位重挫近 50%;恒指全年下跌 14%。外资再度撤出约 200 亿美元,同期新加坡吸引的家族办公室数量较 2019 年翻倍。

2022 年,全球加息与香港防疫封关政策叠加,恒指在 2022 年 10 月触及 14,597 点,为 13 年来低位。

2023 年,随着疫情防控措施逐步撤销,香港 GDP 反弹至增长 3.2%,同年,香港政府推出 " 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 "、家族办公室税务优惠及人民币柜台等措施,南向资金全年净流入约 4300 亿港元。

2024 年,在政策宽松与资本市场改革带动下,港股信心显著恢复,恒指自年初低位反弹逾 20%,成为全球主要市场中表现最强者之一。全年 IPO 融资额达约 2000 亿港元,同比增长近 80%。证券投资外资恢复净流入,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再创新高。

经历政治风波、疫情与全球紧缩周期的洗礼后,香港股市至 2024 年终于重回增长轨道,重新确立其在亚洲金融体系中的枢纽地位。

其三,港股市场制度变革为科技公司上市提供便利。

港交所也极 " 拉拢 " 高科技企业赴港上市,它通过优化上市规则,为智能产业企业打通了资本化通道。

比如,港交所 2024 年修订的第 18C 章特专科技上市规则,将智能汽车产业链明确纳入支持范围,允许未盈利但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通过 " 市值 + 研发投入 " 标准上市;

再比如,2025 年 5 月还开设 " 科企专线 ",允许特定公司通过专用渠道秘密递表。这些政策几乎为自动驾驶企业 " 量身定制 "。

同时,港交所还优化双重上市流程,缩短审核周期至 6-9 个月,较新加坡上市效率提升 30% 以上。

" 香港交易所继续推进各项战略改革,进一步促进市场多元化、提升流动性及加强全球互联互通。"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对媒体表示。

其四,香港市场具备天然的区位优势。

11 月 4 日,小马智行 CEO 彭军接受《汽车商业评论》采访时表示,选择在香港上市,最大的便利就是能够更好地与亚洲市场、亚太投资人接触。

他说:" 我们的主要市场在中国,接下来也会是在中国,所以亚洲对我们的理解和亚洲投资人对我们的认可是比较关键的。"

港股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的资本枢纽,既能吸引来自欧美、中东等地区的国际投资者,又能通过沪深港通对接内地资金,形成多元化股东结构。赛力斯也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赴港上市是为了 " 深入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 "。

陈翊庭也指出,全球资产配置多元化趋势及中国资产吸引力,持续推动国际资本流入香港证券市场。这也意味着,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兴趣重燃,给中国智能汽车赛道公司带来多元化融资的机遇窗口期。

完全无人驾驶商业化或将跑通

参加新汽车 CES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