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雷科技 16小时前

物理 AI 大爆发:小鹏同时落子四大领域,2026 成量产关键年

那些天马行空的科技畅想,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11 月 5 日,以 " 涌现 " 为主题的 2025 小鹏科技日在广州新总部举行,雷科技旗下电车通也受邀到现场,亲自感受这场科技盛宴。

这应该是何小鹏创立小鹏汽车以来最有底气的一次科技日,从前几年频繁遭受质疑和唱衰,到今天新势力销量榜稳居前三,小鹏太需要一场发布会来宣泄自己这一年的情绪。

这次科技日上,小鹏汽车正式将自己的定位升级为 " 物理 AI 世界的出行探索者 "提出了 " 物理 AI" 概念:即随着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将会催生物理 AI,这意味着机器逐步拥有理解、交互和改变世界的能力。

图源:电车通摄制

围绕物理 AI 这个概念,小鹏汽车延伸出了 VLA 大模型,Robotaxi、机器人与飞行汽车四大板块。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次科技日上,小鹏到底 " 涌现 " 了什么新东西。

在 AI 领域,大模型常被比作 " 数字世界的操作系统 ",而小鹏要做的,是给物理世界造一套操作系统。

在这其中,VLA 大模型是主管小脑的操作系统。三个核心是算力,模型,数据。然而,标准 VLA 普遍需要 Vision - Language -Action 两次转换,其中 Language(语言)作为中间转译环节,会带来较高的信息损耗,因此无法在 " 很大规模参数量 " 上实现 " 很大规模的数据训练量 "。

因此,小鹏的想法是,能否拿掉 Language ?让机器从 " 看 " 到 " 做 " 实现端到端直接生成,打破行业沿用多年的 "V-L-A"(视觉 - 语言 - 动作)传统架构。

有点抽象,通俗来说就是去掉中间环节,举个例子:以前的智驾系统,需要先把摄像头看到的路况 " 翻译 " 成文字逻辑,比如 " 前方有行人横穿马路 ",再根据逻辑生成刹车指令,但其中会带来信息损耗。

图源:电车通摄制

因此,小鹏带来了第二代 VLA 大模型,它能跳过 " 翻译 ",像人类司机一样,看到场景直接做出反应,让机器能理解物理世界的底层规律。比如它能通过观察路面水渍判断摩擦力,通过行人姿态预判行动轨迹,甚至在测试中 " 智能涌现 " 出未训练过的能力:识别交警手势、提前应对红绿灯通行等等。

支撑这种 " 智能涌现 " 的,是小鹏在算力和数据上的硬实力。

依托阿里云 3 万卡算力集群,搭载 720 亿参数的基座模型,每 5 天就能完成一次全链路迭代;训练数据更是达到近 1 亿个驾驶场景片段,相当于人类司机开 6.5 万年才能遇到的极限场景总和。

小鹏把这套配置搬到了车端,通过 " 芯片 - 算力 - 模型 " 全链路优化,在 2250TOPS 算力的 Ultra 车型上,塞进了数十亿级参数的 VLA 模型。

对用户来说,这些技术最终会转化成实实在在的驾驶体验。

比如即将发布的 " 小路 NGP" 功能,能让复杂小路的平均接管里程(MPI)提升 13 倍,以后开乡间小路、老小区胡同,系统能更从容应对;还有行业首发的 " 无导航自动辅助驾驶 "(Super LCC+),不用依赖导航,全球任何道路都能开启,轻转方向盘就能协同变道,彻底摆脱 " 导航绑架 "。

图源:电车通摄制

按照计划,2025 年 12 月底,先锋用户就能体验第二代 VLA,2026 年第一季度将全量推送给 Ultra 车型用户。小鹏还宣布第二代 VLA 将面向全球商业伙伴开源,大众已经成为首发客户,连小鹏图灵 AI 芯片也拿到了大众的定单,这意味着物理 AI 的技术生态,已经开始向外辐射。

Robotaxi 喊了很多年,但至今没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核心卡在 4 个痛点:改装成本高、车队规模小、运营范围窄、打车限制多。

小鹏给出的答案,是 2026 年量产 3 款 Robotaxi 并启动试运营,而且从设计之初就瞄准 " 解决痛点 "。

先看硬实力:小鹏 Robotaxi 搭载 4 颗图灵 AI 芯片,车端算力直接拉满到 3000TOPS,这是目前全球量产车端的最高水准。

值得一提的是,小鹏 Robotaxi 采用的是与特斯拉一样的纯视觉方案,不依赖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靠纯视觉方案应对全球不同道路类型。原因在于,高精地图的更新速度跟不上道路变化(比如临时施工、新增护栏),而纯视觉方案能像人类眼睛一样 " 实时学习 ",比如在陌生城市的小巷里,也能识别突发的障碍物。

安全性上。小鹏给 Robotaxi 装了 " 双保险 ":双冗余硬件架构,从转向、刹车到感知、通讯,每一套系统都有备份,哪怕一套失效,另一套能立刻接管;还在 VLM 大模型的加持下,做了车外交互体系,行业首发的遮阳板车外显示,能在低速行车、驻车时给行人发提示,未来还会结合车外语音,让人和车 " 能沟通 "。

面向 C 端用户,小鹏车型将增加 Robo 版本,跟 Robotaxi 同源。未来,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 Robo 版本车型也许可以在你忙碌时,自主接送老人买菜、小孩放学。

生态合作上,高德成为 Robotaxi 首个全球生态合作伙伴。这意味着未来你打开高德地图,就能直接叫到小鹏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不用下载新 APP,而且小鹏会开放 SDK,和全球伙伴一起扩大运营范围。

机器人一直是小鹏科技日的主角之一,今年是小鹏机器人团队研发的第七年,机器人的形态与智能都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进化。

对于 " 机器人要不要拟人 " 这个问题,行业里一直有争论,小鹏的答案是 " 极致拟人 "。

这次发布的全新一代 IRON 人形机器人,用 " 仿人骨骼、肌肉、皮肤 " 给出了具体方案。全身 82 个自由度,能走出 " 猫步 " 一样轻盈的步态;还有 1:1 人手尺寸的灵巧手,靠行业最小的 " 谐波关节 " 实现 22 个自由度,能轻松拿起玻璃杯、拧开矿泉水瓶盖。

拟人不只是长得像,还要懂思考。全新 IRON 搭载 3 颗图灵 AI 芯片,拥有 2250TOPS 算力,首发小鹏第一代物理世界大模型,还构建了 "VLT+VLA+VLM" 的高阶大小脑组合:

VLT 是机器人的 " 大脑 ",负责深度思考和自主决策;VLA 是 " 小脑 ",控制动作精准度;VLM 负责交互,能听懂人类的指令,甚至通过表情、手势理解情绪。

量产和落地方面,小鹏也有清晰的路线:2026 年年底目标实现规模化量产,优先进入导览、导购、巡检等商业场景。

目前宝钢已经成为 IRON 的生态合作伙伴,未来会入驻宝钢的工业厂区,在巡检管道、监测设备等复杂场景中迭代,要知道,工业场景的环境恶劣,对机器人的稳定性要求极高,这也是 IRON 验证实用性的关键一步。

和 Robotaxi 一样,小鹏也会开放 IRON 的 SDK,让全球开发者开发更多应用,比如医院里的陪护功能、家里的家政功能等等。

新能源汽车之后,低空经济被看作中国下一个万亿级产业。小鹏汇天这次亮出了两套飞行体系,一边解决 个人低空体验,一边攻克 多人高效出行。

先看面向多人商务的全倾转混电飞行汽车 "A868",它采用全倾转构型,在鲲鹏超级增程架构基础上,加了自研航空级混电内核,能实现 500 公里的长航程,最高航速 360 公里 / 小时,6 人座舱刚好满足商务出行需求。

目前 A868 已经进入飞行验证的关键阶段,距离 " 天上开的汽车 " 又近了一步。

另一款 " 陆地航母 " 则更贴近量产,目前全球订单已经突破 7000 台,创下行业纪录。它最颠覆的是操作逻辑:行业首发智能飞行座舱,还有全球首创的 " 四轴合一 " 单杆操纵,新手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上手,不用像传统飞机那样记复杂的操作流程。

安全上,它做了 " 全域安全冗余 ",从动力推进、飞控导航到总线通信,每一个关键系统都有备份;还采用六轴六桨双涵道构型,哪怕有一组桨叶失效,也能安全着陆。

量产能力也跟上了,11 月 3 日,汇天飞行汽车量产工厂已经试产,首台陆地航母顺利下线。

这座工厂是全球首个用现代化流水线生产飞行汽车的工厂,能实现 " 航空级质量 + 汽车级效率 ",规划年产能 1 万台,初期 5000 台,满产时每 30 分钟就能下线一台。按照计划,2026 年就能大规模量产。

落地场景上,小鹏也想好了 " 第一步 ":和敦煌市政府合作,2026 年推出西北首条低空自驾旅游线路。以后去敦煌旅游,可能不只是开车逛鸣沙山,还能开着陆地航母从空中俯瞰月牙泉,体验 " 自驾飞 " 的三维立体出游。

记得小时候读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总幻想能登上鹦鹉螺号。今天的小鹏科技日,让我有种登上现实版鹦鹉螺号的感觉。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AI 不再只是手机里的语音助手,它开始帮你开车,甚至操控机器人完成精细的工作。机器变得更聪明,它们的目标是成为能与你协作的伙伴。而我们的出行方式,也即将突破地面的限制,开启一个低空飞行的新维度。

刘慈欣说过,当人类第一次抬头仰望星空时,文明的进程就按下了快进键。我想,当 AI 开始理解并操作物理世界时,我们也在经历另一次文明加速。2025 年底的 VLA 体验、2026 年的 Robotaxi 试运营、同年底的机器人量产,这些具体的时间表,都让科幻变成了可执行的落地计划。

虽然这条路才刚刚开始,但已经足够让人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