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掀起的这一轮 " 外卖大战 " 中,京东、美团 、阿里除了用经典的优惠券、红包、免单让大家吃到更便宜的外卖,还不约而同地选择让大家吃得更放心," 品质外卖 " 就成了一个被频繁提及的关键词。

几个月过去后,各大平台构建品质外卖的进度到底如何?最近有记者在线下来了一次实地走访,结果却是触目惊心。据央视网的报道显示,例如某平台一家名为 " 妈妈养胃无预制菜 " 的店铺,其门头照片显示装修大气、食客满堂,并且进入店铺后,还有清晰的视频展示后厨和店内外的环境。
然而当记者顺着平台显示的地址前往实地调查时却发现对应地址查无此店,这家店铺藏身于狭窄小巷,并且还是两家外卖店共用一间铺子。甚至这一情况并非孤例,后续记者在平台对更多店铺进行调查后发现,这类弄虚作假的问题广泛存在,部分商家还同时在外卖平台运营多家店铺,而且每个店铺所谓的门头照片、执照等均不一致,可实际上出餐点为同一个。
没错,这些商家其实是外卖赛道第一批将生成式 AI 落地的弄潮儿,外卖 App 上有些装潢精美、窗明几净、明厨亮灶的店铺,实际上可能是 AI 生成的产物。在相关新闻的评论区有网友表示,现在做一张 " 堂食标签 " 的费用仅需 200 元,已经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
如果说 2022 年的 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等 AI 绘画工具还有不低的上手门槛,从下载安装、环境配置到 Lora(插件式微调)都需要进行专门的学习,导致 AI 绘画彼时还是小圈子内的自娱自乐。那么到了 2025 年,使用自然语言生成图片就已经成为了 AI 大模型的标配。

由于大多数用户点外卖时查看商家的门面、大堂、后厨照片,只不过是寻求 " 心理安慰 ",而做纯外卖的商家用 AI 生图糊弄顾客,就是算准了许多人不会拿放大镜去审视这些照片。毕竟相比餐品的质量,有一个漂亮的门面仅仅只是锦上添花。餐品好吃要远比精装修带来的情绪价值更重要。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些商家会投机取巧,用 AI 来为自己打造一个 " 皇帝的新衣 " 呢?其实只是 "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这些外卖商家也只不过是跟从平台的指挥棒在跳舞。
现阶段外卖商家的竞争早已白热化,想要从中脱颖而出指望自然流量已经很难,除了拿出真金白银进行推广,寻求平台算法的青睐也是商家的必修课。

有需求就有供给,即便外卖商家对于 AI 技术不了解,电商平台也已经出现了专门为其定制的 "AI 生成店面图片 " 服务,只需花费几十元,就能设计一套带有店铺名称的餐厅 AI 图片。而且敢于使用 "AI 假照 " 的外卖商家其实也恃无恐,因为这样做的风险几乎趋近于零。
一方面,当下的 AI 生图效果过于逼真,除非带有水印,否则绝大多数人第一眼很难看出 AI 图片与实拍图的差异。另一方面,面对茫茫多的外卖餐厅,平台其实也缺乏足够的人力去进行事实核查。一个只有好处、却没有坏处的操作,外卖商家又岂有不趋之若鹜的理由。

如今的现实是商家不仅要给平台支付佣金,还要付出骑手的配送费,甚至要自掏腰包补贴用户来推广自己,这三者相加的比例据称占据了一份外卖订单的 25% 以上。比如一个 30 元的订单,商家到手的可能只有 22.2 元,如果再将人工、水电、场地租金、原材料等成本算上,用 " 利润比刀刃还薄 " 可能也不为过。
为了进一步压缩成本,纯外卖店也就应运而生。事实上,主打压缩成本的纯外卖店不单单省去了店面成本,后厨同样是节流的重点。如果像正规餐厅一样遵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要求的设施设备、原料管理、加工制作、供餐配送、检验检测,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简而言之,外卖商家搞 "AI 假照 " 不仅仅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更有来自消费者既要物美价廉、又抵制预制菜的影响。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