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故可能是万分之一,但生命只有一次。"
当理想官方针对 MEGA 起火发布深情公告后,舆论场上出现了罕见的纠结。
创始人直接沟通和主动召回引发了普遍的好感,也有媒体和网友针对尚不清晰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连续的追问。

事发后,理想汽车发布公告主动召回 "2024 款理想 MEGA 共 11,411 辆 ",表示将免费更换冷却液、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同时通过云端预警、400 客服与车机 Ecall 落实应急救援。创始人李想也通过微博发声称将全面配合调查,开展专项排查与 OTA 策略优化,并强调 " 事故可能是万分之一,但生命只有一次 "。

第一财经评论指出,按照行业惯例,冷却液由整车企业统一灌注,且电池、电机等多部件通常共用同一款冷却液,供应商多为第三方。近五年电池起火事件多与碰撞或工艺因素相关,因冷却液腐蚀渗透导致短路进而起火的情况较为少见。文章追问:为何新车在短期内会出现冷却铝板腐蚀?国标试验是否充分、执行是否到位?新车测试周期是否因市场竞争而被压缩从而验证不足?并指出,理想在产品节奏上的 " 快 " 是行业缩影,车企应在 " 上市时机 " 与 " 验证周期 " 之间做更稳健的取舍。
太平洋汽车则从行业媒体视角对理想官方解释提出审视:冷却液究竟是真相还是 " 背锅侠 "?问题是冷却液本体,还是系统工程层面的设计、公差、密封与材料耐蚀性的综合因素?在严苛的防腐测试前提下,为何未能提前 " 拦截 " 问题?召回策略是否足够、后续风险如何隔离?文章强调信息透明与技术细节披露的必要性。
而网友观点呈两极分化。一部分认为理想响应迅速、主动召回、硬件直换,态度与节奏到位;另一部分则质疑将问题单点归因于冷却液的解释不够充分,期望企业 " 把问题说透、打消顾虑,后续才敢放心用车 "。
有网友追问:"2025 年款更换了冷却液,是否意味着更早就发现了问题?对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感到担忧。"
同时,网络上的诸多疑问仍待进一步说明,包括从腐蚀到渗漏再到热失控的全链路机理与验证数据、预警到停车与救援的执行闭环与强制策略、在用车主 " 可否继续使用 " 的场景化指南与产能保障计划。
来源:星河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