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港股研究社
进入下半年,Robotaxi 赛道骤然加速。
特斯拉启动 Robotaxi 试点运营,百度 " 萝卜快跑 " 先后与 Uber 和 Lyft 达成战略合作,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这些自动驾驶领域的 " 熟面孔 ",也在资本与商业层面频频发力。
10 月 28 日,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双双在港交所发布招股书,启动全球发售。其中,文远知行拟发行 8825 万股股份,发售价不超过每股 35 港元;小马智行拟发行 4195.57 万股股份,发售价将不超过每股 180 港元。两家公司均预计于 11 月 6 日挂牌交易,一场争夺 " 港股 Robotaxi 第一股 " 的竞赛打响。

随着商业探索与资本进程双双按下快进键,谁更能率先跑通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进而成为 Robotaxi 赛道的定义者?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万亿规模出行市场的格局,也将影响从汽车制造到智能服务等广泛产业的未来。
Robotaxi 元年,产业跃升下的价值再分配
今年下半年以来,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赛道一改往日的低调姿态,呈现出集体跃迁的势头。
行业头部玩家在技术落地、商业合作与资本运作上动作频频,推动整个产业从技术验证阶段全面迈入商业化竞速期。特斯拉在奥斯汀启动无方向盘车辆运营并实现单日 2000 次服务,百度 " 萝卜快跑 " 累计订单突破 1100 万单,Uber 亦加码投资文远知行并推动其中东业务接入平台。
作为高阶自动驾驶面向 C 端核心应用赛道之一,Robotaxi 的崛起,是一场产业链价值重构,汽车产业价值重心从 " 硬件定义 " 向 " 软件与生态定义 " 战略性转移。
也正因此,Robotaxi 商业化落地加速,背后有着整个产业链的支撑。这场变革将覆盖芯片、激光雷达、线控底盘等一系列核心硬件领域,并重新塑造整车制造、自动驾驶技术提供商与出行平台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
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核心算法的自动驾驶技术企业,有望像英伟达在人工智能产业中扮演的角色一样,占据产业链中最具价值的核心节点。所以,在持续的亏损背景下,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依然吸引了大量目光。
作为头部玩家,这两家公司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阶自动驾驶发展两条关键路径。
小马智行深耕本土市场的优势突出。公司是当前国内唯一一家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均获得全无人收费运营监管许可的企业。
同时,小马智行战略布局上更倾向于 " 深度绑定整车厂 + 自建车队 " 的前装量产模式,与丰田、广汽、北汽等车企合作,共同推进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的规模化落地,凸显了通过车规级硬件整合与控制成本的核心思路。也正因此,公司打造出一支超过 680 辆自有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车队,累计自动驾驶里程超过 4790 万公里。
相比之下,文远知行选择了 " 平台化技术输出 + 全球场景复制 " 的路径。
文远知行打造的通用自动驾驶平台 "WeRide One",适配 Robotaxi、小巴、环卫车等多种车型和场景,商业模式中包括全部投入商业运营的超 400 辆 " 第三方合作车辆 "。

自动驾驶企业、车企与科技公司跨界结盟,将这两条路径合而观之,它们几乎覆盖了当前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两大核心方向。这也侧面证明了 Robotaxi 商业化落地将在产业合力下加速。
在此背景下,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的竞争,正在从过去的技术层面,扩大至商业生态与资本耐力的综合较量。在通往 Robotaxi 规模商业化的道路上,究竟哪一种模式更接近最优解?
路线与资本,中国 Robotaxi 备战漫长战争
在探讨谁是 " 中国 Robotaxi 最佳方案 " 时,需要认识到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差异化的战略,代表了智能驾驶产业在探索未来出行模式上的两种不同视角和逻辑起点。
从更深层次看,小马智行更接近 " 本土汽车产业升级 " 思维,主打 " 虚拟司机 ",侧重于本土制造产业的升级,然后顺势全球扩张。
小马智行的核心优势在于本土市场与硬件成本的控制能力。第七代自动驾驶系统据说实现了硬件成本较前代下降约 70% 的突破,为规模化扩张提供了更多可能。
然而,这种模式也意味着自身投入更多,前期需要更多车队建设与运营积累的沉淀。简言之,早期研发投入高于文远知行,Robotaxi 业务商业化产生的收益尚不如文远知行。根据招股书,2025 年上半年,公司总营收仅 3543.4 万美元,亏损达到 9064 万美元。小马智行上半年研发支出 9651.6 万美元,而文远知行同期为 8998.8 万美元。
而文远知行选择的全球化路线,营收多元化的同时,在业务拓展初期更能 " 借力打力 "。2025 年第二季度,文远知行 Robotaxi 业务营收同比大幅增长 836.7%,达 4590 万元,全球化的战略迅速转化为业绩增长数字。但与此同时,这种模式也面临着技术适配复杂性与本地化运营能力的双重挑战。
" 本土优先 " 的产业升级与 " 全球抢跑 " 的场景渗透,是从两个方向向着 " 全球无人驾驶领军者 " 的道路赛跑,各有所长,但从长远来看,它们很可能随着技术成熟而逐步相互融合,取长补短。
从这一点出发,两家公司同步选择回港上市,实质上是一场关于产业资源与战略窗口的争夺战。
一方面,争夺完善 " 弹药 " 储备。
自动驾驶研发如同一场无底洞式的投入,算法优化、数据采集、车队运营每日都在吞噬巨额资金。尽管两家公司 Robotaxi 业务收入增速显著,但它们都在亏损中寻求商业化突破。
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止 3 个年度及 2025 年前 6 个月,小马智行亏损分别约为美元 1.48 亿、1.25 亿、2.75 亿、0.91 亿;同期,文远知行亏损分别约为人民币 -12.98 亿元、-19.49 亿元、-25.17 亿元、-7.92 亿元。
而港股市场不仅提供融资渠道,还具备连接内地与全球资本的独特定位。根据招股书披露,小马智行拟募资净额约 71.9 亿港元,文远知行则计划募集约 29.3 亿港元,这笔资金将为它们的下一步扩张提供关键助力。
更为战略性的考量在于,港股作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桥头堡,既能为企业提供内地资源对接,又可作为进军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跳板。
近年来,地缘政治因素促使科技企业寻求多元化资本布局,以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港股上市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既贴近中国本土市场,又能连接国际资本,为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提供双重保障。
展望未来,随着第一梯队玩家完成资本化布局,Robotaxi 赛道正从由百度 " 萝卜快跑 " 开启的技术验证的预选赛,转入规模化运营的突围赛。

在这个阶段,单纯的技术领先已不足以确保市场地位,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才是决定谁能在这场长期竞赛中笑到最后的关键。
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洞察未来出行,下一个超级生态孵化进行时
Robotaxi 赛道正在上演类似电动车产业崛起的长期进程。
回顾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19 世纪 80 年代至 20 世纪初产业萌芽,可充电电池技术也是率先应用于出租车、公共汽车等公共出行领域,不过受限续航里程和成本未能持续发展;直到 2012 年特斯拉 Model S 发布,首次将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突破 500 公里,并实现 " 软件定义汽车 " 的概念,电动车才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如今,高阶智驾再次在 Robotaxi 这一出行领域抢先落地。Robotaxi 将引领从 " 智能驾驶 " 到 " 智能出行 " 的产业变革,即将迎来属于自己的 "Model S 时刻 "。
这也意味着一场新的产业生态重构开始了。
与 Waymo、特斯拉等国际巨头相比,中国企业在 Robotaxi 领域已占据更为有利的生态位。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智能汽车产业链、最多元的应用场景以及最为积极的政策环境。
从国家战略视角观察," 十五五 " 规划持续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Robotaxi 作为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技术最具代表性的融合应用,恰好契合这一发展方向。企业在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落地方面取得的进展,关系到我国在全球智能交通竞争中的话语权。
从产业链看,中国成熟的汽车产业链正在推动关键零部件成本快速下降,以激光雷达为例,成本已降至千元级,为规模化商用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是为什么小马智行 CEO 彭军提到 " 有望 3 年后实现公司盈亏平衡 "。
现在,相比盈亏,市场最重视的问题是,谁能率先爬上规模化商业化的陡坡。
量的突破,意味着率先建立品牌影响力与市场地位,也往往意味着吃到行业变革的最大红利,正如苹果之于智能手机,特斯拉之于电动车。
美银最新报告预测,到 2040 年,自动驾驶汽车市场总规模可能增长至 1.2 万亿美元,一个全新的黄金赛道正在加速形成,第一个 " 上岸的螃蟹 " 有望成为最大受益者。
更重要的是,出行是连接各类消费场景的纽带。因此,展望未来,Robotaxi 带来的价值重构远不止于出行市场本身。
当自动驾驶真正普及时,车内空间将转变为私密的 " 第三移动空间 ",乘客可将出行时间转化为生产力或娱乐消费场景。这种转变将催生全新的商业形态,连接人工智能、泛娱乐、远程办公等多个领域,创造比传统出行大得多的市场价值。
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同步赴港上市,说明所有参与者都在为这场终极竞赛加紧布局。
最终,这场竞赛的胜出者有望在下一代泛出行娱乐生态中成长为新的科技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