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5小时前

陈天桥罕见公开演讲:投入超 10 亿美金发展“发现式智能”——“这才是 AGI ”

10 月 27 日、28 日,AI 驱动科学研讨会(Symposiumfor AI Accelerated Science,AIAS 2025)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会议汇聚了近 30 位全球顶尖学者与产业领袖,与现场数百位学者、学生共同探讨 AI 如何驱动科学发现。

会上,盛大集团、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创始人陈天桥发表主题演讲,首次系统阐述了 " 发现式智能 "(DiscoverativeIntelligence)的全新理念,指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通用人工智能,并提出了实现路径。

陈天桥

2025 年新晋诺奖得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OmarYaghi,2024 年诺奖得主、华盛顿大学教授 David Baker,2020 年诺奖得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Jennifer Doudna,图灵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第十任校长暨现任 Alphabet (谷歌母公司)董事长 John Hennessy 等参加了会议主题分享与圆桌讨论。

陈天桥演讲全文:

真正的智能,是能 " 发现 " 的智能

一、人类进化从未停止,只是改变了方式

自智人出现以来,我们的身体几乎没有变化。甚至有研究显示,人类大脑的体积相比旧石器时代还有所缩小。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进化已经停止。我们用智慧让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成为我们新的、外在的进化器官。我们发明武器来获得利爪和尖牙,发明衣服来获得新的皮肤,发明汽车来跑得比猎豹还快,发明飞机来超越鸟类。我们的平均寿命从二十多岁延长到近八十岁,这种差距在生物学上只存在于不同物种之间。

可以说,人类并未停止进化;相反,通过不断发现未知,我们将自身的功能外化,扩展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范围。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已成为人类进化的主要引擎。

二、" 发现式智能 " 是真正意义上的通用人工智能

因此,AIfor Science 不应被看作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一个方向。它定义了 AI 与人类的关系:AI 的价值不在于取代现有的人类工作,比如更快、更便宜或更高效。从我们物种进化的角度看,AI for Science 就是 AI for Human Evolution。帮助人类发现未知,是 AI 对人类的终极价值。

如今许多模型声称已经 " 发现 " 了新结构、新分子,甚至新理论。但这种 " 发现 " 大多还停留在结果层面。他们在已知能量函数、统计模式或语料分布内找到了新样本。这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发现,而是在搜索空间内的外推。

真正的 " 发现 " 是能够提出问题,而不仅仅是回答问题;能够理解原理,而不仅仅是预测结果。

这种能够主动构建可检验理论模型(可检验的世界模型)、提出可证伪假说,并通过与世界的互动和自我反思不断修正自身认知框架的智能,才是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我们称之为 " 发现式智能 "(DiscoverativeIntelligence)。

它不同于其他智能的定义:

它超越了模仿,因为创造和发现才是智慧的本质;

它是可证伪的,因为发现是可观察的事件,而不是像 " 意识 " 那样模糊的哲学定义;

它重新定义了 AGI 的意义——不是 " 取代人类 ",而是 " 进化人类 "。

三、规模路径与结构路径:通向 " 发现式智能 " 的两条道路

以 " 发现式智能 " 为新标准,我们重新审视当今 AI 发展的两大流派:

第一是 " 规模路径 "。它强调参数即知识,智能是规模的产物。只要模型足够大、数据足够多、算力足够强,智能就会自然涌现。这一路径已经取得了惊人的应用成果,使 AI 能够预测蛋白质、生成化合物,甚至辅助科学研究。这无疑是 AI 历史上最成功的工程路径。

与此同时,另一条路径正在悄然形成,即 " 结构路径 "。这里的 " 结构 " 不是指模型架构,而是智能的 " 认知解剖学 "。大脑是一个通过神经动力学,并基于记忆、因果和动机,形成知识系统并随时间不断演化的系统。这些机制赋予智能以连续性、可解释性和方向感。科学发现的本质是推演未来,这一观点认为,只有具备时间结构的智能才能在分布外保持有效。

四、大脑之镜:时间结构分析

那么,所谓 " 大脑的时间结构 " 究竟指什么?

它不是指大脑的某个具体物理区域,而是大脑处理信息的基本 " 运行范式 "。

当前 AI 的 " 空间结构 " 范式(规模路径)本质上是 " 瞬时的 " 和 " 静态的 ",用大量空间参数去拟合世界的 " 快照 "。而大脑的 " 时间结构 " 范式本质上是 " 连续的 " 和 " 动态的 ",其存在的目的是管理和预测时间流中的信息。

要管理时间流中的信息,系统必须具备五种核心能力,这五种能力共同构成了 " 时间结构 " 的完整闭环:

1. 神经动力学:要在时间中 " 存在 ",而不是 " 瞬时计算 ",必须有连续的能量基础。大脑是一个持续运行的动态能量系统,即使没有输入,大脑也能自组织、自激活、自校正,就像我们在发呆的时候大脑仍然在运转。这种能量流让智能真正 " 活着 "。而 Transformer 是离散的、静态的计算图,每次推理结束后 " 思考 " 完全停止,下一次又从零开始,没有时间连续性。今天的智能只是计算,而不是存在。智慧必须 " 活着 ",因为世界总在变化,只有持续随时间更新的系统才具备科学发现的能力。

2. 长期记忆系统:要 " 积累 " 过去的经验,而不是每次都从零开始,必须有可塑的存储机制。当前大模型的记忆是 " 短时工作记忆 ",一旦上下文清空,智能就被重置。没有长期记忆,就没有真正的学习。长期记忆不仅让智能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会有选择地遗忘,使其能在有限参数内高效学习,形成假说和理论。

3. 因果推理机制:要理解事件在时间中的顺序(即什么导致了什么),必须能够推导原理。现有大模型对已知信息的理解和再现,包括因果关系,仍局限于已知范围内的语言统计,而不是机制推导。模型在训练数据分布内表现完美,但环境一变就崩溃,因为它依赖的是共现模式,而不是世界结构。因果推理在科学发现中的意义,正是要在未知条件下重建对世界的理解,是走向分布外的第一步,也是世界模型的起点。

4. 世界模型:要预测未来的轨迹,必须能够在内部模拟世界。虽然当前 AI 具备多模态感知,但仍缺乏统一模型,无法在内部形成连贯的 " 现实投影 "。而人脑拥有统一的世界表征系统,整合感知、记忆、预测和自我反思。它让我们能在脑中模拟世界、预演未来,不断在神经层面运行假设检验和因果预测。这正是科学思维的本质:在大脑中运行关于未来的实验。

5. 元认知与内在动机系统:要管理上述复杂的跨时过程。人脑具备元认知,能意识到自己的不确定性,调整推理路径、分配注意力、选择策略。这种 " 对思维的思考 " 是科学和创造力的起点。而今天的 AI 主要依赖外部指令,缺乏自驱,包括强化学习的奖励函数也是由外部设定。当长期记忆和因果推理在世界模型中汇聚时,如何产生机器元认知,让探索欲和好奇心自发生成。这是从被动执行者到主动探索者的关键一步,也是走向活的智能的最大的挑战。

这五种能力不是五个平行方向,而是智能的连续、活跃闭环——一个能随时间自我进化的系统。我们称之为 " 大脑的时间结构 "(TemporalStructure)。

五、时间结构:年轻人的切入点

正因为规模路径近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才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它的天花板:仅靠堆积数据和算力,无法突破通向真正理解和发现的障碍。这是结构主义思维回归的最佳时机。我们正站在这个历史转折点。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显卡,而是新理论、新算法和新想象力。这需要跨学科思维:神经科学、信息论、物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融合。这正是年轻人的优势。

我们已经为这些年轻人做好了准备:

我们有算力。无论选择哪条路径,算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将投入超过十亿美元建设专用算力集群,为年轻科学家提供即时实验的资源环境。这些算力不是用来比拼规模,而是用来探索结构,验证记忆机制、新的因果架构或新的神经动力学假说。

我们有办公室。我们在全球设立了研发中心,邀请来自不同学科的年轻研究者在白板前现场碰撞智慧,目前已有 200 多位世界知名大学的博士在我们的办公室工作。

我们正在建立基准。我们计划推出新的基准(benchmark),全面衡量神经动力学、长期记忆、因果推理、世界模型和元认知,以 AI 是否 " 发现 " 为 AGI 衡量标准,让所有科学家基于 SOTA 目标协作和竞争。

我们有专为年轻人设计的机制。我们正在建立 PI 孵化器,为全球年轻科学家开设独立研究通道。博士生和博士后无需等到毕业,就能获得独立预算,在我们的平台上以自己名字命名实验室,带领同事独立探索时间智能的未来结构。

我们相信:规模是巨人的道路,时间结构是年轻人的机会。巨人用算力推动边界,年轻人用结构重新定义智能:

那就是一种不会重复既有知识,而是能提出自己假说、验证世界并修正自身理解的智能——这就是能 " 发现 " 的智能。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