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MWC 25 上,小米展示了旗下首款外接光学装置,M43 规格传感器、1 亿像素、等效焦距 35mm,能够与特殊版本的小米 15 进行链接。这些参数的背后,实则依然需要依靠手机的算力提供 AI 算法,最终呈现更优的成像画质。
或许是受到了小米的启发,英国 Camera Intelligence 公司近期上架了一款名为 Caira 的「AI 相机」。一经上线,Caira 便引起热议,随后该公司获 200 万融资,一举成为最炙手可热的 AI 相机公司。

不过,关于 Caira 的质疑声也同样如潮水袭来。一方面,Caira 和小米的外接光学装置一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相机,而需要由手机提供算力,且仅支持 iPhone;另一方面,Caira 的硬件规格不算出色,似乎很难对光学巨头们发起挑战。
尽管 Camera Intelligence 饱受争议,但 Caira 的众筹项目依然顺利,「AI 相机」这个概念也被不少用户定义为「下一代相机」。那么「AI 相机」真的能顺利挑战索尼、尼康、佳能的地位,甚至让手机厂商不再过度内卷摄像头的硬件参数吗?
Caira 的硬件参数其实没那么糟糕。
这款相机配备 M43 传感器,支持 MFT 卡口可更换镜头,内置 5000 毫安时电池,支持长时间拍摄。值得一提的是,Caira 机身为铝合金,并且设计了持握手柄,快门键,但取消了屏幕的设计,因此,它只能作为外接装置使用。
Camera Intelligence 为 Caira 设计了专门的控制 app,需要使用 Wi-Fi 与手机连接。在拍摄时,Caira 能够通过 MagSafe 磁吸在 iPhone 的背面。目前,Caira 仅支持 iPhone 使用,对 Android 系统的支持已经确定延迟开发。
Caira 相机的三个 AI 功能分别是:智能滤镜、语音控制、生成式图像编辑。前两个功能实际上与 AI 的关系并不算大——「智能滤镜」,即官方提供六种滤镜,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套用;「语音控制」就是可以要求相机响应你的操作,例如快门、录像等。

至于生成式图像编辑,这个倒是挺有意思的。Caira 相机能够按照用户的需求,对拍下的场景进行「修改」。比如你想要从现实的阴天变换成晴天,你希望你的发型从短发变成长发等等。在成像后,这个修改就已经完成。
对于「相机」这种产品,多数人的认知还是一个记录、创作,具有严肃性质的器材,Caira 提供生成式图像编辑,似乎让相机跳脱了大众的认知。Camera Intelligence 官方也表示,Caira 是 " 创作者、旅行者以及任何希望摆脱复杂工作流程、又能创作出高质量内容的人士 " 而设计的。
的确,Caira 极大地降低创作者的使用门槛,只需通过语音便能一键修改拍摄的内容,甚至不需要额外的 AI 应用或是学习专业的 AI 工具完成。但这种方式,可能会让人很难分辨出拍摄的内容,尤其是 AI 生成的部分,可能会存在争议。
但 Caira 的爆火,也证明了一件事:消费者们需要一台极易上手的高素质摄影设备。
AI 在摄影领域的应用比我们想象中要更广泛一些。
索尼在 Alpha II 相机中内置了 AI 处理单元和 AI 对焦驱动,提供更精准的物体识别和更快速的对焦能力;大疆、影石的相机产品,也将 AI 应用在人物追踪、画质优化,以及 app 端的 AI 自动剪辑上。至于手机摄影,目前手机厂商对 AI 影像的应用,更多的还是在画质优化上。
AI 的加入,让很多摄影器材变得更加容易上手,尤其是手机。如今的 AI 影像算法已经能根据人物肤色、背景光线、场景类型自动调整成像风格。面对夜景、逆光、人像等复杂场景,它会自主分层曝光、合成多帧,从而得到清晰又自然的画面。很多时候,这样的结果甚至超过了没有后期处理的专业相机照片。对普通人而言,这意味着 " 拍得好看 " 不再需要摄影基础,而只需要一台具备 AI 影像能力的设备。

这种趋势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影像行业的重大转变:AI 正在让 " 专业 " 变成 " 普及 "。过去摄影设备的进步多集中在硬件上——更大的传感器、更锐利的镜头、更强的处理器,而现在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在算法层面。哪款设备能理解使用者的意图、在不同场景下做出最贴近人眼的判断,谁就更能让用户获得专业的成片体验。
对于传统相机厂商,AI 相机对于全链路的生态把控是值得学习的部分。比如 Caira 与手机 app 的联动,更便利的操作,而多数传统相机厂商甚至没办法好好优化自家相机 app 的使用体验,这也是不少摄影小白快速放弃相机回到手机摄影的核心原因。
而与 AI 相机有正面竞争关系的手机厂商,则可以借鉴这种「外接装置」的模式。在手机影像日益同质化的时代,手机厂商如果仅靠 " 大底+像素+镜头 " 难以继续拉开差距,尤其是如今各家都在用着相近的传感器,算法上也拉不开明显差距。或许手机厂商们可以思考通过外接装置来增强摄影体验。

当然,目前 vivo、OPPO、小米都开始重视手机摄影外接装置的体验,从摄影套装、外接镜头,到外接闪光灯等。假如手机厂商们可以借鉴 Caira 相机,或许能为内容创作者提供更大的创意空间。
AI 相机确实给整个摄影领域带来了新的启示,但这不代表 Caira 相机会获得巨大成功。
Caira 虽然已经在众筹平台获得成功,但其母公司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仍令消费者担心。
Cameral Intelligence 的前身为 Alice Camera,这家公司早在 2021 年就完成了旗下一款产品的众筹,也同样为「AI 相机」产品,但到了承诺的发货日期并为能按时交付。直到这款产品下线,仍有用户没能收到货,引发信任危机。
而作为第二代产品,Caira 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除了仅支持 iPhone,放弃 Android 市场这一决策之外,其自身的「AI」属性也并不明确。除了极具争议的生成式摄影,Caira 似乎并没有提供更多 AI 功能,以支撑起 AI 相机的定位。
论专业性,Caira 仅仅配备 M43 传感器,该尺寸在主流相机品牌中几乎已经被放弃。而便携性上,如今传统相机厂商已在便携相机赛道有充分的布局,比如富士的 XM5、尼康 Z30、索尼 ZVE10 系列等,都是小巧专业的便携式相机。

更致命的是,Caira 使用的 AI 模型来自 Google 的 Nano Banna,并非自研模型。这就代表着,假如 Caira 与 Google 的合作不能继续下去,那么用户很可能会彻底失去这项功能的支持。相对而言,没有 AI 计算的传统相机厂商和自研大模型算法的手机厂商,都不会有这种风险。
AI 相机有市场吗?当然有。无论是便携式相机们的超高销量、大疆 Pocket 3 全球爆火、手机厂商狂卷影像,都能代表着简单、易上手的摄影设备愈发火热,大多数消费者都在追求这样的摄影设备。但 Caira 这种几乎找不到独家优势的「AI 相机」,并不能作为 AI 相机的代表。
一旦手机厂商选择推出同类产品,以 Caira 目前的技术储备,也很快会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