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重阳节,也是第 13 个中国 " 老人节 "。蚂蚁集团 AI 健康管家 AQ 发起的一则倡议——《别让慢性病抢走我们的父母》,引发了全网讨论。其中有一组数据触目惊心——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居民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已超过 80%。
什么是慢性病?慢性病就像 " 温水煮青蛙 ",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都是慢性病。
这戳中了一个关乎千万家庭的核心问题:当衰老和慢性病成为人生无法回避的必然,我们该如何让父母的晚年之路走得更有尊严、更少遗憾?
残酷的现实,在《陪父母老去》一书中有很多记录:
" 妈妈的吃饭,如同一场锣鼓。饭送到嘴里的过程抛抛洒洒,药拿到手中抖到桌上和地上。抖到无法睡觉,腿抽搐到酸硬,爸爸一夜给按摩几次,妈妈说:‘救救我,你救救我。’ "
" 在医院里没有什么事,每天也要走一万多步。我心累得一步也不愿多走,节省着体力可以用在去检查去咨询去探讨等事情上。"
这仅是作者解玉军的母亲与疾病抗争的十七年中的一点点小片段。在漫长的十七年时光里," 与老同行,与病抗争 " 几乎构成了解玉军和父母生活的全部。而作者母亲的旅程,正是超过 3.1 亿中国老年人及其子女正在或即将面对的普遍困境。

3.1亿个 " 健康孤岛 "
全球慢性病群体日益庞大,这意味着 " 带病生存 " 已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要面对的处境。
据调查,中国平均每位老年人患有 2.3 种慢性病。然而,普遍的矛盾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管理,而很多老人怕给子女添麻烦,或觉得病了是正常的老化现象,往往选择 " 硬扛 " 下去,默默忍受疾病煎熬。
《带病生存》作者、社会学者郇建立认为:" 慢性病不仅意味着日常生活的改变,还破坏了病人的身体、自我和社会间的联系,甚至被迫退出了社会交往。" 他们不仅要面对身体机能不可逆的衰退,可能还要承受被标签、被他人不理解、对孤独的担忧等心理压力。
在其书中记录的河北沙村的姚大娘,便是老年处境的一种写照。罹患脑血栓 2 年后,她的行动能力大幅受限,社交范围仅仅是轮番照顾她的家人,生活世界急剧收缩。在单调而封闭的日常中,反复诉说往事成为她重要的情感慰藉。
然而,子女疲于应对疾病带来的经济与照护压力,往往难以给予耐心的倾听。姚大娘的情感表达,也常被家人理解为 " 唠叨 "。与无处发泄的情绪博弈,成为许多慢病老人不被看见的隐秘挣扎。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球抑郁症患病率约为 5%。与之相比,65 岁以上老年人群抑郁症的患病率却有 14%。然而,许多老年患者情绪低落、易怒,常被简单归为 " 人老脾气怪 "。
另一方面,在许多老年人的传统观念里,患上精神类疾病仍旧是一种难以启齿的隐疾,甚至被视为有损声誉的 " 家丑 "。他们即使承受着巨大痛苦,也倾向于反思 " 是自己的问题 "。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中调节情绪的物质会急速下降。与慢病博弈的老人们,很多都在经历着剧烈变化的 " 激素风暴 ",程度不亚于青春期。他们失眠、情绪波动大,然而这次,很少有人能把他们当作少年好好关怀。
而在所有老人中,独居老人的处境尤为艰难,他们就像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孤岛,默默与病痛、孤寂抗争。《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发现,与三代同居的老人相比,独居老人的抑郁水平最高。

AQ 团队就曾注意到一个特殊的 " 求助 ":一位 74 岁县城独居老人,在长达 2 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每个深夜都在跟 AQ 对话,对话记录里反复出现耳鸣、腿痛、彻夜难眠的细节," 胸腔里有股无名的火 ",甚至透露了因与女儿关系疏远带来的刻骨孤独。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而是数百万涌向 " 数字虫洞 " 的老年人缩影。

与父母相处的困惑,是这几年社交平台上的高频话题。年轻人苦恼父母变得 " 固执 "、爱 " 发脾气 "、说什么 " 都听不进去 "。然而,这究竟是老了造成的,还是代际之间的冲突所带来的消极刻板印象?
其实,老年人呈现出来的问题,不一定是衰老带来的。也许并不是他们变了,而是真的 " 病 " 了。从慢性病的角度来看,有太多隐秘的生理变化,在悄然重塑着父母的性情与行为。

例如,这几年逐渐被大众所认识的甲状腺类疾病。如果患上了甲状腺功能亢进,特别是中老年女性,由于甲状腺激素水平持续升高,进而刺激神经系统,哪怕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情绪激动、易怒、心慌、多汗等症状。
与此同时,老年群体在医疗信息获取与辨别能力上常处于弱势。当他们担心自己的倾诉会给亲友带来负担时,往往容易轻信来源不明的 " 养生偏方 ",还可能加深 " 难沟通 " 的刻板印象。
但如果将这些性格变化简单地归因为 " 人老了就怪 ",不仅是一种误解,更可能让我们错过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的黄金窗口。当我们给老年人贴上一个 " 老顽固 " 的标签时,我们或许也就关闭了一扇去理解他们的身体正在经历的过程的大门。
在 AQ 平台上,抑郁症、高血压、糖尿病是老年用户咨询量最大的 3 个慢性病种,还有超过 25% 的老年人的失眠咨询在零点后发出。事实上,长期患病会带来心理焦虑、疾病恐慌以及生活方式改变等问题,而这些都可能使患者变得敏感、易怒。
看见老年人的困境,并为他们寻找出路,固然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的支持,但最直接、最无法替代的一环,始终在于家庭。对于子女而言,尤其是那些与父母相隔两地的子女,关爱父母需要超越言语上的问候,以及付诸现实的具体行动。

关注父母的健康,是当务之急。那么在关照父母这件事上,我们能做什么?
在认知层面,首先要看见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退休和身体机能的衰退,容易让父母产生 " 我不再被需要 " 的失落感。他们渴望持续为家庭、社会创造价值,尤其是自己的经验仍旧得到认可。相比泛泛的问候,耐心倾听他们回忆往事或唠叨家常,本身就是重要的情感疏导过程。
在行动上,则可以更主动地去观察父母生活中细微的变化,或者巧妙地利用一些适老化的健康工具,参与到父母的健康管理中去。与慢病共存的岁月,对父母而言是一场漫长的赛跑。而我们的理解、关爱与支持,将会成为他们重要的力量补给和铠甲。
织一片网,托起无助
当我们把老年当作一种处境,老年人就不是 " 他者 "。北师大发展心理学教授彭华茂曾指出,我们关心老年人的心理,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会老去。老年心理学的最大受益者,恰恰是正在步入中年的年轻一代。
理解父母今日的处境,也是预演自己的明天,这种理解本身,就是一种照护的准备。

到 2050 年,中国每三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我们即将面对的那个 " 明天 " 并不遥远。更值得警惕的是,慢性病正在逐渐年轻化——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3》,35~44 岁人群的冠心病发病率在过去十年间翻了两倍,高血压、糖尿病也日益低龄化。我们与父母,正在面对同一场健康挑战。
当我们谈论慢性病管理,本质上是在探讨如何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在这里,技术不再是代际的壁垒,而是化作传递关怀的桥梁;每一个老去的生命,也不再孤独地被疾病侵蚀尊严,而是被温柔地、稳稳地托住。
这份 " 接住 ",还可以从一些具体而微的行动开始。AQ 在倡议中还提到,未来子女都可以通过共享家庭档案,和父母一起管理健康,真实掌握老人监测数据,异常预警、用药提醒等都会同步双方。异地子女不用再隔空猜健康,告别老人 " 报喜不报忧 " 的无奈。
" 别让慢性病抢走我们的父母 " 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份需要付诸实践的责任。也许,我们能做的最踏实的事,就是把 " 健康 " 作为最好的礼物,不仅送给父母,也送给我们自己。毕竟,他们走过的路,也是我们必经的路。

[ 2 ] 新京报书评周刊《患上慢性病的农村老人,被忽视在病房之外》
[ 3 ] 老,无所 " 依 "|青山资本 2025 年度研究报告
[ 4 ] 最人物《凌晨 3 点,650 万人把 AI 当树洞》
https://mp.weixin.qq.com/s/gMlc2g09mFOuB3raQ3NtMQ
[ 5 ] 央视网《" 我的房子,宁可空着也不租给老人 "》
[ 6 ] 法治日报《空巢老年人情感需求催生 " 外包儿女 " 新业态:受委托给老人当起 " 儿子 "》
作者:nico
校对:遇见
排版:小花
封面图源:《完美的日子》剧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