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 | 一拳一头北极熊
制图 | 桐 校对 | 朝乾 编辑 | Alicia
中国的胡焕庸线,从东北黑河到云南腾冲,4000 多公里。
那俄罗斯的 " 胡焕庸线 " 呢?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乌拉尔山(欧亚分界线),在它以东就是西伯利亚。
但在我看来,其真正的 " 胡焕庸线 " 只有 108.9 公里,那就是莫斯科环城公路。
莫斯科环城公路既是城市交通网络的核心
也是欧洲多条 E 系列国际公路的组成部分
(图:shutterstock)▼

在俄罗斯人心目中,他们国家只有两种人:莫斯科老爷和臭外地的。
其差距之大,命运之悬殊,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身在一个国家,同人却不同命
(图:壹图网)▼
四个俄罗斯
莫斯科之外的 " 外地人 ",按收入水平还可以再细分,加上莫斯科,你就能发现 " 四个俄罗斯 ",分别是被忽略的 " 非国民 " 地区、穷得不忍直视的地区、穷但还凑合的地区,以及莫斯科等少数富裕城市。
最贫困的 " 非国民 " 地区,就是那些去工业化的、即将消失的小城镇。它们主要是北方的煤炭、冶金、木材等原材料加工城市和附属乡村,这些定居点的基建过于老化,濒临崩溃。
位于俄东北部楚科奇自治区的村庄
尽显荒凉破败之感
(图:壹图网)▼

这些飞机很多都是大巴化运营的,长期低票价、缺少维修经费,也让它们极不安全,空难时有发生。
至于穷得不忍直视的地方,大多是因为人力和资源都被吸干了,就如远东的图瓦、阿尔泰共和国,卡尔梅克和北高加索的一些自治共和国那样。
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图瓦共和国更是穷中之穷
甚至连铁路都没有
(图:图瓦渔民,壹图网)▼

令人意外的是,环莫斯科地区的收入也非常低。像伊万诺沃、奥廖尔、坦波夫、奔萨等州,居民月收入比起老少边穷地区也只多了人民币 500 块,月工资超过 9000 人民币的比例不到 5%。
这些地方几乎被莫斯科吸干了,相当于俄罗斯的 " 山河四省 "。
种植畜牧、食品和木材加工、机械制造、纺织业等
是莫斯科周边地区的支柱产业
第三种是守着苏联家底凑合过的 " 大部分地方 "。虽然普遍穷,但穷得没特色。
苏联给这里的城市留下了够用但都差不多的基建。苏联解体后,虽然基建更新很慢。但只要维护得当,即使北高加索这种老少边穷的地区,也有靓丽的市民公园、相当不错的剧院。
至于住宅方面,反正大家住的都是赫鲁晓夫楼。
五层高的赫鲁晓夫楼,一款典型的苏联式住宅

事实上,海参崴经过多年大量的经济补贴,已经略微恢复元气,相当于我国的长春,这里的整体情况要好于环莫斯科贫困带。
拥有港口的海参崴对于俄罗斯的远东利益很重要

以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乌拉尔地区)和鞑靼斯坦共和国为例,这两个地方以实业主导,工业体系完善,不乏国民支柱性产业。
在这些地方月薪超过 10 万卢布的人,大约接近 10%,典型工资区间在 3 万到 6 万卢布(2630~5260 人民币)之间,这在俄罗斯已经很不错了。
像鞑靼斯坦共和国,就有着重要的军工企业
(图:普京参观喀山航空工厂,kremlin.ru)▼

由此可见,俄罗斯的经济极化和一城独大到了什么程度。
莫斯科吊打全国
在国人印象中,俄罗斯的一线城市就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对标北京、上海,其他的俄罗斯名城顶多是二线。但事实上,俄罗斯有且只有一个一线,那就是老莫,如果把莫斯科比做北京,那圣彼得堡甚至还没有杭州的牌面。
俄罗斯超百万人口城市有 16 个。俄罗斯的经济正是靠这 16 个城市来驱动。在其中,莫斯科以一己之力贡献了 54%的 GDP,其余 15 个——包括贡献 15%的圣彼得堡——加在一起也顶不上一个莫斯科。
除了总量方面的优势
在人均数值上莫斯科也是遥遥领先▼

但莫斯科却以高达 16 万卢布(14000 人民币)的人均工资跻身第二位。要知道,能源城市都是几千或几万人分享一个巨大油气田的利润,而莫斯科能以千万人口数量在人均工资上力压这些土豪小镇,想一下就知道这里集中了多少资金。
甚至莫斯科的卫星城克拉斯诺戈尔斯克,都能以每月 9.5 万卢布的人均工资力压圣彼得堡的 9.3 万卢布,这就像燕郊人均工资能高过上海一样让人惊悚。
从克拉斯诺戈尔斯克可以乘坐地铁到达莫斯科
这里也可以说是莫斯科的 " 睡城 "
(图:Myakinino 地铁站,shutterstock)▼

房租贵了近一倍,相当于北京与南京的差异。通过房租,我们大致可以估计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高薪岗位数量上的差距。
人口方面,莫斯科的规模效应在俄罗斯完全是断崖式的,有 1300 万人口,而第二名的圣彼得堡只有 500 多万人,其余城市最大的也不超过 200 万人。
俄罗斯一共有 85 个联邦主体
而一个莫斯科市的人口就占了全国的 9% ▼

同样地,在摩天大楼方面,虽然第一高的拉赫塔中心(462 米)在圣彼得堡,但这只是一根独苗,前 20 名中的其余建筑全在莫斯科。
连叶卡捷琳堡这样的经济第三城,也只有一栋 188 米高的摩天大厦,还有一座在建的 200 米高楼。而早在 1955 年,莫斯科就建了 200 米级别的乌克兰宾馆。
莫斯科街头的精美建筑也给人带来一种审美享受
(图:shutterstock)▼
而莫斯科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则几乎都在 " 西伯利亚化 ",人口萎缩已经无法逆转。
无法逆转的人口萎缩
俄罗斯工业化之后的历史,是一段不断开垦、拓殖荒野的历史;而到了当代,却变成了逆城市化的过程。原本荒野上的城市和村庄不断萎缩,西伯利亚的灯光渐渐熄灭,又变回了无尽的荒野。
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时期的高城市化率,却仍有约四份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小城镇和农村。这些地方以年均 -3% 的速率不可逆转地损失人口。可以想象,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小村庄和城市在消失。
这样被废弃的村庄在俄罗斯随处可见
(图:X)▼

虽然战争给很多铁锈带带来了订单和就业,但被送上前线的大多是农村人口。即便有伤亡抚恤金,也不能给这些小城市(人口少于 5 万人)带来复兴,而是加速了其消亡。
偏远农村本就人口凋零,还被抽调了大量年轻人,不消亡是不可能的。
走向前线,也往往就是走向残酷的结局

自苏联解体以来,公共服务的不断萎缩加剧了人口流失;而人口流失,又使得这些地方的公共服务缺乏人力来维持,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以教育为例,2001 年以来,俄罗斯关闭了一半的农村学校,城市学校——主要是小城市的学校——也有四分之一关闭了。
无法维持运作的公共服务设施恐怕只能彻底关掉
(图:俄罗斯北部的废弃学校,壹图网)▼

医疗服务是非常依赖人力的。俄罗斯的医务人员配比是每万人 38 人。而美国是每万人超 200 人,是俄罗斯的五倍。从苏联时代到今天,医院的病床总数减少了一半。
俄罗斯为了维持基本的医疗质量,虽然其专业医生配比还算凑合,但这些医生高度集中在城市,偏远乡村完全被忽略了。
许多乡村居民只能依赖于当地的小诊所
但这些基础的医疗站点也面临着被关停的局面
(图:news.yahoo.com)▼

这就导致俄罗斯的住院死亡率一直在上升。小地方的医院虽然还在勉强运作,却不被信任,有 40%以上的居民选择自医,而不是去看医生。
人力萎缩的恶性循环加上被战争动员吸走的青年劳动力,对俄罗斯的偏远地区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战争的长尾效应还在继续,复员军人中很多有残疾和创伤症候群,照顾他们的责任多在地方,而地方财政根本没钱顾及。
战争带来的身心创伤都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来平复
(图:俄退伍军人,shutterstock)▼

人口学家伊戈尔 · 叶夫列莫夫表示:" 在可预见的未来,‘特别军事行动’对俄罗斯人口造成的创伤,在大城市或许会得到部分补偿,但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种创伤不可逆。"
经济极化的制度来源
除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俄罗斯最富裕的地区几乎都不在欧洲!欧洲只有一堆穷得还凑合地区和穷得不忍直视的地区。
这些最富裕的地区,如秋明、涅涅茨自治区、萨哈共和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油气产业上的一环,只不过莫斯科是总部,而这些地方是产地。
位于秋明州的乌连戈气田,其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三

至于环莫斯科贫困带,则无法参与到循环中,莫斯科老爷们跟他们真不熟。
总的来说,莫斯科的独大和俄罗斯的经济体制是分不开的。早在苏联时期,莫斯科就已经作为一个计划经济的中心,不断巩固其超然地位。而现代俄罗斯的能源经济,则更是成倍放大了这一点。
作为国有经济的指令中心,莫斯科汇聚了最多的原材料企业总部,所有的能源出口利润都汇聚于此。同时,莫斯科又是俄罗斯最大的消费市场。
莫斯科集中着能源、金融、工业等多个领域的重要企业
(图:俄罗斯石油公司总部,壹图网)▼

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俄罗斯对外开放窗口的港口城市圣彼得堡,自然不可避免地相对衰落。
同时,莫斯科还掌握着财政转移支付的能力。那么,谁是得益最多的地区呢?北高加索、克里米亚和远东是最多的。
所以,俄罗斯的支付转移主要不是着眼于经济投资,而是基于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
北高加索地区长期处于贫穷与动荡之中
维系该区域的安全对俄罗斯十分重要
(图:车臣儿童,壹图网)▼

比如克里米亚这样一个极具统战价值的前苏联度假圣地,在享受了 8 年统战红利后,基建仍然烂得不可思议。
克里米亚南岸温暖潮湿,风景宜人
是一个疗养度假的好地方
或许只有对远东的投资稍微能值回票价,虽然滨海边疆区一年也要减少 8 千人,但主要是自然死亡,而非移民外流。
有一位中国学者访俄后认为,俄罗斯地方政府首脑和中国很不同,没有招商引资的热情,都等着莫斯科批预算。
我想这是很自然的,莫斯科的财力虽然只能让一小部分地区变成 " 小莫斯科 ",但对地方来说,这就是唯一的希望。
转移支付当然也能帮俄罗斯大部分地区至少维持住苏联时期的基建。在非首都地区,一所学校的翻修,乃至一个露天儿童游乐设施的建成,都是值得报道的市政建设动态。
而在一些更偏远的乡村地区
可能连道路这样的基本设施都难以维系


2. Рейтинг регионов по материальному благополучию населения https://ria.ru/20221010/reyting_blagopoluchie-1822573566.html
3. Экономикагородов - миллионников : право на развитие https://media.strelka-kb.com/gdpcities
4. Россия : мобилизация ускоряет вымирание сел и малых городов https://russian.eurasianet.org/%D1%80%D0%BE%D1%81%D1%81%D0%B8%D1%8F-%D0%BC%D0%BE%D0%B1%D0%B8%D0%BB%D0%B8%D0%B7%D0%B0%D1%86%D0%B8%D1%8F-%D1%83%D1%81%D0%BA%D0%BE%D1%80%D1%8F%D0%B5%D1%82-%D0%B2%D1%8B%D0%BC%D0%B8%D1%80%D0%B0%D0%BD%D0%B8%D0%B5-%D1%81%D0%B5%D0%BB-%D0%B8-%D0%BC%D0%B0%D0%BB%D1%8B%D1%85-%D0%B3%D0%BE%D1%80%D0%BE%D0%B4%D0%BE%D0%B2
5. Александр Дьяченко : Ковид на руинах здравоохранения https://msk.kprf.ru/2022/02/11/211285/
6. Питер или Москва : где лучше жить , сравнение двух столиц https://mskguru.ru/analitics/12421-piter-ili-moskva-gde-luchshe-zhity-sravnenie-dvukh-stolic
*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