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 AI,进步得实在是有点太快了。
具体快到什么程度?当我们还在琢磨着怎么让 AI 画幅画、编一段视频、讲几句土味情话的时候,已经有 " 先行者 " 开始尝试让 AI 进军教育界了。
最近,安徽的一次 " 高三六校联考 " 的语文考试题,冲上了热搜,这份试卷的 " 阅读 " 第 IV 部分的 15~16 小题,给出的材料是一首署名 " 李纲 " 的 " 宋诗 ",题为《斑竹管笔》:

乍一看,好像也挺像那么回事的。只不过读的时候总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违和感,怎么说呢?就是让人感觉不到古人作诗那种大开大阖、一气呵成的气势,倒是怎么看怎么觉得像是在一个字一个字往外硬挤,非常费劲儿,尤其是全诗最后那一句,颇有一股浓郁的小学生作文末尾常见的 " 感到飘扬在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了 " 的 " 强行升华 " 的气息。
这首生涩拗口的 " 宋诗 ",到底是出题人从哪个旮旯拐角的地方刨出来的?
这道考题的迷惑性在于:无论你去百度诗题《斑竹管笔》还是诗人 " 李纲 ",都是有结果的,但却又好像都跟试题不搭边。
先说这个《斑竹管笔》诗,确实有人写过,而且也确实是宋朝人,但他是北宋初年的诗人梅尧臣,不是李纲。并且内容是 " 翠管江潭竹,斑斑红泪滋。束毫何劲直,在橐许操持。欲写湘灵怨,堪传虞舜辞。蔚然君子器,安用俗人知?" 跟出现在试卷上的这首不能说是一模一样,只能说是毫不相干。
至于作者李纲,历史上倒也确有其人:李纲(公元 1083~1140 年),字伯纪,号梁溪先生、梁溪居士、梁溪病叟。生于江苏无锡,祖籍福建邵武,是两宋之际的抗金名臣、民族英雄。据史料记载,李纲文采出众,著述颇丰,诗词都写得很出色,在文学史上是宋词由婉约派转变到豪放派重要的过渡词人。

只看介绍,李纲倒确实像是能写出这《斑竹管笔》的人。但如果有人愿意花点时间去翻翻李纲的文集,了解一下他赋诗行文的风格,就会发现他几乎终其一生都在为抗击侵略、收复失地奔走呼号,笔下全是 "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 的壮志、" 亲总貔貅谈笑看,黠虏心惊胆落 " 的豪迈、"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 " 的雄浑、以及 " 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 " 的呐喊。很难想象这种画风的人,能耐得住性子高坐书斋,摇头晃脑地拿着一支毛笔在那里比来兴去。
最终,有觉出不太对劲的学生在网上搜索了这首《斑竹管笔》,结果意外地在百度 AI 里发现了它的踪迹。不仅如此,百度 AI 还很 " 贴心 " 地提供了配套的题目和答案,与这次安徽六校联考的考题以及参考答案如出一辙,坐实了这首诗和历史上的李纲风马牛不相及,完全就是 AI 的原创。又气又乐的他在网上发贴吐槽:" 我想请问考试都可以让 AI 编古诗了吗?"
贴子很快就被删了,但这首 "AI 诗 " 并没有因此消失,它出场的那份试卷至今仍能在网上下载到,并且还被送到了千里之外的辽宁的考场上,继续糊弄莘莘学子。
用 AI 出题并非安徽首创,而是近年来教育界的常规操作。早在安徽六校联考的半年前,今年 3 月的湖北七市州联考,也把一首 " 唐诗 " 煞有介事地印上了试卷。
跟安徽的《斑竹管笔》一样,湖北的这首《秋江别友》也是贴了个 " 唐诗 " 的标签,但翻查各种唐诗的总汇、选集,都是踪影全无。《斑竹管笔》好歹还有个 " 李纲 " 的幌子,《秋江别友》连作者 " 王晦之 " 都是查无此人,仅有的一个稍微能沾上点边的是一个叫 " 王世弼 " 的人,字晦之,但他是北宋时人。总不能是后代的人 " 穿越 " 去了唐朝,专门写了首诗来调戏一千多年后的学生的吧?

引发争议后,有内部人士声称:这首诗来源于 " 某位研究生导师的讲课稿 ",是 " 模仿唐诗风格原创 " 的。但大众并不买账,普遍怀疑这首诗仍然是 AI 的 " 大作 "。何况一份严肃的试卷又怎么能堂而皇之地把一首今人仿作冠以 " 唐诗 " 之名?命题人究竟是在教语文,还是在学术概念上偷梁换柱?
更离谱的还在后面,在 AI 的如椽神笔之下,连米哈游(就是做《原神》的那个)这样的网游公司居然都摇身一变成了古代文豪,以一首《风之歌》在语文试卷上闪亮登场。不用说,这种半文不白、句式不齐、平仄不叶的风格,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出自 AI 之手。

最最最让人难绷的是:别说考题,就连标准答案都是 AI 生成的。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抱怨,考题附带的参考答案,遣词造句极其生硬且样板化,甚至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让人产生了极度的不适感。无论答题还是阅卷,居然都被硬生生逼出了 " 恐怖谷效应 "。
连出题带考试都由 AI 代劳了,这或许确实可以说是科技的进步,但之于教育领域,这却是彻头彻尾的倒退,甚至可以说是崩溃。
其实理性地说:AI 技术用在教育上,确实是大有可为。比如现在的某些应用和小程序,只要给题目拍张照、扫一下,答案、解析、思考过程、易错点立马就能给你整整齐齐地显示出来,直接帮大学教授和幼儿园小朋友实现科技平权。
另一方面,让 AI 来出考试题,也不是完全无解。但很显然的一点是:仅限于出 " 有惟一的、确定的标准答案 " 的客观题,比如 "1+1=?",答案只能是 2。像安徽、湖北这样,把 AI 胡说加乱编的 " 伪古诗 " 放上试卷,那可就乱了套了。

如阅读理解、古诗赏析这类题目,它的核心要素是考察学生阅读文本、以及理解并获取其中的信息和意义的能力。比如我们读到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就能对李白在寂静月夜的思乡之情感同身受;读到 "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就能理解鲁迅对社会变迁和个人努力之间互动的感悟。但我们从 AI 生成的 " 伪古诗 " 里能提炼出什么内涵呢?顶多说一句 " 这个 AI 功能真强大,写出来的古诗足以乱真 "。
更重要的是:" 伪古诗 " 本身的存在,就是在给人们传递一种 " 伪信息 ",因为它提供的所有内容,都是错误的。语文教学中在讲读课文时,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背景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就像如果你不了解杜甫是谁,那你就不可能在读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这样的句子时产生情感共鸣。而人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恰恰是 AI 最不可能模仿和复制的。因此 AI" 写 " 的诗,其实质只是一长串代码运算的产物,既没有现实环境可结合,也没有丝毫的真情实感,研究这样的 " 作品 ",不可能得出任何有营养的言论,还可能模糊学生对于 " 真古 " 和 " 仿古 " 的认知。
所以,AI 生成的这些题目,对考核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没有任何正向反馈,对阅卷、讲解的老师也是一种 " 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你们 " 的折磨。要说它考察了什么,顶多就是学生揣摩 AI 心思的能力,只不过,这种 " 玄学 " 似乎不应该出现在 21 世纪的教育领域中。
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理解往往被嘲讽是 " 读心术 ",像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类题目经常被斥为 " 牵强附会 "" 作者自己来都想不到标准答案 "。而 AI 被如此大张旗鼓地滥用,会对生存环境本就恶劣的语文教育造成多大的损害,不言而喻。
网络资料显示:" 安徽六校联考 " 的核心成员是 合肥一中、安庆一中、芜湖一中、马鞍山二中、蚌埠二中和安师大附中 ,这 6 所学校是 2004 年成立的 "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 " 的创始成员,在安徽中学教育界基本是金字塔尖的存在。他们牵头搞的这个 " 六校联考 ",想来也是规格很高的考试。
但就是这么一场高大上的联考,却也在玩偷工减料、敷衍了事那一套。
AI 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各行各业都嚷嚷着要让 AI" 赋能 "。口号没错,但实际操作却往往不是口号真心想要实现的。其实老师们也有苦衷,一个 KPI 压下来,科研任务、教学任务、培训任务、行政任务 ...... 大家都快不堪重负了。这样的大背景下,告诉你有一个能快速、批量生产考试题的东西,你就说用还是不用?
用了,那就节省下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很显然,这不是教学也不是考试,这叫甩锅,把教育者的所有责任和义务全部甩锅给 AI。它只有存储信息的功能,并不具备制造信息的功能,很多人觉得 AI 画的画、写的文章好像也是像模像样,但 AI 的这些 " 大作 " 的本质只是对其收集的资源的打乱重组,而非真正原创。
比如,你告诉 AI,给我用李白的风格写一首诗,AI 就会搜索 " 李白 " 这个概念,然后发现他经常和 " 豪放 "" 浪漫 "" 酒 " 这样的概念一起出现,于是它就会把这几个要素先拆解再融合起来,炮制出一首 " 看起来挺像李白写的 " 的诗。
说白了,AI 作诗,就是一种档次比较高的 "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 罢了。
前两年,以 ChatGPT 为首的 AI 爆红,很多学校就明文规定:禁止学生用 AI 写作业或者论文。如果从 " 防止学生依赖 AI" 的角度出发,这么做确实是没毛病的。但比较地狱笑话的是:现在看起来,此举倒更像是 " 防止学生用 AI 生成了标准答案 "。
真正的命题,是出题人先找一篇文本并通读,读懂读透之后,再围绕这一文本来出题。现在从出题到作答再到批改,全都都是 AI 的工作,那老师的存在意义又何在呢?
在 AI 的催化下,教育变得越来越荒腔走板。对此,我们必须警惕,也必须要反思。
来源 / 今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