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hawk26讲武堂 13小时前

历史档案:解放战争拒用化武,是“顾全大局”还是“保存实力”?

以下文章来源于战史探索者 ,作者毛豆 123

(注: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文章中所使用的图片均为历史材料,亦不代表本号立场及观点,请读者自辨。)

资料记载,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化学战部队始创于 1933 年,并在抗日战争中逐渐发展壮大。1933 年 2 月 8 日,该部由李忍涛将军成立于南京市中华门西的花露岗 " 秒吾律院 ",时名为 " 军政部化学兵队 ",对外则称 " 军政部学兵队 ",由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领导。首期 60 名学员,第二期 200 名学员,1934 年第三期 800 名学员,前后共招收了四期。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效仿美式编制,于 1946 年 9 月 9 日将防毒处改编为 " 化学兵司 ",编制 62 人,下设行政、训练、作战、补给、技术、工务 6 个科,负责化学兵部队的训练和作战、化学装备的研制和技术改进、化学参谋机构的建立以及军用化学器材的补给等一切事宜。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对其军队进行了全面整编。在当时的情况下,由于国民党军自认为兵力强大,无实施化学战的必要,其化学兵部队都被改为常规部队。独立步兵第 1 团回国后转隶步兵第 67 师,脱离了化学兵建制,其余 4 个迫击炮团均改装美式武器,分别称为陆军重迫击炮第 11、第 13、第 14、第 15 团,1947 年学兵总队撤销后直属国民政府下属 " 国防部 "。

▲ 1933 年,蒋介石询问时任兵工署署长俞大维有关毒气生产工厂进度的资料原件。可见在全面抗战爆发前,蒋就已经筹划建立流水线式的毒气弹生产线,即可用来对付日寇,也能 " 安内 "

▲ 1934 年,南京的某次防化演训中,参加的 " 中央军 " 官兵均使用德制防毒面具

▲抗战时期,在云南新街步兵训练中心受训的陆军化学兵官士兵全副武装并戴着防毒面具,接受美军化学兵谢科扬准将的检阅

相较于化学战部队,国民党军的化学武器生产起步时间接近,但是进展更快。1936 年,国民党军队在河南巩县建立了第 23 化学兵工厂负责化学战剂及化学装备的研制,后迁至四川泸州。该厂与 1934 年成立于南京的应用化学研究所共同负责化学战剂及化学装备的研制,当时能够生产的化学战剂有光气、双光气、芥子气及路易氏气等毒剂,具有月产毒剂 120 吨的能力。1936 年,国民党军曾生产了 1 万颗毒气炸弹用于抗日备战,每颗毛重 15 千克。

1937 年 8 月 21 日,军政部成立(化)学兵管理处。次年 7 月,原化学兵干部训练班、防毒军官训练班均划归中央军校特科,至 1945 年共培养 3,000 余人。同年 9 月更名为军政部防毒处,在战区成立防毒分处,在集团军设防毒科,在军设防毒课,在师设防毒组,在团设防毒军官,在营设防毒军士。

1945 年日寇投降后,国民政府接收了台湾北部一个日军遗留的大型化学武器生产厂。应用化学研究所于 1947 年迁返南京旧址,主要研究化学原料、细菌、兵工材料及有关国防化学问题。但此时的化学兵科不被重视,人力、物力投入较少,所以整体发展进度缓慢

早在解放战争开打前,国民党军就已经占尽了军事实力上的优势,因此,他们当时并没有打算使用化学武器,而是将化学战部队作为普通炮兵投入随后的内战之中使用。然而,随着敌军对解放区全面、重点进攻的失败,加之人民军队的大举反击,面对不利的战局,国民党军高层也开始尝试投入使用化学武器为之助阵。

▲ 1935 年,时任 " 兵工署长 " 俞大维向蒋介石呈报的 " 购买美制可抛射毒气迫击炮 " 的档案原件,这里提及的毒气迫击炮,据原博主 "60 炮 " 的推测,应是 4.2 英寸口径(107 毫米)的 M1 型线膛迫击炮(第三图,红框标记处)。这一系列档案原件不仅列出了迫击炮的口径,还包括炮弹、毒气弹等一系列附加配件等

▲ M1 型 4.2 寸迫击炮实物,标准的炮班是一炮二车,一炮一弹,弹药每车五箱十发

以下是摘录自我方资料中,国民党军对我方使用化学武器的部分记录,:

1947 年 12 月 8 日,我华野下属东线兵团围攻莱阳,对手向我军施放毒气。

1948 年 2 月 13 日沈阳以北石佛寺附近战斗,敌新一军、新三军、新六军等部向我军使用窒息性毒气炮弹一次。

1948 年 3 月 31 日阜宁西之益林战斗,敌整五十一师一一三旅连续向我军使用毒气弹三次。

1948 年 4、5 月临汾战斗,敌守军曾一再向我军施放催泪、喷嚏、窒息等毒气。

1948 年 6 月 25 日兖州西关敌军向我军发射毒气炮弹。

1948 年 7 月上旬襄阳外围黑虎堰地区战斗,康泽下令一○四旅向敌军施放大量毒气。

1948 年 9 月 24 日,济南战役中,王耀武麾下七十四师五十八旅之一七二团向我军施放催泪性毒气数次。

1948 年 12 月 17 日,杜聿明部向我军放射催泪性三七化学抛射弹。

1949 年 1 月 7、8 两日,敌空军向包围杜聿明部的人民解放军阵地大回村东北的刘楼、左砦、梁井、张小庄、张小楼、张老庄、李明庄一带投掷大量毒瓦斯弹。

1949 年 10 月 6 日,衡宝战役中,桂军八十七师、一七一师向我军施放催泪性毒气。

从总数而言,整个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对人民军队发动的化武攻击就多达数百次。

▲在盟军教官的教导下操作 M2 型 4.2 英寸迫击炮的驻印军官兵。该炮为线膛炮,为 M1 型的后继型号,自 1942/1943 年后才开始投入战场,其生产数超过 8000 门。该炮的射击精度比一般迫击炮高,炮弹也比滑膛迫击炮所发射的炮弹重得多。实战中常作为步兵支持火力,有时也用来施放烟雾

▲当然,对手也不是傻子。对方也知道,谁在战场上使用毒气弹,舆论上就先输一截。比如上文中,阎锡山于 1946 年 9 月 17 日自山西阳曲发报给蒋介石的电文中就提及,驻守大同城北车站的晋军势力遭我部队发射的喷嚏催泪混合剂等三种混合炮弹轰炸," 一线守军全部失去战斗力 ",后通过 " 开窗通风、服用盐水 " 等措施逐步使人恢复

▲另一张由国民党军莱阳守将胡翼桓呈报的档案原件中提及,其驻莱阳部队遭我方 " 大量释放毒气 ",甚至导致胡本人中毒

▲ 1947 年 3 月,双方争夺四平时,国民党守军第 88 师曾使用所谓的 " 特种手榴弹 " 反击围攻的民主联军官兵。可能是装有黄磷或其它化学试剂的毒气弹

▲ 1948 年 12 月,黄维及其麾下第 12 兵团遭围困于双堆集,彼时担任解围救援的第六,八兵团被阻于南线,整个兵团危在旦夕。蒋介石此时也在纠结到底要不要用上化武。这是敌空军呈交上来空投化学武器的档案。

所谓 " 甲种炸弹 ",指的是空投催泪弹,配合风向往敌人阵地上丢,遭围敌军则准备乘我方混乱之际突围。但问题在于,两军阵地须有足够的间隔。可那时的情况是双方阵地犬牙交错,用了就有误伤友军之虞。

另一种 " 乙种炸弹 ",为糜烂性毒气弹,效果强,但为国际公约所禁用,倘若国民党军把这玩意丢到同胞头上,除将成为民族罪人外,还会招来国际谴责,甚至连美国那仅剩一点点支持国民党的舆论都会反转

▲蒋向黄维发出密电,要求黄准备投入化武,但不可外泄,阅后销毁,同时准备在 12 月 12 至 13 日由空军投入使用(具体情况视天气决定)

▲在空投给黄维的弹药中,还包括了一些 " 特种弹药 "(推测是带化学试剂的毒气弹)

▲就在黄维陷入重围,不断发电请求空投化学武器,使其部队 " 转危为安 " 时,身为空军总司令的王叔铭却称因 " 天候不佳 " 无法出动,给黄维妥妥浇了盆冷水。不仅如此,身为 " 总裁 " 的蒋介石也因 " 人道主义考虑 "(见图 3)最终不同意向黄空投化学武器。而第 12 兵团也未能逃出覆灭的命运

▲在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之徐蚌会战)中,号陈 " 邱疯子 " 的邱清泉在面对华野的重压之下,同样向蒋介石急电,声称我方炮兵对其阵地共发射 13 次化学炮弹,要求己方空军向华野炮兵阵地释放大量毒气予以反制

▲ 1949 年 1 月 7 日,杜聿明向蒋介石呈报的相关战报中,同样声称遭华野的化学炮弹攻击,需要空军立刻对其反击,为陈官庄解围

▲眼见杜兵团覆灭在即,蒋又在考虑王叔铭上报的相关计划,拟使用 " 甲种弹 ",这需要地面部队配合。可问题在于,彼时的杜兵团已是兵败如山倒,士兵粮弹两缺,士气低落,部队长已无法有效掌握部队 . 兵团即将崩溃 . 王叔铭此陆空配合作战计划,在现实上无法进行,或许王本人也认为于事无补,也不打算配合实施免得替蒋背黑锅。

尽管国民党军使用化学武器的场合非常多,但通过上述档案原件可见,敌在大多数时候使用的化学武器都是对人体伤害较小、但是能显著影响作战的各种低等级产品,诸如毒瓦斯弹、催泪毒气、喷嚏性毒气等,而窒息性毒气或者神经性、糜烂性毒气的使用则非常罕见(如上图档案材料中提及的 " 乙种弹药 ")。这一现象,也展现了国民党军在解放战争中化学武器使用水平较低的一面,也有人认为,这是国民党高层的克制和顾全大局在使得其没有动用威力更强、规模更大的化学武器。可事实并非如此。

学者施洋在其撰写的《国共内战中使用过化学武器》中提及,对手之所以 " 不敢用 ",除了顾忌其威力之外,实际还是因为国民党军队整体战术素养低下,无力大规模实行化学作战所致。

▲关东军 " 防疫部 "(即 731 部队,亦称石井部队)麾下的石井四郎与其细菌战部队于诺门罕战场投放滤水器。在 1939 年的诺门坎战役中,日寇曾前往苏日交战地点附近的哈拉哈河散播霍乱弧菌、赤痢菌、伤寒杆菌、炭疽杆菌和鼠疫杆菌,另外还曾以榴弹炮发射细菌炮弹,但最终战果极其有限,还让自家士兵误饮了受到污染的河水,罹患伤寒、赤痢病、霍乱者据计 1340 人。属实是 " 偷鸡不成蚀把米 "

通过施放毒气进行化学战,实际上是一种对作战部队要求很高的作战行动。它的成功实施需要三点:

首先是优秀的气象情报,能够准确地预计作战时的风向,不能让毒气滞留原地,更不能让其飘回己方阵地;

其次是专业的化学战投放队伍,从而准确地将化学武器投放到目标附近;

最后则是训练有素、协同紧密的作战部队,能在毒气威力消失的第一时间发起进攻,同时不至于迷失方向,反而陷入毒气之中受到损失。

▲ 1946 年所发行的《新编第 22 师出关作战年刊》中,记录该师所使用的美制 M3 型 37 毫米反坦克炮(左)与 M2A1 型 105 毫米榴弹炮(右)。该部在东北作战时多担任预备队角色,战力相对完整,直至在辽宁锦州的黑山一带覆灭

▲ 1948 年 2 月,于沈阳近郊进行冬季军事演习的新 6 军新 22 师的迫击炮手。根据图中的方形底座判断,应是本文中提及的 M2 型 107 毫米迫击炮,可发射化学炮弹

在实战中,大部分国民党军队显然无法获得准确的气象情报;至于那些训练有素的化学战部队,则错误地被对方当做普通炮兵使用,导致战斗中损失殆尽;另外," 训练有素、协同紧密的作战部队 " 这一要求,大多数国民党军是想都不敢想。(当然,也有部分国民党军具备这种优良的素质——比如新一军、新六军这些受过正规美式训练的部队就具备较好的协同作战能力,也只有上述类型的部队敢于使用窒息性化学武器,甚至取得过一定战果。)

由此可见,敌使用威力较小的化学武器,与其说是 " 顾全大局 ",倒更像是 " 投鼠忌器 ",害怕自身实力受损罢了。

本文所使用的部分参考资料:

1. 施洋——《国共内战中使用过的化学武器》

2." 国史馆 "

3.60 炮的部落格

4. 个人博客:近代历史烟云

▲申请加入粉丝群、商务合作、投稿等相关事宜,可联系公众号主编毛豆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