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战史探索者 ,作者毛豆 123

资料记载,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化学战部队始创于 1933 年,并在抗日战争中逐渐发展壮大。1933 年 2 月 8 日,该部由李忍涛将军成立于南京市中华门西的花露岗 " 秒吾律院 ",时名为 " 军政部化学兵队 ",对外则称 " 军政部学兵队 ",由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领导。首期 60 名学员,第二期 200 名学员,1934 年第三期 800 名学员,前后共招收了四期。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效仿美式编制,于 1946 年 9 月 9 日将防毒处改编为 " 化学兵司 ",编制 62 人,下设行政、训练、作战、补给、技术、工务 6 个科,负责化学兵部队的训练和作战、化学装备的研制和技术改进、化学参谋机构的建立以及军用化学器材的补给等一切事宜。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对其军队进行了全面整编。在当时的情况下,由于国民党军自认为兵力强大,无实施化学战的必要,其化学兵部队都被改为常规部队。独立步兵第 1 团回国后转隶步兵第 67 师,脱离了化学兵建制,其余 4 个迫击炮团均改装美式武器,分别称为陆军重迫击炮第 11、第 13、第 14、第 15 团,1947 年学兵总队撤销后直属国民政府下属 " 国防部 "。




相较于化学战部队,国民党军的化学武器生产起步时间接近,但是进展更快。1936 年,国民党军队在河南巩县建立了第 23 化学兵工厂负责化学战剂及化学装备的研制,后迁至四川泸州。该厂与 1934 年成立于南京的应用化学研究所共同负责化学战剂及化学装备的研制,当时能够生产的化学战剂有光气、双光气、芥子气及路易氏气等毒剂,具有月产毒剂 120 吨的能力。1936 年,国民党军曾生产了 1 万颗毒气炸弹用于抗日备战,每颗毛重 15 千克。
1937 年 8 月 21 日,军政部成立(化)学兵管理处。次年 7 月,原化学兵干部训练班、防毒军官训练班均划归中央军校特科,至 1945 年共培养 3,000 余人。同年 9 月更名为军政部防毒处,在战区成立防毒分处,在集团军设防毒科,在军设防毒课,在师设防毒组,在团设防毒军官,在营设防毒军士。
1945 年日寇投降后,国民政府接收了台湾北部一个日军遗留的大型化学武器生产厂。应用化学研究所于 1947 年迁返南京旧址,主要研究化学原料、细菌、兵工材料及有关国防化学问题。但此时的化学兵科不被重视,人力、物力投入较少,所以整体发展进度缓慢
早在解放战争开打前,国民党军就已经占尽了军事实力上的优势,因此,他们当时并没有打算使用化学武器,而是将化学战部队作为普通炮兵投入随后的内战之中使用。然而,随着敌军对解放区全面、重点进攻的失败,加之人民军队的大举反击,面对不利的战局,国民党军高层也开始尝试投入使用化学武器为之助阵。




以下是摘录自我方资料中,国民党军对我方使用化学武器的部分记录,:
1947 年 12 月 8 日,我华野下属东线兵团围攻莱阳,对手向我军施放毒气。
1948 年 2 月 13 日沈阳以北石佛寺附近战斗,敌新一军、新三军、新六军等部向我军使用窒息性毒气炮弹一次。
1948 年 3 月 31 日阜宁西之益林战斗,敌整五十一师一一三旅连续向我军使用毒气弹三次。
1948 年 4、5 月临汾战斗,敌守军曾一再向我军施放催泪、喷嚏、窒息等毒气。
1948 年 6 月 25 日兖州西关敌军向我军发射毒气炮弹。
1948 年 7 月上旬襄阳外围黑虎堰地区战斗,康泽下令一○四旅向敌军施放大量毒气。
1948 年 9 月 24 日,济南战役中,王耀武麾下七十四师五十八旅之一七二团向我军施放催泪性毒气数次。
1948 年 12 月 17 日,杜聿明部向我军放射催泪性三七化学抛射弹。
1949 年 1 月 7、8 两日,敌空军向包围杜聿明部的人民解放军阵地大回村东北的刘楼、左砦、梁井、张小庄、张小楼、张老庄、李明庄一带投掷大量毒瓦斯弹。
1949 年 10 月 6 日,衡宝战役中,桂军八十七师、一七一师向我军施放催泪性毒气。
从总数而言,整个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对人民军队发动的化武攻击就多达数百次。







所谓 " 甲种炸弹 ",指的是空投催泪弹,配合风向往敌人阵地上丢,遭围敌军则准备乘我方混乱之际突围。但问题在于,两军阵地须有足够的间隔。可那时的情况是双方阵地犬牙交错,用了就有误伤友军之虞。
另一种 " 乙种炸弹 ",为糜烂性毒气弹,效果强,但为国际公约所禁用,倘若国民党军把这玩意丢到同胞头上,除将成为民族罪人外,还会招来国际谴责,甚至连美国那仅剩一点点支持国民党的舆论都会反转













尽管国民党军使用化学武器的场合非常多,但通过上述档案原件可见,敌在大多数时候使用的化学武器都是对人体伤害较小、但是能显著影响作战的各种低等级产品,诸如毒瓦斯弹、催泪毒气、喷嚏性毒气等,而窒息性毒气或者神经性、糜烂性毒气的使用则非常罕见(如上图档案材料中提及的 " 乙种弹药 ")。这一现象,也展现了国民党军在解放战争中化学武器使用水平较低的一面,也有人认为,这是国民党高层的克制和顾全大局在使得其没有动用威力更强、规模更大的化学武器。可事实并非如此。
学者施洋在其撰写的《国共内战中使用过化学武器》中提及,对手之所以 " 不敢用 ",除了顾忌其威力之外,实际还是因为国民党军队整体战术素养低下,无力大规模实行化学作战所致。

通过施放毒气进行化学战,实际上是一种对作战部队要求很高的作战行动。它的成功实施需要三点:
首先是优秀的气象情报,能够准确地预计作战时的风向,不能让毒气滞留原地,更不能让其飘回己方阵地;
其次是专业的化学战投放队伍,从而准确地将化学武器投放到目标附近;
最后则是训练有素、协同紧密的作战部队,能在毒气威力消失的第一时间发起进攻,同时不至于迷失方向,反而陷入毒气之中受到损失。


在实战中,大部分国民党军队显然无法获得准确的气象情报;至于那些训练有素的化学战部队,则错误地被对方当做普通炮兵使用,导致战斗中损失殆尽;另外," 训练有素、协同紧密的作战部队 " 这一要求,大多数国民党军是想都不敢想。(当然,也有部分国民党军具备这种优良的素质——比如新一军、新六军这些受过正规美式训练的部队就具备较好的协同作战能力,也只有上述类型的部队敢于使用窒息性化学武器,甚至取得过一定战果。)
由此可见,敌使用威力较小的化学武器,与其说是 " 顾全大局 ",倒更像是 " 投鼠忌器 ",害怕自身实力受损罢了。
本文所使用的部分参考资料:
1. 施洋——《国共内战中使用过的化学武器》
2." 国史馆 "
3.60 炮的部落格
4. 个人博客:近代历史烟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