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燃烧的岛群 ,作者群主飞龙

全文共约 3700 字,配图 8 幅,阅读需要 10 分钟,2025 年 10 月 25 日首发。
本文收录于作者 "behemoth" 专辑,欢迎持续关注。
乱世中的凑合
自 1948 年独立以来,印度洋岛国斯里兰卡(Sri Lanka)国内两大族群——僧伽罗人(Singhalese)和泰米尔人(Tamils)之间的矛盾就一直难以调和,尤其是从 1956 年所罗门 · 班达拉奈克(Solomon West Ridgeway Dias Bandaranaike)总理上台后推行以僧伽罗语为官方语言的《僧伽罗法案》,引发泰米尔人强烈不满,双方之间多次发生流血冲突,引发斯里兰卡国内政局和社会动荡。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初,反对斯里兰卡政府亲僧伽罗人政策、争取泰米尔人利益的泰米尔人组织开始涌现,其中就包括了成立于 1972 年的 " 泰米尔新猛虎 " ( Tamil New Tigers ) 组织,此后组织内部和组织外的泰米尔人激进分子选择了进行武装暴动的斗争路线,最终于 1976 年成立了以创建包括斯里兰卡北边与东部领土的泰米尔人国家为斗争目标的 " 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 "(Liberation Tigers of Tamil Eelam,以下简称 " 猛虎组织 "),由此也拉开了长达近 33 年的斯里兰卡内战的序幕。

虽然在 " 猛虎组织 " 成立初期其成员经常采取包括自杀式炸弹袭击在内的恐怖活动方式对斯里兰卡政府军甚至僧伽罗族平民进行攻击,但其最高领导人韦卢皮莱 · 普拉巴卡兰(Velupillai Prabhakaran)很清楚这一策略的局限性,因此一直试图建立起 " 技术兵种 ",而给了他这一机会的恰恰是他的敌人——为了剿灭 " 猛虎组织 ",斯里兰卡政府不惜重金从国外进口了大量武器装备,尤其是在陆军方面,斯里兰卡陆军依靠进口建立起了一支规模颇为可观的装甲部队。
除了前宗主国英国曾于 1971 年向斯里兰卡出口了 18~27 辆 " 萨拉丁 "(Saladin)系列装甲车和 32 辆 " 撒拉森 "(Saracen)系列装甲输送车(到 1990 年又出口 35 辆)之外,中国在 1988 年、1990 年和 1991 年也曾向斯里兰卡出口包括 10 辆 YW 531(即 63 式)系列装甲输送车、25 辆 59 式坦克以及 40 辆 85 式装甲车(20 辆装甲输送车型和 20 辆步兵战车型)在内的多种装甲车辆,在 2000 年后还曾向斯里兰卡出口 WZ-551 系列轮式装甲车。
随着冷战的结束,斯里兰卡还从捷克斯洛伐克和后来的捷克共和国以及乌克兰等国购买了一些剩余的 T-55、BMP-1 和 BMP-2 等坦克和装甲车辆。针对 " 猛虎组织 " 擅长使用地雷等简易爆炸物伏击车队的情况,斯里兰卡还在 1985~1987 年期间从南非进口了一批 " 水牛 "(Buffel)等型号的防地雷车辆。虽然与 " 猛虎组织 " 相比,斯里兰卡政府军具有明显的装备优势,但由于其坦克手缺乏足够的训练,在实战中无法完全发挥其装备的性能,反观 " 猛虎组织 " 方面,他们在与斯里兰卡政府军的作战中依靠灵活的战术依然给予其不小的打击,甚至还曾击毁击伤多辆斯里兰卡政府军的坦克和装甲车辆。随着打击政府军装甲部队的战例越来越多," 猛虎组织 " 开始有意识的将被斯里兰卡政府军遗弃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加以维修,并将其充实进自己的作战序列中。

根据斯里兰卡政府军和 " 猛虎组织 " 双方的说法," 猛虎组织 " 第一次缴获斯里兰卡政府军装甲车辆是在 1993 年 11 月,当时他们在斯里兰卡北部地区普纳林 ( Pooneryn ) 的军事基地的一场战斗中缴获了 2 辆 T-55 系列坦克,不过其中一辆很快就被斯里兰卡空军摧毁,而另一辆则被 " 猛虎组织 " 设法修复并投入作战,此后他们又先后缴获了多辆 T-55 系列坦克,其中甚至包括了 T-55AM-2 系列坦克,这些坦克都在被修复后被用于打击其之前的 " 主人 "。

随着战事的不断进行,斯里兰卡政府军一次次为 " 猛虎组织 " 充当了 " 运输大队长 ",光是在 1997 年 12 月斯里兰卡政府军在卡纳克拉延库拉姆(Kanakarayankulam)基地附近的败退中就有至少 2 辆 " 萨拉丁 "、4 辆 " 撒拉森 " 落入 " 猛虎组织 " 之手,此后又有 1 辆 BMP-1、数辆 " 水牛 " 以及至少一辆 YW531 系列被缴获。

由于这些车辆在被缴获时车况不一,有的甚至被斯里兰卡政府军士兵进行了破坏,因此 " 猛虎组织 " 在将其重新投入使用之前必须进行维修。依托其占领区内的工厂作坊," 猛虎组织 " 设法将其中一部分车辆整备到了堪用状态,还对其中一些车辆进行了包括加装武器和防护装甲在内的 " 升级改造 " 。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一些被毁伤的装甲车辆已经不具备被完整维修的价值,为了榨干这些 " 废铜烂铁 " 中的 " 最后一滴油 "," 猛虎组织 " 的 " 兵工厂 " 决定对这些装甲车辆进行拆解,并将筛选出的可用零部件进行 " 杂交 ",从而拼装出具有战斗力(或者最起码具有行走能力)的装甲车辆,由此就诞生了斯里兰卡内战史上最奇特的装甲车辆之一。
中英混血儿
在 2009 年初,斯里兰卡政府军经过一系列战斗,最终将 " 猛虎组织 " 压缩到了斯里兰卡东北部的狭小区域内,在扫清 " 猛虎组织 " 原占领区内的残余势力的过程中,斯里兰卡政府军缴获了一辆颇为奇特的 " 轻型坦克 ",经过一番研究后发现,该车实际上是由 " 猛虎组织 " 的 " 兵工厂 " 使用从战场上回收的装甲车辆零部件经过一番 " 简易杂交 " 而来(以下将该车简称为 " 简易轻型坦克 "),其 " 父系 " 和 " 母系 " 的 " 身世 " 也被逐步理清。

该车的车体部分取自一辆 YW531 系列装甲输送车,该车车长 5.48 米,宽 2.98 米,高 2.58 米,整车为装甲钢焊接结构,主要武器为一挺 54 式 12.7 毫米重机枪,作为其最突出的外部特征之一,四个带扭杆悬挂的负重轮均被保留,底盘本身未被做加长或者截短处理,但其车体高度相比原 YW531 系列有所降低,推测是 " 猛虎组织 " 对其进行改造时 " 削除 " 了其部分载员舱以便安装炮塔。同样是为了容纳炮塔," 简易轻型坦克 " 上的发动机从原车位于驾驶员右后方的位置被移到了车体右后部,以避免和炮塔组件发生 " 冲突 ",具体型号则已不可考证,推测很有可能是沿用了原车的 " 道依茨 "(Deutz)BF8L413F 系列柴油发动机,最大功率为 320 马力。

由于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 " 简易轻型坦克 " 的车内载员布局也相应有了改变,虽然并没有具体的图片和其他信息,但根据舱盖等可以推测,原 YW531 系列位于车体前部的驾驶员和车长座位并没有被改变,但考虑到指挥等因素,车长很有可能也会坐在车体内指挥全车。至于为多出的炮塔而新增的炮手和装填手,他们直接在炮塔内作战。
由于战损等原因,YW531 原车的车头灯被来自 " 萨拉丁 " 的车头灯取代,当然这辆车来自 " 萨拉丁 " 的部件还远不止这个,而最显眼的就是车体上加装的焊接结构双人炮塔。该炮塔装甲最厚处达到了 32 毫米,足以抵挡各种中小口径轻武器直射。虽然 YW531 车体尺寸有限,但该炮塔安装的英制 L5A1 型 76 毫米低膛压炮本身就非常适合在轻型装甲车辆上使用,该炮主要发射高爆弹、碎甲弹、烟幕弹和榴霰弹,无法对斯里兰卡政府军装备的坦克构成威胁,仅适合杀伤步兵和摧毁一些简易工事,辅助武器则是一挺 M1919A4 型 7.62 毫米并列机枪。
为了增强 " 萨拉丁 " 炮塔的战斗效率," 猛虎组织 " 还在其基础上进行了 " 二创 ",例如,其顶部被增加了一挺类似苏制 DShKM(或者 54 式)的重机枪(很有可能来自 YW531 原车),该机枪很可能由装填手或者车长操作以充当高射机枪;而其侧面也被加装了格栅装甲,虽然该装甲遮蔽了炮塔侧面烟幕弹发射器的操作,从而有可能导致其无法正常发射。

来去匆匆
随着斯里兰卡政府宣布 " 猛虎组织 " 最高领导人普拉巴卡兰于 2009 年 5 月 18 日被击毙,斯里兰卡内战也终于被划上了一个血腥的句号。作为一件颇为特殊的战利品,这辆 " 简易轻型坦克 " 被斯里兰卡政府军运回了首都科伦坡,并在之后的 2009 年 10 月 3 日至 10 月 7 日举行的庆祝斯里兰卡军队 60 周年纪念庆典上进行了公开展示。但在这一系列的喧嚣之后,该车仍然留给了武器研究者们一些 " 头脑风暴 "。

虽然该车基于 YW531 和 " 萨拉丁 " 改装,但二者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 1+1,不仅战斗全重发生了变化,就连结构也有了改变,这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首先,原车可能已经失去了 YW531 具有的两栖能力(目前尚未有公开资料证明其在 " 猛虎组织 " 作战或者斯里兰卡政府军测试中展示出两栖或者涉水能力);其次,该车加装的炮塔可能无法实现全向转动并开火(这一点同样没有公开资料证实或证伪),而且其主炮备弹量相比原 " 萨拉丁 " 可能有所增加,但实际使用弹药的数量和种类都没有确切的情报得以证实(" 猛虎组织 " 的 " 萨拉丁 " 主炮炮弹大多缴获自斯里兰卡政府军);另外,该车的车组成员人数和职责很有可能与 YW531 和 " 萨拉丁 " 均不相同,就连其具体位置也众说纷纭(甚至有可能 " 猛虎组织 " 在使用该车作战时就充满了随意性)。
在经历了短暂的喧嚣后," 简易轻型坦克 " 就被公众和媒体迅速遗忘,就像那场内战的痕迹也在斯里兰卡国内慢慢消退一样。但从某种程度上说,该车也恰恰就是斯里兰卡国家命运的写照:来自不同 " 出身 " 的民族被外力强行拼合在一起(斯里兰卡境内泰米尔人大多为印度泰米尔族移民后裔,其中从 19 世纪 30 年代起,英国殖民者为开发斯里兰卡而大规模从印度南部引入泰米尔人),虽然勉力维系,但却仍然在历史的雨打风吹中落得伤痕累累……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