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网通社汽车频道 58分钟前

廉玉波:从摸飞机开始的造车梦

网通社人物 如果说 2020 年以前,比亚迪还只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版图上的探索者;2020 年之后,它已迅速成为时代的定义者。

从 2021 年至今,比亚迪多年积累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始全面开花,其销量增长曲线令所有车企羡慕不已,几乎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象征。

从大众视角看,王传福是比亚迪的代名词,他与杨冬生、路天、张卓等多位经常出现在发布会舞台上的人,皆为比亚迪的绝对核心。

而在他们背后,一位不经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人,同样是比亚迪能成就 "build your dreams" 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之一,他就是比亚迪首席科学家、汽车总工程师、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

初入汽车领域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汽车工程师一定是汽车研发制造的科班出身,然而廉玉波做汽车,却是 " 半路出家 "。

1964 年,廉玉波出生于江苏仪征,自小就痴迷于飞机的他,在 18 岁时赶上了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六次全国高考,并以高出分数线 60 分的成绩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

放在现在,考上本科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在 1982 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 190 万人,本科录取人数约 18 万人,占比仅约 9.47%。

1987 年,廉玉波完成了本科学业,彼时的中国尚处于计划经济阶段,学生毕业后都是分配工作,不仅去哪个单位不由自己决定,有时连被分配结果都得自己去市人事局询问。

在校期间,为了能摸一摸飞机,经常抢着擦洗旧飞机的他,并没能在参加工作时投身梦寐以求的飞机研发与制造领域,而是与不太熟悉的汽车结缘。

在分配工作时,廉玉波先是被分配到扬州柴油机厂,档案都已经到那里,却被仪征汽车厂书记和厂长看中,将档案调了回去。

就这样,廉玉波进入了仪征汽车厂,并顶着 " 全厂第一个大学生 " 的光环,开始了其职业生涯。

或许当时的他并没有想到,干汽车,一干就是一辈子。

他曾回忆,在刚进入仪征汽车厂时,由于没有专门设置给大学生的岗位,厂里安排他先到车间装车。

在车间,廉玉波轮换过很多岗位,几乎成了 " 螺丝钉 " 一般的角色,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帮忙,往往一天的工作时长能达到 12 个小时。

这段经历虽然让他得到不少锻炼,但作为厂里第一个大学生,长期如此,并不能令其充分发挥真才实学。

慢慢地,他开始怀疑刚进入汽车制造领域时所憧憬的未来。

成为技术骨干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许多企业在转型时突然 " 没有计划 " 了,既没有国家财政支持,也没有国家相关部门安排产品和市场,一时间各个企业的处境都很困难。

对于当时的中国汽车工业来说,则长期面临着 " 缺重少轻无轿 " 的局面,主要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普遍存在既没有产品储备,又缺乏产品研发能力的困境。

1988 年,在被许多初代造车人称为 " 中国汽车工业的引路人和启蒙恩师 "、时任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科技管理司司长何春阳的主导下,各企业开始抱团取暖,一起搞 " 联合设计 "。

同年,也就是进入仪征汽车厂十个月后,廉玉波作为技术员被派往在天津刚成立的中国汽车技术研发中心,参与到 " 联合设计 " 中,进行画图工作。

然而,在汽车研发制造领域,那个时候的廉玉波并不能算是真正 " 入门 "。虽然他大学毕业设计画的变速箱图很优秀,但毕竟之前学的是机械制造和飞机材料制造,而飞机和汽车的结构又不一样。

当何春阳问他懂不懂车时,他的回答只有两个字:" 不懂 "。

随后四年,廉玉波开启疯狂的边工作边补课模式。

在这段时间里,他 80% 的时间在天津,20% 的时间回到仪征汽车厂工作。在天津时,他在星期一至星期五,白天工作、晚上和周末学习。

在何春阳的帮助下,他跟随清华大学的余志生系统学习了汽车理论知识。同时,他还找到吉大汽车班的王庆武,学习了本科汽车专业的《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

边学边干的成长速度,可用 " 飞跃 " 来形容。

四年时间里,廉玉波与团队一起从 6400、6470、6450" 变形 " 出几款车,从底盘设计开始,到买入 UG 软件后进行车身三维设计。

在汽车行业超过 20 年的从业者都知道,这对于中国汽车行业的意义何其重要。

这时的廉玉波,已经从当初的不懂汽车成长为团队中的技术骨干。

1992 年后,他 30% 的时间在天津,其余时间回到仪征汽车厂,统领技术部门。而此时距离他毕业时完全不懂汽车,仅过去五年。

" 毕业前五年打下的基础,一直到现在对于我来说都非常有用。" 廉玉波如此评价这段经历。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当时长城汽车是最后一个加入 6450 设计的车企。在长城汽车买回 6450 整车图纸后,为了使其快速消化并导入,何春阳曾派廉玉波前往保定。

通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廉玉波成功帮助长城汽车导入 6450 图纸。长城皮卡和长城第一代正规设计的 SUV 随后诞生,并取得优异的销量成绩。

在仪征汽车厂工作的 13 年间,廉玉波从一个基层技术员一步步升至副总工程师,期间曾多次前往意大利汽车设计公司进修,还曾作为总设计师完成了自主设计的一款 7 座 MPV 车型,只不过因当时缺乏自主生产先例而被搁置。

放弃铁饭碗

1999 年,仪征汽车厂并入上汽集团,已担任仪征汽车公司副总工程师的廉玉波,其实有机会调入仪征市机关成为公务员,然而他却放弃了 " 铁饭碗 ", 在上汽体系内再次尝试主导车型开发,只是在最终在申报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受阻停摆。

2000 年,由于业务单元重组以及人事变动等多因素,廉玉波离开了上汽。随后,他与同济的几位老师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同济同捷汽车设计公司,时任常务副总经理。

随着 2001 年 3 月全国人代会 " 十五 " 计划纲要中提出要 " 鼓励轿车进入家庭 ",国内很多汽车公司都开始摸索自主造车,同济同捷也随之在短短几年间,从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司发展到上千人规模。

2003 年时,廉玉波在中国汽车领域已颇有名气,很多想要做自主品牌汽车的民营企业负责人都亲自找过他,并邀请他加盟,这其中也包括当时的中国 " 电池大王 "。

英雄惜英雄,亦步英雄路。

1994 年,同样技术出身的王传福放弃了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 " 铁饭碗 ",南下深圳创办了比亚迪,随后在 2003 年收购秦川汽车,并正式开始造车。

收购秦川汽车之前,王传福的所有精力都在电池上,虽然在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博士后张国庆的推荐下,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物理化学学科专家蔡生民,以及吴丛笑、刘忠文、宋永红等多位博士先后加入比亚迪,但他们都不算是造车领域的专家。

寻找一位真正懂造车的技术总工程师,成了王传福在那个时候的 " 当务之急 "。被多家企业争抢的廉玉波,自然也成为王传福的最佳人员。

2003 年末,王传福飞赴上海约见廉玉波。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廉玉波向王传福提出与当年何春阳问他一样的问题:" 你懂汽车吗?"

那个时候的王传福连汽车都不会开。

此后数月,两人在上海浦东金茂大厦 86 层咖啡吧又见了三次面,聊了三个通宵。期间,王传福从没有像其他民企老板那样,以金钱吸引廉玉波。

廉玉波回忆:" 别的民企老板来挖我,先谈待遇,不谈汽车。他和我谈了这么多次,只谈汽车,没有一次说过你来了以后一个月给你多少钱。"

几次交谈后,廉玉波发现,王传福对知识的渴求、对技术的钻研精神是惊人的。

" 我跟他讲一些知识,第一次讲到一,下次他就会问到二,再下一次就问到了三,等再下一次,我可能就回答不上来了。"

在王传福 " 三顾茅庐 " 的过程中,廉玉波仿佛看到了刚进入汽车领域时的自己,两人都算是 " 半路出家 ",却对造车有着同样的执着与热情,也都怀揣着 " 造全世界最好汽车 " 的梦想。

2004 年 1 月末,廉玉波正式加入比亚迪,开始与王传福一起建立日后的新能源汽车帝国。

背水一战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比亚迪推出的首款车是 2005 年的 F3,但其实在此之前,也就是廉玉波刚加入比亚迪时,就赶上了比亚迪跨界造车的首次失利。

而这一次失利,几乎可以说差一点就结束了王传福的造车梦。

2004 年 1 月,历时一年开发设计的比亚迪 "316" 车型正式成型,原本比亚迪希望借这款车扭转质疑声并帮助经销商扭亏转盈,然而廉玉波对这款车却并不满意。

在他看来,"316" 只是基于福莱尔改变了比例,其各方面都不正规。他甚至用 " 像煮了一锅夹生饭,第一次没搞好,又煮了好几回,肯定不好吃 " 来评价这款车。

而他所说的福莱尔,就是秦川汽车生产的 Q708BD 福莱尔(Flyer),基于铃木奥拓改变而来。在收购秦川汽车后,比亚迪也曾生产过这款车,名字为比亚迪 Flyer。

在廉玉波的建议下,王传福邀请了一些秦川汽车的经销商评测这款车并预判市场前景。当他们看到这款车时,无论是外观、内饰还是动力,都给予了否定的答案。

随后,王传福从及时止损的角度,果断砍掉了 "316" 车型以及一同展出但甚至都没被人注意的 "624" 车型。

面对如此出师未捷、面临生死的危局,王传福对廉玉波提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策划一款新车,一年时间做出来。

廉玉波思考一周后,回复王传福,做一款家用轿车。

在那个年代,普通家庭对于家用轿车的概念大都是桑塔纳、捷达那种造型的车,"316" 或者秦川汽车的福莱尔,都更像是现在大家经常说的 " 大号老头乐 "。

廉玉波在提出车型定位的同时,也为比亚迪锁定了 " 学习借鉴 " 的对象——丰田卡罗拉。他认为,日、韩汽车企业造车,一开始也是模仿,然后做局部改变,积累到一定阶段,才开始做全面设计,最后都取得了成功,比亚迪也可以借鉴这些经验。

内部砍掉 "316" 后,比亚迪依然携 F2、F4、F6、Hybrid-S、ET 概念车等 7 款车型来到 2004 年北京车展。但实际上,这些车同样都有福莱尔的影子,也都未能在随后成为真正意义上比亚迪开发制造的车。

此后,也是在廉玉波的建议下,比亚迪对此前已规划的车型全部重新梳理,并确立了以 F3 为最优先发展车型的开发计划。

"316" 失利后,F3 对于比亚迪来说是背水一战,王传福也将宝押注在廉玉波身上,任命其为新成立的汽车产业群总工程师。

在王传福设定的一年开发周期中,廉玉波带着 F3 项目团队每天连轴转,白天工作,晚上 10 点开会总结,12 点结束当天的工作。

由于团队成员所属专业不同,也缺乏汽车产品开发经验,大家只能先把车拼出来,再对一个个技术细节进行攻坚,很多时候出现一个问题,就会牵带出更多问题。

另一方面,当时比亚迪的上海基地正在修建,整个项目团队只能在一个 3000 平米的大开间式厂房里集体办公。

虽然环境相对恶略,但好处是所有人都在一起,哪里出问题,就直接讨论解决方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跨部门协同工作的效率很高。即便大家所属小组不同,工作内容有别,但整体是拧成一股绳的。

2005 年 6 月初,F3 在天津汽车检测中心的检测数据显示,F3 的乘员头部危险指数为 231 ,国家危险值标准指数为 1000;腿部危险值为 1.4,国家危险值标准指数为 10。

国家汽车检测中心专家给出的结论是,F3 碰撞试验的安全系数高于国家标准,并已达到国际水准。

2005 年,F3 获得全国产量增幅冠军、销量增幅冠军、国内单一车型中级家庭轿车销量冠军。

从 2006 年 5 月基本完成全国上市,到 2007 年 6 月第 10 万辆 F3 下线,仅历时仅 14 个月。

至此,F3 成了,王传福的宝也押对了,廉玉波带领比亚迪工程师团队打造出了属于比亚迪人自己的车,并大获成功。

一同筑梦未来

F3 的成功,让比亚迪在燃油车时代站稳了脚跟,也让廉玉波感受到了体系化研发的力量。他并没有因这一次的成功而止步,相反,这只是个开始。

在他看来,比亚迪要想成为世界级的伟大车企,就必须要真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必须从模仿走向原创,从单车开发走向技术体系建立。

2008 年,比亚迪推出了全球首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F3DM,它能在普通家用电源上充电,也能用油驱动,是全球第一款实现 " 双模驱动 " 的量产车型,而 " 双模 " 技术正是此后比亚迪 DM-i 超级混动的初代技术。

两年后,全球首批实现市场化运营的纯电动汽车比亚迪 e6 在深圳投入使用。

F3DM 与 e6 的诞生,均由廉玉波带领的研发团队完成,它们为比亚迪此后的 " 技术鱼池 " 奠定了根基,也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早期的起点。

汽车的研发设计,讲究平台化,多个车型在生产时共用一个基础框架,若要开发不同级别的车型,只需要对轴距、轮距等参数进行调整,不用全部重新设计。如此,有利于成本控制,并缩短新车开发周期和生产时间。

实现平台化的挑战非常大,燃油车时代,中国自主品牌尚可以 " 抄作业 ",但到了电动汽车时代,先动起来的车企,更多的只是停留在 " 秀肌肉 " 层面,可 " 抄的作业 " 几乎找不到。

对于廉玉波及他的比亚迪工程师团队来说,要实现平台化,需要充分理解电动汽车技术,知道其运行逻辑,才能对繁杂、分立的零部件进行标准化、集成化设计。

其实廉玉波很清楚,如果利用燃油汽车架构,技术方案相对简单,只需要把发动机、变速箱、驱动桥换成电机、电池等零部件就行了,但在燃油汽车架构里,电动汽车的优势发挥不出来。电动汽车应该有自己的动力能源系统、驱动系统、转向系统等。

因此在他看来,比亚迪在 2010 年推出的 e 平台 1.0 只是平台化的第一步,工程师团队需要继续研究属于电动汽车的架构。

此后,比亚迪 e 平台每隔几年就会升级一次。

2021 年,比亚迪发布了 e 平台 3.0,该平台彻底释放了智能电动化的潜力,被业界誉为 " 下一代电动车的摇篮 ",王传福称之称其为 " 从上半场电动化转向下半场智能化的最关键布局 "。

2024 年,比亚迪又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发布了 e 平台 3.0 Evo,再一次实现了多维度升级,廉玉波称其为 " 一个集合了多项全球首创、全球领先的最新技术集群平台,是比亚迪集群式创新的最新成果 "。

比亚迪汽车的技术实力逐渐获得业界和消费者认可,但在设计方面,依然是短板。

2016 年,53 岁的沃尔夫冈 · 艾格受廉玉波的邀请,来到中国,加入了当时年销量仅 40 万辆比亚迪。

沃尔夫冈 · 艾格 30 岁就成为意大利跑车品牌阿尔法 · 罗密欧的设计总监,后来负责过西班牙品牌西雅特、意大利品牌蓝旗亚的车型设计,44 岁成为奥迪的设计总监,包括西雅特 Cordoba、蓝旗亚 Delta、奥迪 Al、Q7、R8 等,皆是他的经典作品。

能让这样一位世界级汽车设计大师加盟比亚迪,廉玉波当时的邀请过程有多艰难,或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2017 年,比亚迪首次引入 " 龙颜 " 设计语言,为品牌造型体系奠定了全新美学基调。首款搭载 " 龙颜 " 美学的车型更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 ( 外观设计 ) 金奖。

2020 年,作为王朝网双旗舰车型之一的汉上市后销量持续攀升。2021 年,这款主打 20 万元以上新能源轿车市场的车型,销量到达 117,665 辆,在当年所有中国品牌新能源车中位列第三,仅次于宏光 MINIEV 和比亚迪秦 PLUS。

" 龙颜 " 美学,正是当时很多用户决定购买这款车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比亚迪汽车高速发展期间,廉玉波虽为技术一号位,但于王传福而言,更像是一位并肩前行的共同创业者。

2014 年年底,当两人在国外出差时发现,路上很多家用 MPV 车型又大又宽,非常适合一家人乘坐,联想到中国人注重亲情,很多家庭外出游玩时都是一家七口的结构。

两人经过短暂讨论后迅速达成一致,比亚迪要做一款适合国内家庭使用、填补市场价位空白的 MPV。

2015 年 " 全面两孩 " 政策出台后,MPV 市场升温。三年后,比亚迪宋 MAX 上市,仅三个月时间销量就突破 1.5 万辆,2017 年全年超过 3 万辆。

在 2020 年推出刀片电池和 2021 年推出 DM-i 超级混动后,比亚迪似乎不再 " 让着 " 对手们。2021 年,其年销量突破长达十余年的 50 万辆瓶颈,来到了 74 万辆,并在随后三年以爆发态势持续增长,2024 年其年销量攀升至 427 万辆,跻身世界五大车企之列,令所有中国自主品牌望尘莫及。

期间,比亚迪的新技术持续迸发,在推出刀片电池和 DM-i 超级混动后,其又接连推出新一代 CTB 技术、云荤智能车身控制系统、易四方、易三方、璇矶智能化架构、第五代 DM 技术、" 天神之眼 " 智能辅助驾驶、兆瓦闪充、灵鸢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

十余年间,比亚迪的销量翻了 10 倍、利润翻了 10 倍,研发人员也同样翻了 10 倍。

2009 年时,比亚迪的研发人员就达到 1.2 万人,如今其研发人员已高达 12 万人。仅在 2023 年,廉玉波所带领的工程院就新增了博士级研发人员多达 400 余名。

他曾透露,这 12 万研发人员中,很多人是在研究下一代技术,甚至再下一代产品的技术。

2024 年,廉玉波被授予 " 国家卓越工程师 " 称号;2025 年,他再度入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名单。

纵使荣誉加身、头衔等身,但真正定义他身份的,依旧是 " 造全世界最好汽车 " 的那份执念。

如开篇提到,廉玉波干汽车,一干就是一辈子。虽然已到花甲之年,但他依然不忘工程师本色。

" 我给自己的定位,首先是一名汽车工程师。现在我们所推出的每一款车型,我都自己开,亲身试。我觉得不管发展到什么阶段,车的基础性能都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工程师去亲身感受。"

写在最后

从仪征到深圳,从燃油车到智能电动车,从不懂汽车到引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体系,廉玉波用近四十年的时间经历了一个产业时代。

他身上集结着一种稀缺的力量——既有科研的理性,又有产业的决心。

如今,当中国汽车工业站上全球舞台,回望那些沉默而执着的身影,人们或许更能理解,真正的强者,不来自喧嚣的舞台,更不需要在舞台上以煽情博取流量。

对廉玉波而言," 造世界上最好的车 " 不是口号,而是一场仍在继续的征途。

他的故事,不仅是比亚迪的故事,更是中国汽车人和中国制造者的故事。

参考文献:

《工程师之魂》——秦朔 熊明伽

《廉玉波:联合设计,是他转动中国汽车自主研发的第一个齿轮》——廉玉波

(图 / 文 网通社 卓陆)

相关标签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