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全天候科技 12小时前

AI “万亿闭环”内幕:Altman、黄仁勋、纳德拉、孙正义等当代科技巨头的“攻守道”

OpenAI 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正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交易,将全球最大的科技巨头们牢牢绑定在其人工智能战车上。通过巧妙地利用这些巨头的野心与焦虑,Altman 不仅为 OpenAI 锁定了看似无穷的算力,更构建了一个庞大到 " 不能倒 " 的商业生态系统,将整个科技行业的命运与这家尚未盈利的创业公司紧密相连。

近几个月,Altman 主导的一系列交易风暴席卷硅谷。今年 1 月,软银的孙正义与 Altman 在白宫宣布 5000 亿美元的 " 星际之门 " 项目,英伟达随后向 OpenAI 提出类似项目,最终在上月敲定 1000 亿美元的合作;甲骨文签下 3000 亿美元合同后,股价飙升近 40%,其董事长 Larry Ellison 一度成为全球首富;AMD 和博通也相继宣布数百亿美元级别的交易。

这些合作公告在资本市场上引发了剧烈反响,仅在消息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就为相关公司带来了合计 6300 亿美元的市值增长,并屡次带动美国科技股大盘创下历史新高。

这场围绕算力的豪赌,核心是一场由 Altman 挑起的 " 有限游戏 "。他利用竞争对手之间的 " 错失恐惧症 "(FOMO),成功地让一家又一家公司加入牌局。然而,这种金融上的 " 一山更比一山高 " 也加剧了市场的担忧:对人工智能的热情是否正在演变成一个仅依赖于一家公司——甚至一个人愿景——的巨大泡沫?

随着 OpenAI 签下高达数千亿美金的算力账单,而其年收入仅为 130 亿美元,这种巨大的财务杠杆正考验着所有参与者的神经。部分交易甚至呈现出 " 循环 " 特征,即合作伙伴出资帮助 OpenAI 购买自己的产品。这背后,是 Altman 坚信算力即未来的指数级增长逻辑,他曾对员工表示,公司的长远目标是到 2033 年建成 250 吉瓦的算力,一个足以匹敌德国全国用电量的庞大计划。

孙正义的野心:点燃 FOMO 导火索

在点燃这场算力军备竞赛之前,Altman 曾遭遇过挫折。去年,他向微软首席执行官 Satya Nadella 提议,希望微软投资至少 1000 亿美元为 OpenAI 建设名为 " 星际之门 " 的新数据中心,但遭到了拒绝。同样,他向台积电提出的 7 万亿美元全球芯片制造厂计划也未获支持,台积电首席执行官魏哲家在 2024 年的股东大会上直言,Altman" 过于激进,难以置信 "。

屡次碰壁后,Altman 转向了软银(SoftBank)首席执行官孙正义。这位以冒险著称的投资家在经历 WeWork 等投资失利后,正急于在 AI 领域下一次重注。据孙正义在东京的一次活动上回忆,当 Altman 向他强调 " 没有更多算力,一切(AI 的宏大愿景)都不可能实现 " 时,他开始思考," 如果更多就是更好,那我们应该做得更多。"

为了促成交易,孙正义去年 11 月邀请 Altman 到其位于东京郊区的豪宅做客数日。在这座被其同事称为 " 凡尔赛 " 的庄园里,两人达成了共识。随后,他们共同在白宫宣布了一项计划投资 5000 亿美元的 " 星际之门 " 项目,由软银牵头为 OpenAI 融资和建设数据中心。

尽管据媒体报道,该合资项目因选址分歧遇到了一些障碍,但它成功点燃了市场的狂热。软银股价在公告后上涨 11%,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整个行业的 " 错失恐惧症 ",为 Altman 接下来的布局铺平了道路。

微软的 " 隐忍 ":从旁观到重回牌桌

作为 OpenAI 长达六年的独家云合作伙伴,微软曾是其崛起背后最坚定的支持者。然而,面对 Altman 永无止境的算力需求,微软内部开始出现犹豫。今年 1 月在达沃斯,当被问及那项 5000 亿美元的 Stargate 计划时,Nadella 笑着回应:" 我只知道,我的 800 亿美元没问题," 他指的是微软当财年的数据中心预算。

Nadella 的审慎态度并非孤例。他在一次播客采访中表示:

" 在某个时点,供给和需求必须匹配。当你只用供给侧的兴奋来麻痹自己,而不是真正理解如何将其转化为客户价值时,你可能会完全偏离轨道。"

随后,券商 TD Cowen 的报告指出,微软取消了部分在美国的数据中心租约,此举被解读为减少对 OpenAI 单一工作负载的支持。

微软授予了 OpenAI 寻找其他云服务商的许可,自己则转向争取更多元化的客户。就在此时,甲骨文(Oracle)抓住机会,与 OpenAI 签署了一份价值 3000 亿美元的合同。消息一出,甲骨文股价飙升近 40%,市值逼近 1 万亿美元大关。

这一胜利让一些微软高管私下批评,认为甲骨文未必有能力完成如此庞大的项目。然而,市场的狂热反应不容忽视。在甲骨文股价飙升一周后,Nadella 便高调宣布了位于威斯康星州的 " 全球最强大的 AI 数据中心 ",并明确部分将用于训练 OpenAI 模型。据知情人士透露,微软目前正在讨论为 OpenAI 提供额外的算力。

见闻此前文章OpenAI 近乎狂妄的雄心让微软确信,与其承担天文数字的财务风险,不如让竞争对手去冒险。而且尽管放开了独家条款,微软仍是唯一为 OpenAI 提供模型训练超级计算机的云服务商,这是 AI 开发中最关键的环节。同时,微软继续从 OpenAI 飙升的营收中抽取 20% 分成。

黄仁勋的 " 激进 ":从供应商到深度捆绑

对于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而言,看到 Altman 与孙正义在白宫宣布历史性的 AI 基础设施项目,无疑是一种刺激。据媒体援引熟悉其想法的人士透露,作为过去十年为 OpenAI 提供核心动力的芯片商,黄仁勋希望站在 Altman 身边的是自己。

很快,英伟达秘密向 OpenAI 提出了一个类似的项目,意图取代软银,并帮助筹集建设新数据中心所需的资金。最终,双方在上个月达成了一项价值 100 亿美元的巨额交易,黄仁勋称之为 " 史上最大的计算项目 "。

然而,谈判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据报道,双方的讨论在夏天一度陷入停滞。转折点发生在 6 月 27 日,科技媒体 The Information 的一篇报道称,OpenAI 已开始租用谷歌的 TPU 芯片以支持 ChatGPT。这则消息在英伟达内部引起震动。据知情人士透露,黄仁勋随即致电 Altman 询问真伪,并表示愿意让谈判重回正轨。

最终的协议远超最初设想。英伟达同意向 OpenAI 出租多达 500 万片芯片,按当前市价计算成本高达 3500 亿美元。同时,英伟达有权投资高达 1000 亿美元帮助 OpenAI 支付这笔费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据媒体援引知情人士透露,一项此前未被报道的安排是,英伟达正在讨论为 OpenAI 建设自有数据中心的部分贷款提供担保。这意味着,如果 OpenAI 无法偿还债务,这家芯片巨头将面临数十亿美元的债务风险,双方的命运被前所未有地深度捆绑。

竞争者的涌入:AMD 与博通的豪赌

Altman 的 "FOMO" 策略具有传染性。AMD 首席执行官苏姿丰也渴望为自己的公司争取一个 "AI 高光时刻 "。在 6 月 AMD 的 "Advancing AI" 大会上,Altman 作为压轴嘉宾登台,苏姿丰在现场向他提出了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问题:

" 我能称您为 AI 偶像吗?"

AMD 当时正努力追赶英伟达,而 OpenAI 的背书至关重要。两家公司就 AMD 的最新芯片 MI450 进行了密切合作,并开始就一项价值数百亿美元的交易进行谈判。为了争取这次机会,苏姿丰愿意提供高达 AMD 未来股票 10% 的份额作为奖励,这相当于给予了 OpenAI 一笔巨额补贴。10 月 6 日,交易宣布后,AMD 股价单日飙升 24%,创下历史最大单日涨幅之一。

这场竞赛的参与者还在增加。在英伟达宣布交易后不久,博通也宣布与 OpenAI 达成协议,共同开发新的芯片和计算系统,提供 10 吉瓦的算力,规模与英伟达的协议相当。

每一次巨头入场,都在迫使其他玩家加速跟进,进一步将赌注押在 OpenAI 的未来之上,也让这个由 Altman 亲手打造的 " 万亿闭环 " 变得愈发坚固。

全天候科技

全天候科技

提供专业快速完整的科技商业资讯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