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 - 天天 IPO 消息,今日(10 月 20 日),福建海西新药创制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 海西新药 ")正式登陆港交所。发行价为 86.4 港元 / 股,首日高开 18.06% 。截至目前,市值达到 85 亿港元。
成立 13 年,海西新药创始人是一对学霸夫妻——康心汕和冯岩。他们曾漂洋过海求学,深耕医药领域多年,最终回到老家福建,在福建国资的支持下创立海西新药。如今,海西新药身后 VC/PE 云集。
东南潮涌,不止于商。" 闽商 " 不再只是茶叶与鞋服的代名词,福建的生物医药产业已悄然崛起。
化学夫妇带队
今天福州诞生一个 IPO
海西新药源于一对学霸夫妻。
1971 年,康心汕出生于福建莆田,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专业,于 1999 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化学博士学位。随后,他进入制药工业界,在 PTC Therapeutics、BioPredict 等公司从事新药设计和研发工作。
妻子冯岩现年 50 岁,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化学专业,于 2002 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硕士学位。此后就职于麦克马斯特大学、耶鲁大学医学院等。
2008 年,夫妻俩举家回国。康心汕先在浙江贝达药业担任首席药学家,后于 2010 年在北京创建北京贝美拓新药研发有限公司,其间在肿瘤、肾病和糖尿病等治疗领域进行了多个新药项目研发。
直至 2012 年,康心汕回到福建老家,和妻子冯岩、福建国资共同正式创立海西新药。
" 之所以选择到福州创业,是因为八闽的山山水水哺育了我。更因为福建省政府、福州市政府对医药产业发展的支持,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条件,让我和团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回忆当年起步,康心汕颇为感慨,当地的政策扶持及研发资金支持,帮助他们渡过了创业初期的难关。
众所周知,药物研发的特点是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海西新药也曾迷茫于找不到商业模式。转折出现在 2015 年,中国药政改革开启新纪元,对于创新药和仿制药的研发提出更高要求。公司迅速抓住时机,确立了仿制药与创新药研发并重的模式,利用 " 短、平、快 " 的仿制药快速实现自我造血。
2020 年,公司首款仿制药获批上市,之后陆续获批多款。截至 2025 年 10 月,海西新药共有 15 款仿制药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已商业化产品多用于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及炎症等疾病领域。
创新药方面,海西新药已建立拥有四款在研创新药的产品管线,涵盖癌症、眼科及呼吸系统疾病,均由内部以专有方式开发及发展。其中,C019199 有望成为全球首个专门针对骨肉瘤的突破性疗法,填补二线及晚期骨肉瘤的治疗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海西新药是福建第一家、全国前五家获得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批件的制药公司。这标志着海西新药作为药品研发公司,在市场销售、药品招采供应等方面享受到了与生产企业同等的便利。
不过好事多磨,海西新药原定于 10 月 17 日在港股正式挂牌交易,因未能刊发配发结果而延迟上市。如今创业十三年,康心汕、冯岩夫妇终于走到了 IPO 舞台。
身后云集福建国资
招股书显示,海西新药成为一家处于商业化阶段的制药公司,集研发、生产及销售能力于一体,业务采用 " 仿制药 + 创新药 " 的双轨模式。
得益于多年深耕仿制药,海西新药与多数赴港的生物制药企业依赖创新药管线讲故事不同,早已实现盈利。具体来看,海西新药于 2022 年、2023 年、2024 年、2025 年前 5 月营收分别为 2.12 亿、3.16 亿元、4.67 亿元、2.49 亿元;期内利润为 6898 万元、1.17 亿元、1.36 亿元、9021 万元。
一路走来,海西新药离不开资本的扶持。最初一笔投资可以追溯到成立之时,公司由福建省三大国有资产平台——大同创业、福州投资及华侨实业联合康心汕共同发起设立。
" 天使投资主要看人,早期项目有时只是一个创意,创始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项目的好坏。" 福建创新投董事长陈颖曾回忆,当时愿意投海西新药,正是看中他们的专业背景、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此后,海西新药完成了多轮增资和股权转让,引入了展鸿达投资、鸿石投资、金东石创投、华鑫悦投资、中天汇富等投资方。
IPO 前,康心汕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 41.17%,华兴创业、福州创投等机构方共持有约 50% 股权。
相伴多年,身后投资人迎来了收获时刻。
生物医药
福建崛起一张版图
海西新药落地福州,并非偶然。
早在 2009 年,福建省便前瞻性出台《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振兴实施方案》,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
这不是一句空话。当时,福建主动组织上海、北京等地的闽籍医药人才代表团回闽考察,目标明确——要建有研发能力的药企。康心汕,正在邀请名单之列,故事就此展开。
此后十余年,福建持续 " 静水流深 "。到了 2022 年,《福建省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出台,明确提出:到 2025 年,打造 5 个左右特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全省医药工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 1200 亿元。
放眼望去,福州和厦门正成为福建生物医药的主战场。
先说医药重镇厦门,已连续三年生物医药产业营收突破千亿元规模。目前,全市拥有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企业 1400 多家,集聚省级科技 " 小巨人 " 企业 159 家,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 21 家,上市企业 10 家,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而福州,则是 " 后起之秀 "。以海西新药所在的仓山区为例,已形成 " 一核双区、三园两中心 " 产业布局,积极布局医药、特色医疗器械、互联网 + 医药医疗等产业,着力打造生物医药新高地。根据《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 " 期间,全市生物医药产值将突破 500 亿元。
基金也来了。今年 7 月,由福建省金投发起的 10 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正式启动,重点投向创新药、疫苗、高端器械等领域,以 " 政府引导 + 市场运作 " 模式,扩大 " 耐心资本 " 供给,推动福建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今,福建不止有山海,还孕育着澎湃的创新活力。当国产疫苗、创新药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全球,这片土地的生物医药图景,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王露,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510/556052.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 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