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斑马消费,作者 | 范建
公牛集团刚刚完成 2.5 亿元的股票回购,大股东立马抛出一份约 16 亿元的减持计划,瞬间将公司股价打到了谷底。
在 A 股大盘连续上冲的最近几个月,作为行业龙头的公牛集团,却是股价持续下跌,也难怪有投资者在股吧里评论称:公牛是锻炼心理学、耐受力的最好标的物。
更让投资者担心的,是公司的成长性。今年,公牛集团业绩持续增长的趋势突然中止,上半年营收和利润双降,给股民的心中蒙上了一层更重的阴影。
16亿元大减持
大股东的减持计划,让公牛集团(603195.SH)数万股东的心,始终悬在嗓子眼。公司本就处于历史低位的股价,连续多个交易日阴跌。
10 月 10 日,公牛集团披露公告,因自身资金需求,实际控制人之一的阮学平,拟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 3617.18 万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 2%。若以公告披露当日 45.15 元 / 股的收盘价计,阮学平拟减持的股票市值超过 16 亿元。减持的时间区间为 2025 年 10 月 31 日 -2026 年 1 月 30 日。
目前,阮学平持有公牛集团 14.13% 股权,为第三大股东,并出任公司副董事长。其兄阮立平为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直接持股 16.13%,为第二大股东。
控股股东良机实业持有公牛集团 53.82% 股权,该公司由阮立平和阮学平共同控制。兄弟二人通过一致行动人关系,直接和间接持有上市公司 15.33 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84.76%。这些股票均为 IPO 前及公司上市后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方式、股东解散非交易过户方式取得。
这已不是阮学平第一次大举减持上市公司股票。
2020 年 2 月 6 日,公牛集团在上交所主板上市,3 年后的 2023 年 2 月 6 日,阮氏兄弟直接和间接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锁定期满上市流通。
当年 6 月 22 日,阮学平通过上市公司披露公告,拟通过大宗交易减持部分股票。当年 7 月 4 日一天,即完成了减持。以 91.40 元 / 股减持 1779.19 万股,减持比例 2%,一次性套现达 16.26 亿元。
阮学平前后两次大额减持公牛集团股票,均是因为自身资金需求。事实上,在公牛集团上市后,阮氏兄弟及其一致行动人从未通过质押股票的方式来进行债务融资。公司上市以来,累计分红过百亿,超过 8 成的分红款,也都进入到了兄弟俩的腰包。
工商资料显示,除了公牛集团外,阮学平还在 20 多家企业有投资或任职。主要投资范围为一些投资基金,还有上海的一家地产公司。
刚完成回购
作为国内排插领域的绝对领导者,公牛集团上市后,资本市场对其礼遇有加。公司市值多次站上千亿高位,而在不断的波动中,又屡屡被打到谷底。
尤其是 2021 年 5 月,公司因涉嫌实施垄断行为被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立案调查。相关消息披露后,公司市值两天蒸发超 50 亿元。
5 个月后,对公牛集团的调查结果出炉,公司与经销商等达成了固定和限定价格的垄断协议,实现对产品价格的管控,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被处以罚款 2.9481 亿元。
上市之后,面对股价行情的波动,公牛集团多次实施回购,希望能借此维护股价稳定市场信心。
今年 6 月以来,公司再次实施股份回购,并于 9 月 18 日完成。实际回购股份 503.60 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0.28%,回购最高价 50.62 元 / 股、最低价 47.05 元 / 股、均价 49.68 元 / 股,使用资金总额 2.50 亿元。
然而,回购期间公司股价不涨反跌,从今年 6 月 51.22 元 / 股的高点,一路下跌至 9 月 43.74 元 / 股的低点。在这个需要继续维护股价的当口,大股东却抛出了减持计划。
有投资者在股吧中评论称:牛市还未结束,公牛就差把散户裤衩子给没收了。
这一幕似曾相识。2022 年底,公牛集团实施股票回购,以均价 143.30 元 / 股,耗资 2.15 亿元,回购了 150.18 万股,刺激公司股价刚刚进入一轮上行通道。但没过多久,阮学平大规模减持,中断了股价上涨的势头。
增长势头停止
浙江慈溪市中国著名的排插之乡,公牛就诞生在这里,并将排插作为自己的起点。
1995 年,阮立平创立公牛品牌进入排插行业时,面临的市场状况是,进口产品价格高昂,国产品牌品质良莠不齐,存在很大的用电安全隐患。
阮立平看到了市场机会,公牛将质量和安全放在首位,并借此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市场地位。到 2001 年时,公牛已成为国内市场占率第一的排插品牌。
作为公司的 " 首席设计师 ",1998 年,阮立平在行业内首创按钮式开关排插,这一经典的设计被同行们广泛借鉴并一直延续至今。
经过 30 年的积累,公牛已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品牌,通过经销商建立起了覆盖全国城乡、110 多万家终端网点的线下销售网络。在线上渠道,公司的转换器、墙壁开关插座等产品,也在天猫排名销售第一。
以排插为起点,公牛集团抓住产业发展的趋势,顺势进行业务拓展。2007 年,公司涉足墙壁开关,抓住了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红利;2014 年开始做照明,进行业务延伸,再次抓住了家庭装修升级的趋势;2021 年开始,围绕充电桩布局新能源业务。
如今,公司已形成了电连接、智能电工照明、新能源等三大业务板块。
多业务的布局,推动了公司业绩的快速提升。2019 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到 2024 年已达到 168.3 亿元,同期,公司归母净利润从 23.04 亿元增至 42.72 亿元,体现出了较高的成长性。
然而,公司持续的增长趋势在今年戛然而止。
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滑 2.60%,归母净利润下降 8.0%,为最近 5 年唯一一次业绩双降。尤其是第二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 7.37% 和 17.16%,如此大的单季度降幅,在历史同期还从未有过。
今年上半年,作为业务核心的电连接和智能电工照明业务齐齐下滑,分别实现收入 36.62 亿元和 40.94 亿元,分别同比下滑 5.37% 和 2.78%。仅有新能源业务同比增长 33.52%,但 3.86 亿元的营收规模,尚不足以支撑起公司的基本盘,更何况该业务与上年同期 120.22% 的增长相比,增速已大幅下降。
相比短期股价波动,公司的成长性,更让投资者感到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