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22分钟前

让管理行为跟得上管理理念

文 | 沈素明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

他们是朋友圈里的管理金句专家,转发着《赋能员工的 100 种方法》,点赞着《如何打造敏捷组织》,他们的理念认知,就像坐上了高铁,在信息时代的高速轨道上飞驰。

但你再看看他们开会。

一个方案,下属还没说完,他们的眼神里就已经写满了不屑和不耐烦,手一挥,打断," 行了行了,你这个不行,听我的。"

他们嘴上说着要 " 扁平化管理 ",但坐在会议室里,总不自觉地把椅子往主位上挪,坐次安排依然等级森严,下属发言必须看着他,小心翼翼地猜测他的情绪。

他们去参加 " 教练式领导力 " 的培训,学得热血沸腾,回到办公室,下属犯了个小错,第一反应还是老一套的训斥和批评,不是帮助对方找到问题的根源,而是迅速扮演起那个无所不知、不容置疑的 " 老子 "。

他们就是我说的,拥有 " 三重人格 " 的管理者。

他们拥有一个现代的 "理念人格" ——这是他们公开展示的自我,一个追逐潮流、拥抱新知的样子。

他们拥有一个传统的 "态度人格" ——这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反应,一个习惯权威、等级森严的潜意识。

他们拥有一个古老的 "行为人格" ——这是他们在具体场景中的应激反应,一个被旧习惯支配,不假思索的本能。

这三种人格,就像三匹拉车的马,各自朝向不同的方向,让管理者陷入一种巨大的、内在的分裂。

理念在云端,态度在地下,而行为,就像在泥泞中挣扎蹒跚。

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那些正确的理念,却总是做不到?这似乎是困扰现代管理者普遍的难题。

我们拼命学习,买书,上课,听讲座,但学到的东西,就像是装在透明瓶子里的水,看得见,摸得着,却无法真正融入到我们的血肉里。

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在 500 多年前,就被王阳明说透了。他只用了四个字:知行合一

你别急着去百度这个词,我说的不是那些教科书式的解释。我们先放下概念,来做一次诊断。

王阳明有一句更深邃的话,叫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这句话才是真正的精髓。它告诉我们,你以为你 " 知道 " 了,其实你根本 " 不知道 "。你以为你已经拥有了那个理念,但那个理念压根就没能进入你的认知深处。你以为跟不上的是你的行为,其实是你的理解。

我们对一个理念的理解,是有层次的,大致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认知理解。

这是最浅的一层,也是大多数人止步的一层。通过看书、听课,知道了 " 赋能 " 这个词的定义,知道了 " 敏捷组织 " 的逻辑。你的头脑接受了这些信息,就像硬盘里多了一个新文件。但这个文件,它不会影响你的操作系统,不会改变你的底层代码。

第二层:情感理解。

这一层,理念开始从头脑进入内心。你不仅知道了 " 赋能 " 是什么,你还真正认同它,甚至从情感上渴望它。你开始觉得,一个管理者如果总是命令和控制,是一件非常落后和糟糕的事情。你内心对旧有的管理方式产生了抵触,你渴望成为一个真正的 " 教练 "。但渴望和做到之间,往往还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第三层:身体理解。

这是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一个理念,已经不再是你刻意去想、刻意去做的东西,它已经内化成了你的本能和反射。就像你第一次学开车,需要大脑不停地发出指令,踩刹车,打方向盘。但当你成为一个老司机,这些动作已经不再需要思考,它们已经融入了你的身体,成了你的肌肉记忆。

真正的管理,不是你在头脑里想的,而是你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身体本能做出的反应。

而 " 跟不上 " 的深层机制,正是我们对这三层理解的低估与混淆。

我们活在一个 " 理念消费主义 " 的时代。

收集一个又一个的管理金句,就像收集一个又一个的潮流单品,这种虚假的进步感,让我们误以为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我们的大脑接受了新理念,但内心深处的态度和长年累月形成的习惯,还在用旧的规则运作。新理念,就像一个刚刚到访的客人;而旧习惯,才是这个家的老主人,它掌控着你的一切行为。

这两者的对抗,是大多数管理者痛苦的根源。

为什么我们总停留在第一层,甚至连第二层都难以触及?

这与我们所处的管理教育环境有着深刻的关联。这种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三重的欺骗。

第一重:理念学习的虚假进步。

我们被灌输了一种错觉:学习管理理念,就等于能力提升。

你去上 MBA 课程,听一堂又一堂的大师讲座,以为理解了那些复杂的模型和框架,就掌握了管理的精髓。你阅读一本又一本的管理畅销书,以为记住 " 赋能 "、" 扁平化 "、" 敏捷 " 这些概念,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你参加各种培训课程,以为记住了几个方法论,就能回到公司大展拳脚。

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廉价的认知满足。它让人感觉自己在进步,但这种进步,就像健身房的办卡,拥有了会员资格,却从未真正踏入过训练区。

第二重:对行为改变所需代价的低估。

我们高估了意志力的作用。我们总以为,只要我下定决心,就可以改变。但行为改变的代价,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昂得多。

它需要你对抗强大的环境阻力。在一家等级森严的传统企业,提倡 " 扁平化 ",可能遇到的不是支持,而是同事的嘲讽和上级的警惕。

它需要对抗根深蒂固的习惯。当习惯了说教,习惯了控制,改变就像戒烟一样痛苦。

我们忽略了习惯重塑的周期,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无数次的失败、反复和挣扎。

第三重:态度转化的隐形门槛。

这是最隐秘,也最致命的欺骗。

我们太习惯于关注 " 动作 " 和 " 方法 ",而忽略了比动作更难改变的 " 态度 "。

行为,可以伪装。可以强迫自己,在开会时,忍住不打断下属。但态度,眼神,内心深处的不屑,却无法伪装。

而恰恰是这个态度,是理念从认知走向行为的必经之路。

你内心深处是否真正相信 " 赋能 "?是否真的相信员工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你的内心依然是个控制狂,你的行为就不可能真正做到 " 放手 "。

这三层欺骗,共同构筑了一个巨大的陷阱,让无数管理者在里面挣扎。他们陷入了一个怪圈:越学习,越焦虑;越努力,越无力。

那么,真正的改变,该从何处开始?

答案是:从 " 学理念 " 到 " 练理念 "

这不仅仅是文字游戏,而是心态和行动模式的彻底转变。

首先,把理念当作肌肉来训练。

不要再把管理理念当作知识来记忆,而是当作一项需要反复练习的技能。

比如,学了 " 教练式领导 "。那么,请把这个理念,拆解成几个具体可练习的 " 动作 "。

下属来找你抱怨时,不要急着给建议,先停下来,问自己一个问题:" 作为教练,我此刻应该怎么做?"

然后,把你的回答,变成一个问题:" 你觉得,这个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你可能会发现,你问完问题,下属自己就找到了答案。

这种练习,一开始会很笨拙,甚至会显得有些做作。但必须坚持下去。就像我们学钢琴,一开始,每个音符都需要刻意去想,但无数次的练习之后,你的手指会自然地找到琴键。

其次,态度改造的三步法。

这是真正的深层修炼。它需要你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第一步:觉察。

去发现那些理念与态度分离的时刻。当你嘴上说 " 赋能 ",内心却在想 " 这帮人真麻烦,还不如我自己来 " 的时候,请立刻停止,然后问自己:" 我为什么会这样想?"

第二步:质疑。

挑战内心深处的旧有假设。是不是总觉得 " 别人不行 "?这个想法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因为过去成功的经验形成了这个信念?你没有想过,这个信念,正在成为前进的最大障碍?

第三步:重塑。

在真实场景中,反复练习新态度。在下一次员工提出方案时,即使觉得不完美,也要练习着去欣赏,去鼓励。可以说:" 这个想法很有趣,我们能不能再深入一步?"

这种改变,会感到痛苦。因为你正在撕下那个虚假的自己,正在对抗那个强大的旧我。但只有经历了这种痛苦,才能真正拥有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内在。

最后,环境设计的支撑作用。

任何个人的改变,都需要环境的支撑。

创造一个 " 理念友好 " 的制度环境。比如,设立一个 " 失败奖 ",鼓励团队去尝试和创新。建立一个 " 反馈文化 ",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提出意见,而不是害怕被批评。

寻找知行合一的同行伙伴。和那些同样在践行这些理念的管理者交流,互相监督,互相鼓励。你会发现,在孤独的修炼之路上,有人同行,会让你走得更远。

当理念、态度和行为三者统一之后,你将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

你的内在,会变得无比统一。不再需要费力地去扮演一个 " 好 " 管理者,因为你的行为,就是你理念的自然流露。

你的外在,将变得更有感召力。不说教,但行动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说服。不强制,但影响力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团队的每一个角落。

你会发现,管理不再是手段,而是内在品格的延伸。

不会再为那些琐碎的冲突而烦恼,因为已经把管理变成了一种习惯。

不会再为那些未知的挑战而焦虑,因为已经把理念变成了一种本能。

不再是那个 " 三重人格 " 分裂的表演者,成为了一个真正的 " 内圣外王 " 的管理者。

你的理念、态度、行为,最终融为一体,如同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

这,就是知行合一在管理上的最终答案。

它不是一个可以速成的技巧,而是一场漫长而孤独的修行。它需要先学会面对自己,然后才能学会面对团队,最终,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毕竟,不是管理理念的难或易,而是我们对自己,还不够诚实。

相关标签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