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硅谷 101
10 月 13 日,人工智能巨头 OpenAI 与专用集成电路厂商博通(Broadcom)宣布达成一项战略合作,双方计划于 2026 年推出定制数据中心芯片,部署 10 吉瓦的 AI 加速器。
而2025 年至今,OpenAI 已经一口气签下了价值一万亿美元的算力采购协议,它要买下来自英伟达、AMD、甲骨文、CoreWeave 等等公司的算力。这些交易的总规模,相当于 20 座核电站的能源。
Sam Altman 在八月的一次晚宴中告诉作者:" 我觉得我发明了一种新的融资机制。" 在几天前与 Ben Thompson 的一次沟通中,他让步说:" 最终,OpenAI 的收入会足以支持这些合同。但与此同时,我们有一些‘有趣的想法’,可以帮助这些公司在收入兑现之前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融资。"
但 " 循环 " 本身,真的有问题吗?源源不断涌向 AI,尤其是流向几家风暴中心企业的资金,会不会正如一些人担心的那样,是泡沫的开端?
本篇文章,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几个合同以及它背后的市场情绪,试图来回答这个问题:AI 资本循环,是泡沫吗?
01 OpenAI、英伟达与甲骨文的 " 三角关系 "
我们先来看目前讨论最多的三角关系:甲骨文、OpenAI 和英伟达。
总体来看,这是一个英伟达投资 OpenAI,OpenAI 为甲骨文运营的数据中心付款,而甲骨文又从英伟达那里购置芯片的典型循环融资结构。
此前,OpenAI 与甲骨文达成约 3000 亿美元规模的云计算与数据中心协议。合作框架中,甲骨文承担建设和扩展数据中心的业务,包括算力基础设施、电力等,而 OpenAI 是这些数据中心的主要租用方。
同时,甲骨文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大量使用英伟达 GPU,因此英伟达不仅是 OpenAI 的供应商,也是甲骨文的上游。
在这个产业链中,有这样几个玩家:
在最上层,则是模型开发商,比如 OpenAI 等公司。它们的模式,是花大钱租算力来训练模型,再通过卖 token(模型调用量)来回收成本。这意味着,它们在一开始就要承担巨额的算力支出,而能不能把这些成本挣回来,完全取决于市场对 AI 应用的实际需求。
Esoterica Capital 济容投资联合创始人:
这个可能是没有出现在这三者的循环里面。但是,只要他的 token 能够持续的有需求,能够卖出去,然后 OpenAI 自己的 application(应用)能够持续的去商业化,我不觉得这个循环本身是一个 positive or negative(正面或负面)的事情,但是它可能一定程度上是加大了整个系统的杠杆。
Esoterica Capital 济容投资 CEO&CIO:
从尊重企业家、认定企业家是做正确的事情的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投资者应该更尊重企业家自己的 insights(洞见)。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是 OpenAI 看到了一些觉得值得去做这么一个尝试的。也许最后还是会失败,这个你也不知道结果如何,我觉得这还太早期了,但是它本身做这个动作,我觉得是没有太多疑问的。
换句话说,这场资本循环本身不是泡沫,但它放大了整个系统的波动性。如果 AI 应用真的像乐观派预期那样爆发:产生新需求,带来新的经济增长,那这套结构就成了催化剂,让三家公司一起受益。
但如果 AI 应用的落地没有预期中顺利,那它们之间这种强绑定关系,也可能让三方一起承受损失。
02 AMD" 卖身 "OpenAI 拿芯片订单
在这三家之外,更有意思的,其实是 AMD 和 OpenAI 最近的一笔合作。
这笔交易的结构尤其独特:它不是一笔单纯的采购,而是一种用股份换订单的资本创新。
Rob Li
Amont Partners 管理合伙人:
但这样的情况我也是第一次见到:从来没有见到过哪个公司把自己卖身,去拿客户的订单。
黄仁勋
英伟达 CEO:
这很有想象力,也确实独特而令人惊讶,尤其考虑到他们对下一代产品如此兴奋。我很惊讶他们在产品还没造出来之前就愿意出让公司 10% 的股份。不管怎样吧,我想这也算是聪明的一种做法。
Lisa Su
AMD CEO:
我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设计这笔交易的。我们对 OpenAI、Sam、Greg 和 Sarah 都充满信心。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现在的关键就在于——谁拥有最多的算力,以及谁能最快地让算力上线,而我们承诺要携手实现这一目标。事实上,只要 OpenAI 购买我们的芯片,这对 AMD 就是好事——我们的营收会上升,利润会上升,我们预计这笔交易从第一天起就会对股东收益产生增值效应。
如果这样的客户(OpenAI)不行了,垮掉了的话,那就相当于 AMD 自己损失掉了 10% 的股份,这是一个很沉重的代价。
就如果我作为 AMD 的股东的话,是一个非常大的 dilusion(股权稀释),这实际就十个点股权稀释。而且 Lisa Su 他做过这一次,那今后 xAI、Anthropic 其他人要求同样东西(股份换订单),那我作为股东的话,会不会有更大的股权稀释,我觉得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嘉宾认为,股价的变化并不能证明市场已经完全相信了 AMD 要讲的这个故事。
OpenAI 这 6 吉瓦订单给 AMD 这个消息出来之后,是一步压空,就直接把空头全都打死。在当时的状态,或者说当时的投资人情绪,对于当时股价的变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吧。另外,如果你相信 OpenAI 给 AMD 这 6 吉瓦订单最后能够完全落实交付、AMD 的 GPU 在这个基础上能够持续去增长的话,那 AMD 现在可能还是一个被低估的状态。所以市场现在我觉得并没有完全相信,AMD 能够踏踏实实地把这 6 吉瓦的订单的钱都完全挣得到。
03 从 Oracle 股价看市场情绪
但也有观点认为,市场目前观察的重点就是订单量,其他的因素都可以放置在一旁。
这周 AMD 的股票的反应,和九月初甲骨文股价的变化如出一辙。当时,与 OpenAI 的交易消息一出,甲骨文的股价就在一天内暴涨 39%。尽管当天发布的财报中,营收和利润都不达预期,市场依旧将它和 OpenAI 的这封纸面合同,解读为未来增长爆发信号。
从九月下旬以来,甲骨文的股价却在回调。有报道称,甲骨文的云业务利润率低于许多分析师的预期,这引发了市场对其能否从如此庞大的投资中获得可观收益的担忧。
根据《The Information》援引的内部文件,甲骨文在最近一个季度通过租赁搭载英伟达芯片的服务器,获得了约 9 亿美元的营收,但其每 1 美元销售额的毛利仅为 14 美分。
我觉得真正在看这个公司没有人会被 surprise(感到惊喜),在这个阶段它的 growth margin(毛利率)低。它就是在最早期我来搏一把,先加入到这个这个阵营里面来,所以它没有任何 bargaining power(议价能力),就是先把这只脚迈进来。
04 " 第三方资本 " 如何让循环转动?
如果说,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些公司,构成了这场循环的内核;那么让这场循环真正 " 转 " 起来的,则是外部的资本:银行、私人信贷(private credit)、主权基金提供的现金。
那目前来说的话,因为整个的 AI 这个板块大家情绪确实比较火热,所以第三方的机构、银行也好,他们觉得这个卡的价值是很好的,那我们愿意把这个钱借给你,让你建数据中心,那这样一个游戏就可以 " 转 " 起来了。
而这场游戏里,有时甚至不需要真金白银。
比如,有的协议,目前只是一个意向书(Letter of Intent),没有法律约束,也没有现金流。但双方都可以拿着这份文件去融资:比如 OpenAI 对银行说," 只要我拿到贷款,就能立刻投产 ";甲骨文对银行说," 只要我建好中心,OpenAI 就会来入住 "。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当有 "AI 合作 " 消息公布,股价、融资和市场情绪就会同步上涨。因为这不再是技术的故事,更是一场金融杠杆的表演。
05 AI 市场对 AI 的情绪能持续多久?
这么一来,我们就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这股 AI 的热潮,究竟能持续多久?会不会有一天,这个循环真的转不下去了?
从我的角度来说,如果只能挑一个东西来看的话,我会挑 GPU 的 user session rate(用户会话率)。就是算力的供需状态,是供大于求、还是供过于求的状态。因为现在我们至少目前观察到的是,token 还是在一个快速增长阶段。
比如,谷歌在 2024 年 4 月的时候,其产品与 API 每月处理约 9.7 万亿 tokens。到了今年 10 月,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 1300 万亿。这些数据表明:AI 模型调用的 "token 用量 " 仍在高速增长中,显示了需求侧(用户与开发者)仍然在加速。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AI 已经被赋予了一个更大的使命:全球经济债务周期走到顶点,各国都需要新的增长引擎,而 AI 恰好承担了这个历史责任。当下,资本的支持几乎是无限的。
Esoterica Capital 济容投资 CEO & CIO:
刚好在这个节点上,增长就是 AI。AI 承担了这个历史责任。其实不是 AI,可能也是会别的东西,只不过就是现在 AI 的势头是在这儿的,而且是实实在在的,那全世界都在抓住 AI 这个东西,所以最终全世界就是需要 AI 增长,这个能够转起来。
换句话说,在一个增长稀缺的世界里,AI 是少数还能让人相信 " 未来 " 的故事。所以,无论是债务市场、主权基金,还是私募信贷,都在把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这个叙事。
回到 OpenAI、英伟达、甲骨文、AMD 等公司的这场交易,也是建立在这些用户数据仍在正面增长的基础之上。投资人在 2026 年更加密切的关注云端大厂的资本开支,以及 AI 公司中付费用户的比例。但至少目前,我们还处在 AI 浪潮的开端。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你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