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31分钟前

安世半导体遇荷兰罕见“夺权”风暴,闻泰科技转型“命脉”遭重创

10 月 14 日,闻泰科技再度以跌停收盘,报 37.65 元,两日市值累计蒸发超百亿。

市场剧烈波动的关键在于,公司核心资产安世半导体近日突遭荷兰 " 行政 + 司法 " 双重强管,公司面临三重冲击:中国籍 CEO 被暂时停职、控制权遭强行托管、全球经营主体被 " 冻结 " 一年。

值得关注的是,荷兰动用的管控手段级别罕见,且行动恰在欧盟全体成员签署《半导体联盟宣言》次日,背后指向安世半导体作为欧洲汽车芯片关键供应商角色,触动了敏感神经。

而对正在剥离产品集成业务、全力聚焦半导体的闻泰科技来说,核心资产 " 失控 " 恰逢转型关键节点,相当于直接击中公司未来盈利和新战略推进的 " 命脉 "。

核心资产控制权生变

停牌两日后,闻泰科技昨日详细披露旗下安世半导体(含安世半导体控股有限公司,下称 " 安世 ")在荷兰遭遇 " 天花板级别黑天鹅 ",这是其 2018 年 -2020 年耗资超 300 亿收购这家荷兰半导体巨头后,首次面临直接动摇控制权的管控。

这次管控对公司内部和全球运营主体同时发力,在内部层面,安世的三位外籍高管向荷兰企业法庭提交紧急请求,导致三重后果:一是安世的中国籍 CEO 张学政(闻泰科技创始人),暂时失去 CEO 职务和职权;二是企业法庭将指派一名外籍人士主导安世,作为非执行董事,该人拥有决定性投票权、可独立代表公司,安世的核心决策权被 " 拿走 ";三是安世几乎所有股份(仅留一股)被托管,闻泰科技对安世的控制权受限(经济收益权不受影响)。

在全球层面,安世及其下属所有子公司、分公司、办事处等全球 30 个主体被 " 冻结 " 一年,期间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不得有任何调整。

对此,闻泰科技 10 月 13 日下午在官微发布严正声明,直指荷兰政府 " 以莫须有的‘国家安全’为由,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全球运营冻结,是基于地缘政治偏见的过度干预,而非基于事实的风险评估。此举严重违背了欧盟一贯倡导的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国际经贸规则。"

来源:闻泰科技官微

闻泰科技的抗议态度强硬,表示 " 绝不会屈服于外部政治压力 ",明确已启动一切法律与外交途径提出三项要求:荷兰政府立即撤销错误指令;停止对中国企业的系统性歧视;维护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开放和合作。

荷兰 " 硬核 " 管控幕后

从内部管理层通过司法程序动摇控制权,到全球范围内 30 家主体被行政命令 " 冻结 ",安世此次遭遇的 " 内外齐发式 " 管控,显然并非偶然的商业纠纷或常规的监管动作。

其特殊性在于,荷兰在 9 月 30 日直接启用了高级别行政法律工具,这背后既有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博弈逻辑,也暗含荷兰对中资掌控核心资产的深层顾虑,更与欧盟半导体战略紧密绑定。

荷兰此次启用的关键工具,是 1952 年冷战时期出台的《物资供应法》,该法的初衷是为应对战争或紧急状态下的物资短缺,通过政府干预来确保本国关键物资(如能源、食品、医疗用品)的稳定供应。权力归属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

荷兰政府在官方消息中明确表示," 这种做法极为特殊 "" 政府仅在绝对必要时才会采取此措施 ",目前尚未查询到荷兰此前启用该法的先例。

启用的理由是 " 安世内部近期出现严重的治理缺陷和行动迹象,这些迹象对荷兰和欧洲关键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延续性和保障性构成了威胁 "。荷兰经济事务部强调,失去这些能力可能会对荷兰和欧洲的经济安全构成风险,同时强调安世生产的芯片等产品用于欧洲汽车工业和消费电子产品。

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2024,荷兰与日本、韩国等国已同步收紧半导体领域的出口管制,如去年 9 月针对阿斯麦向中国出售次先进光刻机,荷兰出台新控制规则,便是呼应美国限制政策的明确动作。

此次荷兰罕见动用高级别措施,背后逻辑或不止于盟友间的政策协同,更多指向荷兰本国及欧盟半导体战略的演变。

公司观察注意到,就在荷兰政府动用《物资供应法》前一天(9 月 29 日),欧盟所有成员国签署了《半导体联盟宣言》,该联盟今年 3 月由荷兰牵头成立。

荷兰经济事务部长在宣言声明中明确," 欧洲的产业战略应适应全球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宣言有利于实现 " 加强和扩大欧洲在半导体价值链中的领导地位 "" 加快欧盟内部创新的商业化进程 "" 提高产能、投资尖端研究和培养全欧盟高技能劳动力 " 的目标。

这份宣言还为修订欧盟《芯片法案 2.0》铺路,2023 年,欧盟出台首部《芯片法案》,原计划投入 430 亿欧元将本土芯片产能提升到全球的 20%,但实际进展远不如预期。所以,此次修订被外界普遍视为欧盟在全球半导体竞赛中的紧急 " 补课 "。

而安世的产业地位恰好击中这一战略敏感点,作为全球分立和功率芯片 IDM 龙头厂商、全球汽车半导体龙头公司之一,安世的车规级芯片优势显著,今年上半年,安世汽车收入占闻泰科技半导体业务近 6 成,其中欧洲区域汽车收入占闻泰科技汽车业务整体收入接近 4 成。

这意味着,一家中资控股企业一定程度上掌控着欧洲汽车产业关键芯片供应,这对愈加强调 " 技术主权 " 的欧盟而言,无疑触动了敏感神经。

而荷兰近年来也在补全外资收购的审查漏洞,2023 年 6 月,《投资、兼并和收购安全审查法案》(《Vifo 法案》)正式生效,该法案首次建立覆盖半导体、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的全面安全审查机制,明确将 " 敏感技术 " 相关收购纳入强制审查范围。

回溯 2016 年中国财团收购安世时,荷兰的投资环境与当下形成鲜明对比:彼时荷兰仅对电力、国防等少数传统领域设有审查机制,尚未针对半导体这类关乎产业命脉的高新技术建立系统性外资审查规则。

转型关键节点遭遇 " 黑天鹅 "

目前闻泰科技正处于剥离传统手机产品集成业务(ODM 业务)、全面聚焦半导体的关键转型期,而安世正是闻泰科技半导体业务的载体与盈利支柱。此次管控可谓直击公司转型的 " 命门 "。

这已是近一年来闻泰科技第二次遭遇地缘政治冲击,在上一轮冲击中,闻泰科技选择通过剥离业务避险。

2024 年 12 月,闻泰科技部分子公司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为规避客户流失风险和后续可能面临的制裁压力,闻泰科技选择整体剥离其起家的 ODM 业务,该业务 2024 年毛利率仅 1.97%,远低于行业均值 6.41%,近乎无利可图。

最终,闻泰科技以近 44 亿价格打包出售给立讯精密,并同步宣布全面聚焦半导体业务。截至 10 月 13 日,ODM 业务过半资产已经交割完成(包括股权交割)。

安世是闻泰科技转型的核心,半年报显示,闻泰科技半导体业务营收 78.25 亿元,占总营收的 3 成,业务毛利率 37.89%,实现净利润 12.61 亿元,是公司当期绝对的盈利支柱。ODM 业务剥离后,半导体业务占比将逼近 100%,在这样的关键节点,安世的控制权对其而言可谓 " 生死攸关 "。

面对危机,闻泰科技明确从三方面应对:经营端,与供应商、客户保持密切沟通,全力维系员工队伍、生产和销售渠道的基本稳定;与国际律师事务所团队沟通法律救济方案及手段;主动对接政府相关部门,争取支持。

不过,市场对这一风险的反应依然直接而剧烈,复牌后,闻泰科技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以跌停收盘,市值合计缩水超百亿。(文|公司观察,作者|张孙明烁,编辑|曹晟源)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