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识研究所
2025 年内容为王的战场上,视频播客成了新的关注热点。
B 站一季度的视频播客用户观看时长暴涨,4000 万用户撑起了这个曾经小众的赛道,像罗永浩、陈鲁豫、于谦等名人也带着团队入场,动辄四五个小时的节目轻松斩获百万播放量,平台也借势推出 " 视频播客出圈计划 " 活动吸引更多播主加入。
B 站砸下 10 亿流量和免费场地,还开发 AI 剪辑工具降低门槛,小红书以 " 随时随地视频播客 " 为话题,主打 " 朋友聊天 " 轻量化路线,诚邀各网友参与播客创作,发布相关笔记有机会获得 5-30W 的流量曝光奖励,同时还有抖音则用短视频逻辑拆解长内容。
但热闹背后,更残酷的是现实。绝大多数头部播客年利润仅十万左右,让中小创作者望而却步;平台慷慨的流量扶持背后,是对于优质内容产能的深深焦虑。
而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这些早已被短视频驯化,习惯了在数十秒内获取快感的 " 急性子 " 观众,真的愿意为这种 " 慢内容 " 驻足停留吗?
一场关于视频播客成功与否的辩论,就此展开。
播主端:幕后音频到幕前视频,视频播客还是大佬的局
打开 B 站搜索 " 视频播客 ",你或许会看到这样的内容,罗永浩与周鸿祎对坐深谈 AI 行业,陈鲁豫与窦文涛笑谈三十年风雨,于谦与 " 抽象圣体 " 战鹰畅聊围棋,杨迪和金靖的 " 八卦局 " 笑声不断。
现在加入视频播客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据 CPA 播客行业数据统计预测,2025 年国内的听众规模将突破 1.5 亿人,并且 2024 年国内是以 43.6% 的增长速度位居全球榜首,很多媒体机构、明星素人,甚至是企业家都开始下场做播客,似乎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作者都开始借用播客去打造个人 IP。
但 " 热闹 " 的背后,存活下来的可能都是自带个人 IP 的知名人士,素人播主很有可能会慢慢减退,毕竟视频播客的博客主并不是 " 简单说话的活 " 了,这时刻考验着播客主的知识储备能力、健谈能力、能有很好的提问体系和对事件的分析能力。
有人不免会说," 这夸张了,不都是靠剪辑和备稿吗?"
对于博播客主来说,即使是备稿更多的是拟提纲,在与嘉宾进行录制的过程中实际上话题的内容多偏向于嘉宾的即兴回答,他们思考到何处就会回答的什么程度,试想一下,一个播客视频的播出是一两个小时的即兴聊天既要保持一定的趣味性还要拥有高信息量输出来吸引听众驻停,这对于播客主的功底是极大考验。
退一步来讲,即使视频呈现的是一两个小时,而录制时间可以更久,因为并非是 " 一镜到底 ",而是存在中场休息的,但是在录制过程中如果不具备即兴而有效的提问和健谈能力去多次被动打断录制,对于嘉宾对播客主的印象也会大打折扣,因为嘉宾也可能因为你的中断而停止了他即兴聊天的分享欲,也很难引出嘉宾对于更深层次内容的分享,毕竟 " 情到深处便是真 "。
以罗永浩为例,8 月 18 日,罗永浩个人发布微博表示,和理想创始人李想,开启了长达七个小时的 " 马拉松 " 播客的录制,甚至俩人中途都坐不住了,开始了 " 中场休息的运动 "。
若是放在以往或许我们很难听到背后这一段真切的故事,但是在罗永浩的提问和引导下,却能让李想切实说出了他的故事,正是罗永浩的能 " 唠 ",也能 " 问 " 的特性,注定了他在视频播客这个行业得到了很多支持。
但对于素人播主来说,在没有平台流量扶持的情况下,还缺乏语言能力情况下,是很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那么高淘汰率也成为这个新兴行业的常态。
实际上,在 B 站上搜索视频播客去看播客主们的更新速度是非常低频的,大部份新晋视频播客节目可能会停更 1~3 个月时间,甚至直接无限期停更。
哪怕是在 B 站视频播客精选栏目中也会有此情况,其粉丝量在 1 万左右及以下的博客主们更为明显,而实际上拥有高粉丝量的播客主处于少数的头部,可想而知剩下低粉丝量的播客主将面临的是什么。
真正能持续生产并获得稳定观众群的节目仅在少部分,平台的大力扶持虽然降低了前期制作成本,但并没能降低内容本身的高门槛。
换句话说,让听众们愿意将长时间的播客完整听或看下来的 " 手段 " 有没有,这是未来播客将深讨的问题。
听众端:习惯了又快又碎的我们,适应不了又慢又长的播客
视频播客在听众端面临的最直接的难点是在短视频 " 驯化 " 下的用户习惯问题。
短视频爆火的同时,也开始让我们习惯了 " 碎片化 " 的阅读,在百度文库中有篇《短视频平台的用户观看市场分析》,其在 2024 年对主流平台的汇总统计,文中提到根据研究数据显示,大部份短视频平台用户观看时长集中在 1 分钟至 5 分钟之间。
其中,观看时长在 1 分钟内的用户数量最多,占总用户数的 30% 左右,而观看时长在 5 分钟以上的用户相对较少,仅占总用户数的 10% 左右。该文也表示,大部份用户更倾向于迅速浏览各类内容,而非深入观看。
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要求大家投入 1~2 小时,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去看两个人面对面的聊天,无疑是一种反习惯的操作。要知道时间成本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群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这种习惯快节奏阅读习惯的年轻群来看,即使是在长通勤路上、休闲时刻去花长时间看视频来 " 消费 " 时间存在于少部分,多数用户不会看完完整的视频播客,甚至可能跳着观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视频播客的时长问题,让很多人并没有时间和耐心听完,即便是聊天式、故事性进行也无法全程参与,毕竟作为长视频的一种,也不一定能做到像电视剧,电影那般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让听众能长时间驻足,并听完、看完全程。
每个平台对于长视频的定义或有不同,但长视频通常超过 30 分钟或 1 个小时以上,哪怕并非比较真正的电视剧和电影,在抖音也存在很多被定义的中视频,例如电影解说、美食吃播、旅游视频、动漫视频拼接、教学类视频等等,它们的时长有时候可能到 5 分钟 ~30 分钟,达中视频的定义,极个别可能会剪辑达 1 个小时以上的长视频 " 奖励 " 用户们。
但也能得到很高关注的原因,本质还是视觉效果和语言效果的双重冲击下形成的良好结果,并且这些视频的时长可能也就刚好达到中长视频的标准,比起 1~3 小时仍有很大距离。
虽视频播客有着高质量内容之称,将音频转换成了视频形式是好的趋势,但归根到底仍是依靠单一的语言刺激,以语言效果能对抗双重效果的短视频,仍处劣势之区。
其次,短视频给大部份都养成了 " 碎片化 " 阅读的习惯,都习惯于短时间内就能接受和吸收大量的信息,在这个信息量 " 大爆炸 " 的时代,突然挤进对事件逐层分析或聊天式讲解的视频播客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为了更直观的体验,我开始打开了抖音精选官方号推出的视频播客栏目《精选奇遇记》的正片视频,其点赞量在 2.1w,评论为 394 个,收藏及转发分别为 4373 个、1512 位。这个数据与其短视频相比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为了不做单一比较,我还在搜索栏内输入 " 视频播客推荐 " 字样,看了下大部分都几千到上万赞左右。
同时我在小红书属于了 " 随时随地视频播客 " 话题,在喜马拉雅找到了曾经首个视频播客推出的《行走的思考》,发现在不管是点赞量还是阅读量跟自家所处平台都在中等水平,这些数据的体现也在表明,目前大家仍以短视频为主,以 " 碎片化 " 阅读为主流。
视频播客从音频到视频,除了听众端的问题要解决,更要明白在市场端它是要直接与短视频 " 对抗 " 的。
市场端:视频播客的 " 深度 ",敌不过短视频的 " 效率 "
视频播客至今没有统一定义。有人说它是 " 带画面的音频播客 ",有人认为是 " 轻量化访谈节目 ",播客公社创始人老袁的定义或许更精准:" 只要支持闭屏收听,又能通过画面增强体验,就是视频播客 "。
视频播客相比传统访谈的严肃刻板,它以聊天为核心场景,话题从商业传奇延伸到生活八卦,而相比短视频的碎片化,它保留了播客的深度与陪伴感。简单说,就是用 " 唠嗑 " 的姿态,做有信息量的内容。
但即使换了一种叫法,也切实改变了某种形式,剥离概念迷雾,对于现在的视频播客来说,也仅是把音频搬到幕前,始终依赖于语言上的深度冲击,没有很好的结合视频化的视觉优势,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短视频目前在市场上仍是主流方式,而视频播客市场份额只是占据小部分。
同时,短视频拥有比视频播客高出一大截的收益,这种性质就决定了更多人的流向还是短视频为主,并且视频播客自身形成的头部效应就决定了其很难成为市场的常态化主流方向,而且短视频传播方式广且快同时还能快速的打造个人 IP,比视频播客来的更快。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 10.85 亿人,较 2024 年 12 月增长 1490 万人,占网民整体的 96.7%。其中,长视频用户规模达 7.01 亿人,占网民整体的 62.4%;短视频用户规模达 10.68 亿人,占网民整体的 95.1%;微短剧用户规模达 6.26 亿人,占网民整体的 55.8%。而播客听众规模今年预计在 1.5 亿的规模,与短视频用户比差距仍就非常大。
从商业化能力来看,短视频的变现效率也远高于长视频内容,广告投放更精准,转化路径更短。但短视频的局限性也存在许多,例如内容深度不足、信息密度过高、同质化严重等。用户开始渴望更有深度、更人性化的内容体验,这正是视频播客的机会所在。
不过,视频播客目前面临的头部效应问题比短视频更为严重。由于制作门槛和时间成本高,头部节目占据了绝大多数流量和资源,中尾部创作者难以突围。这种结构使得视频播客很难成为普惠的内容形态,更多是头部创作者的专属领地。
另外,目前的视频播客仍存在于概念上,并非真正结合视频的优势,大多还是对坐聊天的方式,并没有得到视觉上有不一样的感受。
视频播客的未来发展可能会走向多元融合的道路,比如长短结合的内容形态方式。但视频播客更像一种 " 慢内容 ",它想有效对抗 " 碎片化 " 阅读方式的短视频,更多是的需要让大家能养成慢习惯,能静下心来看待 " 内容 ",并开始消费这样的 " 内容 "。
短视频的时代让我们开始变得 " 急性子 ",在这场内容 " 战争 " 下,胜利仍就握在短视频一边。视频播客,则或许正在测试我们的耐心价值。毕竟,对于视频播客来说,一个更具深思考的未来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