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潮汐商业评论
" 我们希望通过 AI 智能技术与尖端材料科技的结合,让电动车不再笨重、续航不再焦虑,让高端智能制造成果真正走进大众的日常出行生活。" 专注于智能短途用车的首驱科技总裁杨晓曾直言不讳的表达了其在两轮电动车上的宿愿,也揭示了 AI 两轮电动车的真实含义,即智能科技与传统车身的完美融合。
想把智能化的故事写在最寻常不过的两轮电动车上的不止一家企业,九号、爱玛、雅迪 .... 都有布局。
随着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2025 年,AI 这股风终是吹到了两轮电动车,从智能开锁、离开自动上锁、自动识别车主、车电识别以防车辆被盗……当 AI 与两轮电动车相遇,这个骑行世界就开始变得有趣且有用了。
例如,忙乱的街头,骑手拿着手机一碰电车就解锁了这个他刚花 4000 元买的新电动车,车辆感应自动启动的同时,仪表盘弹出实时路况提醒,可以说这是 AI 技术重塑两轮电动车后的日常场景。" 看起来还可以,现在送外卖中途的时间、路况等提示要比传统的电瓶车方便多了,不过感觉更耗电了,而且很多功能我也用不到 "。
同一时间,北京中关村的九号体验店里,工程师正在调试搭载 " 真智能 3.0" 系统的新品,它通过三颗 AI 芯片实现 20 米内障碍物自动识别。
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算得上是出行科技产业的升级,也就是说,当 AI 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街头巷尾,两轮电动车正从 " 功能机时代 " 跃入 " 智能机时代 "。
站在行业发展视角,两轮电动车从有电走向有 AI,这场变革的重点看似并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对普通人生活痛点的精准回应。
只是,这份 " 回应 " 消费者真的会买单吗?
01 两轮电动车迎来 AI 潮
当特斯拉用 Autopilot 重新定义汽车时,两轮电动车行业也在经历类似的智能化革命,据奥维云网数据,2025 年上半年电动两轮车国内销量同比增长 29.5%,其中智能化两轮电动车品牌增长明显。
在几大头部品牌中,九号两轮车销量增速排名第一。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九号智能两轮电动车中国区销量达 239 万台,同比增长 99.5%。
其中的智能开锁、自动跟车、健康监测等功能正从高端配置变为标配。
客观地讲,这场变革的底层动力,是技术成熟与用户需求的共振,再通俗一点地理解,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两轮电动车各个环节的渗透。
技术下探,AI 开始从 " 奢侈品 " 变为 " 日用品 "。仍以九号公司为例,其 2025 年发布的 " 真智能 3.0" 系统,通过自研 Ninebot OS 操作系统,将原本仅在高端车型出现的 AI 功能,如 2K 行车记录、前向碰撞预警等,下放到 2000-4000 元价位车型。
坦率来说,这种 " 技术普惠 " 背后,是算力成本的大幅下降,高通骁龙 8 系芯片在两轮车上的应用,使得单台设备 AI 算力提升 5 倍,而成本仅增加 12%。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与哈啰合作开发的智能换电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换电时间从 5 分钟缩短至 30 秒,极大解决了两轮电动车爱好者的续航焦虑。
不过从产业竞争的角度看,在 AI 与两轮电动车融合的浪潮下,企业竞争的白热化也在加剧,一个显著的特征和规律是,这条赛道上的玩家似乎都在从 " 硬件制造 " 走向 " 生态构建 "。
而传统巨头也不甘示弱,雅迪凭借 26.3% 的市场份额稳居榜首,2025 年上半年营收达 191.86 亿元,依托于长期在该领域的深耕,以及与华为、高德等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开发出支持语音交互、OTA 升级、防盗追踪的智能中控系统,可实现车辆状态实时监测、骑行数据分析和故障预警功能。
02 AI 改变了什么?
为了解释清楚这些官方又专业的 AI 功能描述到底有什么用,我们以生活中的事例场景来说明。
在某写字楼下,Lisa 通过九号出行 App 远程查看车辆位置,避免了因物业挪车引发找车麻烦。
而在老年活动中心,68 岁的王大爷用指纹解锁电动车," 长辈模式 " 下的大字体界面让他轻松操作。
再往深入挖掘,当行业忙着给两轮车装 "AI 大脑 " 时,真正的变革藏在用户每天的抱怨里。尤其是,通勤族找不到被挪动的车、老年人记不住复杂操作、外卖骑手总担心续航不够、家长怕孩子骑车闯祸……
这些场景某种意义上揭示出了一个本质:AI 的价值,从来不是比谁的功能更花哨,而是应该去解决这些 " 生存级痛点 "。
以大家最为看重的安全对 AI 两轮电动进行更详细的拆解,它开始日渐从 " 被动防御 " 到 " 主动避险 "。
考虑两轮车与汽车的安全逻辑截然不同,在开放环境中,80% 的事故源于行人突然横穿、路面坑洼等突发情况。
比如,某智能两轮车品牌的 "AI 防碰撞系统 " 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前置摄像头识别 20 米内障碍物,自动降速并震动车把提醒,实测将紧急制动距离缩短 30%。
而这种 " 主动避险 " 技术,使得搭载该系统的车型在 2025 年 Q2 事故率同比下降 4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即便是对银发群体,也有一定平等权。奥维云数据显示,老年用户占两轮车市场的 23%,但传统智能车的操作复杂度堪比智能手机。
业内一些两轮电动品牌还为此专门开发 " 长辈模式 ",通过语音指令实现开锁、导航等功能,同时限制最高时速至 20km/h,避免超速风险。
换句话说,未来不乏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近 70 的大爷骑着智能电动车在大街上穿梭,显然,技术不再是障碍,而是赋予他晚年出行自由的钥匙。
03 当 AI 噱头褪去,谁还买单?
虽然看上去 AI 两轮电动车发展得如火如荼,新技术让产品变得无与伦比。不过,这不代表,AI 两轮电动没有智能家电产品一样的噱头和伪需求。
在杭州某电动车展上,某品牌展示的 " 语音讲笑话 " 功能吸引了不少眼球,但同期市场调研显示,仅 12% 的用户愿意为这类功能付费。
不要小看这种 " 技术狂欢 " 与 " 用户冷漠 " 的反差,本质上,还是能够揭示出行业的深层困境。
一方面,行业需要防止功能堆砌掩盖真实需求。根据德勤数据预测,2024 年两轮电动车行业 62.1% 的消费需求来自于替换需求。另外据潮汐商业评论了解,学生和工薪族占两轮车消费的 6 成左右,他们的预算大多集中在 2000-3000 元,但带 " 全场景 AI" 的车型普遍溢价 500-800 元,而新增功能中 70% 属于噱头,如 " 自动跟车 "" 手势控制 " 等。
回到企业层面,最怕的依然是内卷式竞争,2025 年市场监管总局抽查显示,带 AI 功能的车型中,30% 存在电池过热风险,比传统车型高 15%。某外卖骑手的吐槽道出行业症结:" 我宁愿车笨一点,也不想半路电池起火,AI 再厉害,能替我赔客户的超时费吗?"。
实际上,畸形竞争的根源,源于企业过多地将 "AI 功能数量 " 作为营销卖点,而忽视了底层技术的打磨。例如,某品牌宣称 "200 米远程控车 ",但实际有效距离仅 50 米,且在电磁干扰环境下完全失效。
所以,AI 该给两轮车的,是 " 不被欺负 " 的底气,说到底,好的 AI 技术从不炫技,而应该是助力。
回过头来看,两轮电动车的智能化浪潮,本质上是一场关于 " 尊严 " 的革命:当外卖骑手不再为电池被盗焦虑,当老年人不再因技术复杂而放弃出行,当普通工薪族用两三千元预算获得绝对可靠的安全保障,AI 技术便完成了从 " 奢侈品 " 到 " 必需品 " 的蜕变。
" 我家离咱公司骑车也就十分钟,电池不需要太大,但一定要耐用,还有就是要安全有保障。哦,最好能有啥防盗功能。至于别的功能,目前我还不太在意啊。" 潮汐编辑部的 Jason 如是说。
让 AI 穿越噱头,在安全、便捷与体验的价值深水区,实现从 " 可用 " 到 " 好用 " 的关键一跃,或许才是打动消费者的关键。
你看,商业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