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22分钟前

突发,宗馥莉再次辞职,娃哈哈陷入家族企业传承之困

文 | 财能圈

10 月 10 日晚,娃哈哈集团确认了宗馥莉辞去法人代表、董事及董事长职务的消息,距其 2024 年 8 月正式接任董事长职务仅过去 14 个月。这并不是这位 " 饮料公主 " 第一次辞职,这已是宗馥莉一年内第二次提出辞职。

据界面新闻报道显示,宗馥莉的辞职申请已于 9 月 12 日提交,并通过了集团股东会和董事会的相关程序。

与 2024 年 7 月那次 " 以退为进 " 的辞职不同,此次她退得彻底,办公室的灯真的灭了,没有反击宣言,更没有股东挽留。

告别娃哈哈:一场早已注定的离别

宗馥莉首次辞职发生在 2024 年 7 月,距离宗庆后 2 月 25 日逝世不足 150 天。当时,宗馥莉在《致娃哈哈集团全体员工的函》中直言,杭州市上城区政府及部分股东对其经营管理的质疑,致其无法继续履职。

这场辞职风波在当年 8 月迎来反转,宗馥莉非但没有离开,反而接替宗庆后出任娃哈哈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兼总经理,完成名义上的权力交接。

相较首次 " 被迫离场 " 的离任,此次辞职则更为彻底。从 " 暂时离任 " 到 " 彻底退出 ",一年间的两次辞职,折射出娃哈哈复杂股权格局下宗馥莉已无力掌控大局。

宗馥莉的辞职实为多重矛盾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其内部困局主要源于三方面。

最直接的导火索是遗产诉讼困局。2025 年 7 月,宗庆后三名非婚生子女以存在家族信托承诺为由,在香港与杭州同步提起诉讼,要求分割价值 21 亿美元的信托资产及娃哈哈 29.4% 股权。

尽管娃哈哈官方声称此为家族内部事务,但香港高院于 9 月 26 日驳回宗馥莉上诉请求,维持资产冻结禁令。18 亿美元资金流动性受限直接冲击企业战略布局。

更棘手的是,这场纠纷暴露了宗庆后生前未厘清的股权传承漏洞,其预留的股权安排既未公证也未完成法律确权,为继任者埋下致命隐患。

股权结构的先天缺陷使宗馥莉陷入 " 有名无实 " 的困境。国资持股比例远超宗馥莉个人,而职工持股会背后则是追随宗庆后数十年的老臣群体。这种 " 混合控股 + 国资参与 " 的股权架构,令宗馥莉的每项改革都遭遇双重掣肘。

2025 年初,她拟将估值 911 亿元的 387 件核心商标转至自有控股公司,因国资方质疑 " 涉嫌国有资产流失 " 被迫终止。推进生产线自动化升级时,又因职工持股会担忧影响就业而受阻。控制权与决策权的根本错位,注定其改革举步维艰。

内部改革引发的利益版图重构加速了离职进程。接任后,宗馥莉的系列举措直指娃哈哈沉疴,关停数十家弱关联分公司及低效生产线,清退年销售额过低的中小经销商。

这些本意为优化结构的举措,却撼动了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被关停企业多与家族关联方有染,清退经销商瓦解了宗庆后时代的 " 人情利益体 ",管理层换血更令元老寝食难安。

另立门户:宗馥莉的"战略性退却"

娃哈哈的股权结构自校企改制以来便十分复杂。公司的股权由三方持有:杭州上城区持股 46%,宗庆后生前持股 29.4%,公司基层工会持股 24.6%。

这种 " 三国鼎立 " 的格局,使得任何重大决策都需多方博弈。国资代表往往更关注政策合规与稳定,职工持股会则倾向于维护既得利益与就业保障,宗馥莉所代表的创新与变革诉求在缺乏绝对话语权的情况下,极易陷入僵局。

宗馥莉的彻底退出,与其说是失败,不如解读为在既定框架内无法破局后的主动切割。

事实上,宗馥莉辞职前已修好 " 后路 ",早已开始布局自己的 " 体外版图 ",其控股的宏胜集团,在 2025 年年初就注册了 " 娃小宗 " 等 46 枚全品类商标,宗馥莉的 " 后娃哈哈 " 布局早已悄然展开。该公司旗下已陆续整合了她在饮料、包装、营销等领域的多个关联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宏胜优品旗下的饮料品牌 "KellyOne" 在高端水及定制化饮品市场表现亮眼,与娃哈哈的传统产品线形成了差异化竞争。

宗馥莉的宏胜系公司 9 月披露的文件显示,其已启动品牌切换预案,2026 年起将全面启用 " 娃小宗 " 品牌替代原有商标。这种 " 体外孵化新品牌 " 的操作,既是对商标使用权受限的被动应对,也暗含着脱离旧体系束缚的战略考量。

宗馥莉的 " 战略性退却 " 或许不是败局,而是另一种开始。她手中握有的宏胜饮料集团已成为宗馥莉的新阵地,这里没有国资股东的掣肘,没有商标使用权的争议,也没有老臣的牵制。宏胜集团这一 " 体外帝国 ",年营收超 100 亿的体量足以支撑 " 娃小宗 " 的培育。

此次辞职后,宗馥莉将全身心投入新平台的运营,其目标显然是打造一个完全由自己掌控、符合其商业理念的 " 新王国 "。

未来走向:娃哈哈与宗馥莉的双重变局

宗馥莉的困境是中国家族企业传承困境的缩影。第一代企业家多靠 " 强人治理 " 和模糊的人情关系维系企业运转,这种模式在草莽创业期成效显著,但却给第二代留下了 " 接力 " 难题。即股权架构缺乏法律保障、职业经理人体系未建立、新旧战略难以衔接。

对比方太茅氏父子的 " 三三制 " 传承,通过 " 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 " 的渐进式放权实现平稳过渡,美的何享健引入职业经理人方洪波的 " 控股不控权 " 模式,娃哈哈的传承显然缺乏提前规划。

宗庆后生前坚持的 " 三不原则 "(不上市、不融资、不贷款)虽造就了企业早期的稳健,但也使其错失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最佳时机。

对于娃哈哈而言,宗馥莉的离去留下了三大亟待解决的悬念。

其一,接班人选择直接决定企业走向,是从内部老臣中提拔,延续传统经营模式,还是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推动市场化改革,亦或是等待家族矛盾平息后宗馥莉回归,都将影响这家民族企业的命运。

其二,品牌战略面临抉择。继续依赖 " 娃哈哈 " 这一国民 IP,需平衡各方股东利益以解决商标使用权问题,若重新选择其他品牌,则要突破消费者情感壁垒和农夫山泉等巨头的围剿。

其三,经销商与员工信心的重建迫在眉睫,2025 年销量已降至去年同期的 80%,如何修复渠道关系、化解老员工不满,是维持企业基本盘的关键。

宗馥莉的辞职,标志着娃哈哈正式步入 " 后宗时代 ",这也将同时重塑娃哈哈的发展轨迹与行业格局。对宗馥莉而言,这或许是卸下重担的开始,离开娃哈哈的围城,或许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