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21分钟前

江阴银行高管动荡,投资收益“靠天吃饭”

文 | 源媒汇,作者 | 童画,编辑 | 苏淮

继 4 月辞去董秘一职后,52 岁的卞丹娟近日又向江阴银行董事会提交了书面辞职报告,辞去了该行董事等职务。

相隔不足半年,这位在江阴银行工作了 27 年的高管,彻底退出了公司核心层。

除卞丹娟之外,2025 年以来,江阴银行的高管团队变动 " 提速 "。在高管变动的同时,江阴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已收到了至少 3 张行政罚单,而 2024 年仅为一张。

另外,在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同质化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江阴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传统信贷业务增长乏力隐忧不断显现,非利息净收入(简称 " 非息收入 ")正逐渐成为拯救业绩的 " 救命稻草 "。

01 年内高管团队变动加速

江阴银行的前身为江阴市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是在原江阴市 35 家法人信用合作社和 3 家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由江阴企业、自然人入股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全国首批三家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之一。

天眼查显示,江阴银行成立于 2001 年 12 月 3 日,注册资本约为 24.61 亿元,法定代表人是宋萍,其亦是该行董事长。

截图来源于天眼查

2025 年 4 月 22 日,江阴银行发布公告称,董秘卞丹娟因 " 年龄原因 " 辞职,辞职后仍继续担任董事职务;短短不到半年,即 10 月 10 日晚,江阴银行又发公告披露,卞丹娟因 " 个人原因 " 辞去董事、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委员、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委员职务,彻底退出核心决策与管理圈层。

资料显示,卞丹娟出生于 1973 年 4 月,1998 年 9 月加入江阴银行,历任计划信贷部副经理、朝阳支行副行长、要塞支行副行长、办公室主任、董秘等职务。

自 2016 年 9 月上市至今,江阴银行共有三位董秘,最早的董秘是该行元老陆建生,卞丹娟是第二位董秘。接任卞丹娟出任董秘的是周晓堂,一位 90 后,其 2016 年 5 月入职江阴银行,历任证代、董办主任助理、北国支行行长等职务。

对于一家资产规模超 2000 亿元、扎根区域经济的上市银行而言,管理层稳定是资本市场关注的重点之一。江阴银行管理层的稳定性一直为业内称道,但是 2025 年上半年开始,该行的高管变动却有 " 提速 " 之意。

3 月,江阴银行外部监事及审计监督委员会主任委员陈东平离职、翁烨锋出任新的风险总监;4 月,独董乐宜仁届满辞职、卞丹娟辞去董秘职务;7 月,副行长王凯辞职、郁晓芸出任副行长;8 月,股权董事陈强因个人原因辞职;10 月,耿轶韬被选举为职工董事。

而整个 2024 年,江阴银行仅有副行长王峰 " 因工作调动原因辞职 ",陈开成辞去监事长岗位是因为调任副行长一职。

从行业视角看,区域性农商行普遍依赖高管团队的稳定性来维持经营韧性,江阴银行的董事长与行长自 2023 年 6 月以来没有发生过变动。

但是,江阴银行 2025 年以来的高管变动频繁,不仅可能影响内部管理流程的连贯性,更可能影响经营政策执行的连贯性。这对于本就面临区域内同行激烈竞争的江阴银行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卞丹娟等高管变动对江阴银行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影响有多大?该行又将通过哪些措施避免高管变动对治理稳定性、战略执行连续性造成的冲击?10 月 14 日,源媒汇致函江阴银行,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02 投资收益 " 靠天吃饭 "

在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情形下,商业银行都在竞相争取优质客户,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正持续被压缩。而利率持续走低的趋势,又使得盈利空间进一步收窄。

以江阴银行为例,其 2025 年上半年净息差降至 1.54%,较 2024 年末减少 0.22 个百分点,而 2023 年末的净息差为 2.06%。

净息差下降带来的后果就是利息净收入的下降,在营业收入同比增加 2.27 亿元的同时,江阴银行 2025 年上半年 14.09 亿元的利息净收入,较 2024 年同期减少约 0.03 亿元。

拆解江阴银行的营收结构可以清晰地看出,该行上半年营收增长,主要来自非息收入中的 " 投资收益 "。

具体来看,上半年的非息收入约为 9.92 亿元,其中投资收益就达到 8.82 亿元,占比约为 89%。

投资收益的爆发,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交易性金融资产规模大幅扩张,从 2024 年末的 197.03 亿元增至 253.35 亿元,增幅 28.58%;二是集中处置非短期持有债券,上半年处置债权投资收益达 6.66 亿元,同比增长 146.9%,同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投资收益扭亏为盈。

图片来源于江阴银行 2025 年半年报

国海证券也指出,江阴银行 2025 年上半年非息收入同比增长 30.26%,主要来源于该行上半年投资收益同比增长 81.44%。

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江阴银行的 " 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取得的投资收益 " 约 1.40 亿元,而 2024 年上半年为 2.08 亿元,同比下降 32%。这意味着投资收益并不具备可持续性,换句话说就是 " 靠天吃饭 "。

源媒汇注意到,自 2016 年上市以来,江阴银行的非息收入主要依靠投资收益,非息收入占营收比例也越来越高。

例如,2016 年上市当年,江阴银行的非息收入占营收比例仅为 8.38%;2022-2024 年,非息收入占营收比例分别为 15.53%、22.85%、29.25%,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到了 2025 年上半年,这一比例竟高达 41.31%,位列 A 股上市农商行第一名。

另外,江阴银行的投资收益占非息收入的比例起起伏伏,近年来也呈现高比例态势,2016-2024 年分别为 70.53%、81.33%、84.95%、79.51%、80.56%、56.90%、66.44%、90.15%、75.75%,2025 年上半年为 88.91%。

通过投资收益拉高财务数据的策略,虽然短期内能提升银行的业绩,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 " 靠投资补信贷 " 的增长模式,潜藏着不少风险。

首先,江阴银行的投资收益依赖于债权处置与公允价值变动,而这直接受货币政策、利率走势、债市情绪影响;其次,该行上半年非息收入占比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可能导致资源进一步向金融市场业务倾斜,这与监管 " 银行业回归本源 " 的导向相悖;第三,该行上半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仅为 0.5 亿元,同比下滑 35%,占非息收入比重仅 5%,远低于投资收益占比。这意味着其真正体现银行服务能力的中间业务严重滞后,非息收入的高增长并非源于服务能力提升,而是依赖金融市场操作,这种结构缺乏可持续性。

一旦债市行情逆转,江阴银行的非息收入增长将难以为继,而手续费收入的低迷又无法补位,营收增长将陷入困境。

03 分支机构放松合规要求

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江阴银行的合规风险在 2025 年悄然浮出水面。

2025 年 9 月,因 " 贷款‘三查’不尽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不到位 ",江阴银行常州分行被处以 73 万元罚款;同时,该行两名员工也被处以警告。这是江阴银行近年来少有的,分支机构因信贷与票据业务双重违规被公开处罚的案例。

图片来源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

贷款 " 三查 "(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是银行信贷业务的生命线,而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则是票据业务合规的底线,两项核心业务同时出现漏洞,暴露的不仅是分支机构的操作风险,更可能折射出银行内控体系的系统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江阴银行首次面临合规挑战,导致分支机构在业绩压力下放松合规要求。

江阴银行的合规漏洞在 2025 年表现得愈发突出,除去分支机构以外,该行 2025 年 4 月刚因 " 重点领域数据不准确、表外金融衍生品类数据少计 " 被无锡金融监管分局罚款 60 万元,紧跟着 7 月又因 " 贷后管理不到位、理财投资与自营投资风险未分离 " 被罚款 60 万元。

对于江阴银行而言,几十万的罚款金额或许不大,但罚单背后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方面,监管部门对区域性银行的合规监管正持续收紧,此次处罚可能引发后续更严格的监管检查,甚至影响银行部分业务资质;另一方面,过多的罚单将削弱市场对银行合规风控能力的信任,投资者可能会质疑其资产质量数据的真实性,担心内控漏洞导致不良贷款 " 隐性暴露 "。

用非息收入的爆发式增长掩盖了传统业务的疲软,江阴银行却未能躲过合规罚单的冲击,折射出区域性农商行在行业转型期的普遍困境:既要应对净息差收窄的压力,又要平衡规模扩张与风险防控,还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差异化定位。

其实对江阴银行这样的区域性农商行来说,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在债市的短期波动里,而在地方经济的根系里。毕竟,能在利率市场化里活下来的区域性银行,靠的从来不是 " 金融市场的快钱 ",而是 " 服务实体的慢功 "。

银行业的竞争,终究是长期主义的较量。对于江阴银行而言,短期的投资收益可以撑起一时的业绩增长,但真正决定银行生命力的,是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稳健的治理体系与坚实的合规基础。

否则,当前的高增长只是 " 昙花一现 ",高管动荡与合规风险的 " 暗礁 ",终将在行业波动时引发更大的危机。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