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网通社汽车频道 18分钟前

倍耐力在华 20 年 高端轮胎如何赢取中国市场?

2025 年 10 月 10 日,倍耐力在山东济宁的生产基地迎来了其在华工业布局二十周年的庆典。二十年来,倍耐力从一家外资企业成长为在中国拥有三家工厂、超过 5000 名员工的重要参与者,其故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更是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缩影。庆典上,倍耐力高管与合作伙伴共同回顾了这段历程,而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倍耐力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轮胎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持续保持领先。

倍耐力进入中国市场的 2005 年,正是中国汽车工业开始腾飞的年代。当时,中国汽车保有量还不高,但倍耐力已经前瞻性地将中国视为未来关键市场。通过与华勤集团合作,倍耐力在济宁建立了首家生产基地,开启了本土化布局。如今,倍耐力在华产能已达到约 1500 万条乘用车轮胎和 200 万条摩托车轮胎,其中超过 90% 为高价值产品。这一数据背后,反映了倍耐力对中国市场高端化趋势的精准把握。

中国汽车市场的规模令人惊叹。截至 2025 年,全国汽车保有量约 3.5 亿辆,而仅今年前 8 个月,汽车销售就超过 2100 万辆,其中 45.5% 是电动汽车。这种爆发式增长为轮胎行业带来了巨大机遇,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动车对轮胎的性能、噪音控制和续航效率有独特需求,倍耐力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其 Cyber 轮胎技术的引入,正是应对这一趋势的明智之举。

Cyber 轮胎作为全球首款整合硬件与软件的轮胎系统,通过内置传感器采集数据,经专用算法处理后实时传输至车辆电子系统。这项技术不仅提升了驾驶安全,还能与车辆控制系统深度集成,适应电动车的智能化需求。目前,该技术已由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测试,计划应用于新款车型。倍耐力将 Cyber 轮胎从欧洲推广至中国,体现了其将全球创新与本地需求结合的思路。

倍耐力的成功,离不开其 " 本土化 " 战略的深入实施。2022 年落成的 " 倍耐力亚太区研发创新中心 " 位于济宁华勤工业园,与米兰总部研发中心协同工作,并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开展前沿技术实验。这种开放式创新模式,让倍耐力能够快速响应中国市场的变化。同时,研发中心的存在也强化了倍耐力在高价值轮胎领域的技术壁垒,使其在与国内外汽车制造商的合作中占据主动。

合作伙伴华勤集团创始人牛宜顺在庆典上提到,双方二十年的合作建立在互信与追求卓越的共同愿景上。这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倍耐力在中国市场深耕的重要支撑。华勤作为本土企业,为倍耐力提供了对本地市场的深刻理解,而倍耐力则带来了全球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种互补性合作,为国际合资企业树立了标杆。

可持续发展是倍耐力在华布局的另一个亮点。所有中国工厂均遵循集团高标准的环保准则,获得当地环保部门绩效评级 "A 级 ",其中兖州工厂更是国家级 " 绿色工厂 "。在汽车行业向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倍耐力的环保实践不仅降低了自身运营成本,也契合了中国 " 双碳 " 目标的方向,增强了品牌的社会责任感。

从市场角度看,倍耐力在中国的高端轮胎定位清晰可见。通过 3000 多家零售网点覆盖市场,并借助 F1 赛事提升品牌影响力,倍耐力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高端形象。2024 年,中国市场销售额占倍耐力全球总销售额的 11%,这一比例充分说明中国已成为倍耐力的关键战场。值得注意的是,倍耐力并未卷入低价竞争,而是专注于高价值产品,这使其在利润空间上保持优势。

回顾倍耐力在华二十年,其成功可归结为三点:一是前瞻性布局,早在 2005 年就押注中国市场的潜力;二是技术创新,通过 Cyber 轮胎等产品适应电动车和智能化趋势;三是深度本土化,与合作伙伴共建研发和生产体系。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让倍耐力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具活力的汽车市场中站稳脚跟。

展望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仍将延续。倍耐力需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在电动车专用轮胎和智能轮胎领域。同时,随着消费者对安全和环保意识的提升,倍耐力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有望进一步放大。庆典上,倍耐力高管重申了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这意味着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投资落地。

作为汽车行业的一员,倍耐力的故事提醒我们,在中国市场成功需要长期主义、本土化和创新驱动。二十周年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倍耐力的经验,或许能为其他外资企业提供借鉴:只有真正融入本地生态,才能在中国市场行稳致远。

(图 / 文 网通社 陆宏伟)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