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0 日,倍耐力在山东济宁的生产基地迎来了其在华工业布局二十周年的庆典。二十年来,倍耐力从一家外资企业成长为在中国拥有三家工厂、超过 5000 名员工的重要参与者,其故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更是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缩影。庆典上,倍耐力高管与合作伙伴共同回顾了这段历程,而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倍耐力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轮胎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持续保持领先。
中国汽车市场的规模令人惊叹。截至 2025 年,全国汽车保有量约 3.5 亿辆,而仅今年前 8 个月,汽车销售就超过 2100 万辆,其中 45.5% 是电动汽车。这种爆发式增长为轮胎行业带来了巨大机遇,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动车对轮胎的性能、噪音控制和续航效率有独特需求,倍耐力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其 Cyber 轮胎技术的引入,正是应对这一趋势的明智之举。
倍耐力的成功,离不开其 " 本土化 " 战略的深入实施。2022 年落成的 " 倍耐力亚太区研发创新中心 " 位于济宁华勤工业园,与米兰总部研发中心协同工作,并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开展前沿技术实验。这种开放式创新模式,让倍耐力能够快速响应中国市场的变化。同时,研发中心的存在也强化了倍耐力在高价值轮胎领域的技术壁垒,使其在与国内外汽车制造商的合作中占据主动。
可持续发展是倍耐力在华布局的另一个亮点。所有中国工厂均遵循集团高标准的环保准则,获得当地环保部门绩效评级 "A 级 ",其中兖州工厂更是国家级 " 绿色工厂 "。在汽车行业向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倍耐力的环保实践不仅降低了自身运营成本,也契合了中国 " 双碳 " 目标的方向,增强了品牌的社会责任感。
回顾倍耐力在华二十年,其成功可归结为三点:一是前瞻性布局,早在 2005 年就押注中国市场的潜力;二是技术创新,通过 Cyber 轮胎等产品适应电动车和智能化趋势;三是深度本土化,与合作伙伴共建研发和生产体系。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让倍耐力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具活力的汽车市场中站稳脚跟。
展望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仍将延续。倍耐力需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在电动车专用轮胎和智能轮胎领域。同时,随着消费者对安全和环保意识的提升,倍耐力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有望进一步放大。庆典上,倍耐力高管重申了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这意味着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投资落地。
作为汽车行业的一员,倍耐力的故事提醒我们,在中国市场成功需要长期主义、本土化和创新驱动。二十周年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倍耐力的经验,或许能为其他外资企业提供借鉴:只有真正融入本地生态,才能在中国市场行稳致远。
(图 / 文 网通社 陆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