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设备选择:为了覆盖采访、记录、风景、第一视角等不同场景,往往需要准备多种器材,携带和切换都不够高效;
二是工作流割裂:不同设备的素材在收音、色彩、文件管理上缺乏统一,后期需要花大量时间来整理和匹配。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寻找更轻量、更高效的解决方案:能不能有一套手持便携摄影设备,既能应对不同的拍摄场景,又能把收音、拍摄和后期处理串联起来,减少创作中的负担?
Osmo 的手持便携摄影设备生态已经非常齐全
在我们多次外拍的经历中,这种轻装化的组合显得格外重要。行程中如果背着一整套传统摄影设备,根本没办法轻松移动。
这次我们的行程是甘肃和川西,行程预订了接近 15 天,主要需要拍摄几个未发布产品的感受类评测视频,这一路上路程非常长,海拔也很高,快速行进到目的地立刻就需要开始拍摄,然后拍完立刻就需要继续赶路,每天都至少是 300 多公里路程,并且很多地方都是车子无法行进,需要步行在高海拔爬山,更是加剧了体力消耗。如果要带大量专业设备的话对人员的身体负担会异常巨大。
而我们的需求很典型,需要视频有代入感,有体验感,也有口播画面、环境展示画面、采访类记录画面、实际体验时候的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画面。在这其中一个比较重要且隐含的需求其实是需要较为清晰的同期声录制。
经过合计,这次我们只带了 Osmo 的小组合:Pocket 3 + Mic 3 + Nano+ 360。带上各个配件重量加起来不到两公斤。最终不仅完成了主视角的画面,还顺带收了不少路途画面。这样的拍摄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 轻装上阵 "。
手持稳定相机,画质足够专业。采访、Vlog 记录,它都能独立胜任。三轴机械云台让它的画面稳定自然,即便边走边拍,也不会有明显的抖动。
● Mic 3 无线麦克风
无线收音系统,可以直接和 各个 Osmo 设备连接。没有接收器和繁琐布线,现场开机即可录,采访时完全不会分心去检查设备。
● Osmo Nano 穿戴相机
第一视角设备,体积小巧,可以磁吸在胸口、帽檐、车窗等位置。观众看到的,是一种沉浸式的 " 第一人称体验 "。
● Osmo 360 全景相机
除了全景视频本身以外,还是大场景的拍摄工具。旅行途中,尤其是需要表现空间感和氛围时,它能把环境一次性记录下来,再在后期任意裁切。
由于隶属于同一个生态,这些设备的磁吸快拆和配件全部通用。并且在 Osmo 生态里,不同设备之间形成了天然的分工:
● 采访与记录:Pocket 3 + Mic 3
现场记录音画往往是旅行或纪录片拍摄中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画面抖动、收音混乱,都可能直接影响成片。
Pocket 3 担任主要画面,Mic 3 提供清晰的收音。这种场景中,你可以边走边聊,不需要顾虑额外的麦克风布线。
为了增加画面的丰富程度,提升大家的代入感,我们也是玩了一些体验项目,比如说在甘肃的大草原上,怎么能不骑马试试呢 ~
在甘肃的马场骑马这样的场景下,我们尝试用 Pocket 3 搭配 Mic 3 进行边走边聊的记录画面,试图进一步增加生动的体验感。实际效果超出了预期:
首先骑马一般来说是不允许手上拿东西的,特别是对于起码新手来说,抓不住或者被马颠下来是非常危险的。而由于 Pocket 3 的便携小巧,Mic 3 的磁吸也非常稳定,让这样限制非常大的动态画面几乎可以做到 " 想到就拍 "。在旅途中,不可能每一次遇到突发场景都跟场地方面协商并架设器材,轻便和即时性显得尤为有价值。
收音层面:Mic 3 直接和 Pocket 3 连接,免去了额外接收器。佩戴麦克风后,声音清晰干净,背景的吵闹声被压得很低。
使用体验:传统拍摄要在出发前调好麦克风和录音设备,而这次只需打开设备即可开拍。
● 第一视角沉浸:Osmo Nano
旅行中拍摄感受类的视频的另一个难点,是如何把 " 在路上的感受 " 传递给观众。前面也介绍过,我们整个行程每天要走 300 公里,大量时间都在自驾中,停下来拍摄的时间反而没那么多。如果只靠第三人称的跟拍,往往缺少代入感,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演绎相关画面。这时候利用公路旅行和走路赶路的第一视角,能带来更多的沉浸感,节省了时间的同时也带来更加真实且有特色的风光视角。
Nano 可以贴在胸前或者车窗上,观众看到的是 " 我在旅行 " 的视角
相比手机或其他运动相机,Nano 在生态中的优势更明显:它更轻的多,并且跟 Pocket 或是 Mic 的联动都更加方便。
沉浸感:观众看到的是 " 我正在走过这段路 " 的视角。山路的颠簸、迎面的风、脚下的起伏,都能直接被捕捉。
解放双手:拍摄者不需要手持设备,尤其在高海拔、体力消耗大的情况下,这种方式能大幅减轻负担。
画面效果:Nano 的广角既能表现环境,又避免了过度变形。搭配磁吸或是快拆,几秒钟就能切换机位。
● 全景与大场景:Osmo 360
在整体拍摄中,全景设备往往不是高频使用,但在关键时刻能起到 " 点睛 " 的效果。
当需要表现空间感或做延时记录时,360 的优势最突出。
虽然一般来说全景素材数量不会太多,但依然证明了 360 在旅行拍摄中的价值:它能拓展画面的表现层次,让故事更完整。哪怕只是几个镜头,也能为成片增加空间感和氛围感。
三个机位看似分散,但正好互为补充:Pocket 3 负责主体叙事,Nano 提供沉浸感,360 捕捉环境氛围。把这些画面组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故事。
这也是 Osmo 生态的核心优势——它让创作者不必依赖单一设备,而是用多机位协同,覆盖更多层次的场景。
拍后怎么办
如果说第一个优势解决了 " 拍什么 " 和 " 怎么拍 ",那么统一的工作流则解决了 " 拍完之后怎么办 "。
在实际拍摄中,我们并没有完全按照 " 分工 " 来使用设备,而是根据场景灵活切换。甚至是抓到什么就用什么,但依然能很好的组合起来,无论是 Pocket 3、Nano,还是 360,它们都能拍摄 10bit 的画面,并遵循相同的色彩科学。换句话说,不管是哪个机位、哪种角度,画面衔接都不会显得突兀。即使是随手切换设备,后期也不需要费力去做统一化,色彩和观感本身就足够一致。
一体化导入 → 所有设备素材都能统一导入,系统会自动识别机器和素材格式。
色彩风格统一 → Pocket 3、Nano、360 都支持 10bit D-Log M 或 HLG,素材之间甚至可以直接共用同一套 LUT。
后期效率提升 → 直接在手机上就进行处理并且剪辑,甚至有相当多模板可以直接套用。
举个例子:一次拍摄中,我们同时用了 Pocket 3 和 Nano。Pocket 3 拍摄主体,Nano 拍第一视角。导入 Mimo 后,选好素材,软件自动按照时间排序,我们要进行调整也非常容易。点击滤镜里的色彩还原就可以直接调整,还可以直接应用到全局。整个过程几乎不需要额外整理,直接进入剪辑阶段。
甚至如果不是特殊需求的快剪,可以让它自己自动成片,会帮我们直接识别画面进行 AI 剪辑,把不同机位画面进行无缝融合。
而且最重要的是所有内容在手机里就能解决!
这样一次出门只带一个小包即可带齐整套记录的器材,而且不用过多担心后期的复杂性。
这正是 Osmo 生态的意义所在:它让创作者能够在有限条件下,拍到更多层次的画面。
当然,除了我们在用之外,实际上 OSMO 生态早就广泛应用到专业、准专业制作中,像是视频综艺制作,Osmo 系列凭借小巧体积和优秀画质,在综艺节目制作中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艺《花儿与少年》,明星使用 Osmo Pocket 3 作随行拍摄记录
其实专业的电视台、节目组更是希望能有轻便高效的生产力工具,能够在减轻负担的情况下达到同样甚至更好的最终效果。
综述
" 高效 " 是创作者们的共同追求,那么 Osmo 生态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把几个产品简单拼在一起,而是通过有机的组合和协同,把创作流程真正连成一个闭环。在这个闭环中,设备之间互相补充,不同场景都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素材在后期又能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