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的第三届年度开发者大会 DevDay 2025 如期在旧金山举办,奥特曼在会上公布了几个数字,ChatGPT 周活跃用户已达 8 亿,平台开发者数量突破 400 万,API 流量达到每分钟 60 亿 Tokens。
在这些耀眼的数字背后,更疯狂的是 OpenAI 的带动效应,在这场大会背后,不少相关公司的股价陡然上涨。
2025 年 10 月 6 日当天,AMD 股价开盘后直接跳涨超过 30%,最高触及 215 美元每股,最终收涨 23.71%。
被奥特曼提及与 ChatGPT 集成的 Figma,股价盘中最高涨幅超过 16%,最终收涨 7.4%。首批采用 ChatGPT App 的在线学习平台 Coursera,股价盘中一度上涨约 8.4%。
营销服务商 HubSpot 上涨 11%,云服务商 Salesforce 攀升 4.2%。在线旅游平台 Expedia 和 TripAdvisor 涨幅均超 7%。
玩具制造商美泰的股价也跃升近 6%,其和 OpenAI 就视频模型 Sora 2 达成了合作。
开发者大会后相关公司股价大涨只是一次集中展现,OpenAI 的影响力早就已经惊艳世人。谁能忘记前不久甲骨文因为和 OpenAI 签订 3000 亿美元合约而股价单日暴涨 36%、市值增加近千亿美元?这是甲骨文自 1992 年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
犹记得 2023 年,OpenAI 召开第一届开发者大会,微软的 CEO 萨提亚 · 纳德拉站上舞台,和奥特曼肩并肩。
如今两年过去,做开场致辞的奥特曼已无必要专门请 " 金主 " 站台。围绕自身,OpenAI 已经悄然建立起 "Open 链 ",链条上的伙伴正在一同被市场热情滋养,"OpenAI 概念股 " 正在形成。
一
不管是 "Open 链 " 也好,"OpenAI 概念股 " 也罢,这种提法很容易让人想到老牌科技巨头——苹果。
苹果供应链被称为 " 果链 ",比如生产 A 系列和 M 系列芯片的台积电,以及给苹果做镜头的大立光、做 OLED 的京东方。相关公司的股票又被称为 " 苹果概念股 ",不管哪家公司加入了果链,或者是苹果销售超预期要追加订单," 果链 " 成员往往会一同受益。
OpenAI 如今也是如此。
"Open 链 " 已经初见规模,形成明确的分层结构。直接合作伙伴包括 AMD、甲骨文等技术供应商。生态集成企业涵盖 Figma、HubSpot、Salesforce 等应用层公司。间接受益股则包括算力基础设施和云计算服务商。
而这个链条还在动态成长、拓展,已有的伙伴加码、新的伙伴不断加入。
英伟达作为 "Open 链 " 上最耀眼的存在,还在大举投资 OpenAI。9 月 22 日,英伟达宣布将向 OpenAI 投资最多 1000 亿美元,并为其数据中心供应数百万块 GPU 芯片。投资采用分阶段实施方式,随着每 1 吉瓦数据中心容量的逐步上线而同步投入资金。首批约 100 亿美元将在最终协议签署后启动,第一个吉瓦的英伟达系统将于 2026 年下半年在新一代 Vera Rubin 平台上部署。
在存储芯片领域,三星电子和 SK 海力士在 10 月 1 日与 OpenAI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入总投资 5000 亿美元的 Stargate 星门计划,成为 "Open 链 " 上的新成员。
软件应用层则更是随着 OpenAI 的业务扩张而持续有新鲜血液 " 上车 "。最近 OpenAI 发布了 Apps SDK,可以让开发者将自己的服务直接嵌入 ChatGPT。用户无需离开聊天界面即可触发、交互、购买。甚至用户可以在 ChatGPT 中直接要求 Spotify 创建播放列表,或在 Zillow 上查找特定社区的房源,整个过程在对话框内完成。
首批入驻的商家 Booking.com、Canva、Coursera、Expedia、Spotify、Zillow,也成为了 OpenAI 概念股成员。
这个链条还能进一步外延,如 AMD 和 OpenAI 在 10 月 6 日达成 6 吉瓦算力协议,除了 AMD 美股大涨 23% 之外,与 AMD 合作的企业如 AMD CPU/GPU 封测核心伙伴通富微电、拥有高端 PCB 技术的胜宏科技等也纷纷跟涨。
靠近 OpenAI 有肉吃,这一点在老牌企业焕发新生机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要知道,在 2024 财年,甲骨文的整体财务报表看起来并不亮眼,全年增长为 6%,低于华尔街预期。虽然从总体上而言,甲骨文的股价在此番 AI 浪潮中也早已有过跃升,但真正的爆发还是来自 OpenAI。
AMD 的股价波动和甲骨文也呈现了类似的曲线:在 AI 浪潮中有起有伏,今年以来有平缓上扬的趋势,但是和 OpenAI 的合作消息一出,股价突然就断层式地跃升—— AMD 和 OpenAI 的 6 吉瓦算力协议曝光当天,股价突破 230 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并且连续三日暴涨 43%。
一个在新兴热门赛道上的头部玩家形成了 " 链 " 和 " 概念股 " 本不算稀奇,但是要在其上加入时间的维度,一切都显得格外疯狂。人们经常会忘了,仅仅十年前,世界上还没有 OpenAI 这家公司,仅仅三年前,普通用户还没有见过 ChatGPT。
二
OpenAI 到底有什么魔力,像一块磁铁吸引着资本青睐,甚至在短时间内迅速生长出 " 链 " 和 " 概念股 "?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 AI 投资浪潮中,OpenAI 的合作订单代表着可量化、可预期的收入。
仅今年,OpenAI 就有英伟达的 1000 亿美元投资承诺。OpenAI 的融资节奏也可谓健步如飞,截至目前,OpenAI 已通过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筹集超 500 亿美元,最新计划是发行数百亿美元债务,专门用于基础设施。
在 10 月 2 日被传出已经完成的 65 亿美元二级股票销售中,OpenAI 的最新估值已经达到了惊人的 5000 亿美元。
OpenAI 不断吸引着热钱,而这些钱又将流入 "Open 链 " 成员。
承托这一切(不管是吸引热钱的能力还是 "Open 链 " 构建能力)的是 OpenAI 描绘的愿景。远有 AGI 通用人工智能的 " 伟大使命 ",近有正在向 Agent 进化的 ChatGPT、在消费级市场也点了一把火的 Sora 2。
奥特曼从不吝啬描画未来,在采访中直言不讳地说明了 OpenAI 的战略:"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构建 AGI 并使其对人类有益。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式是为用户提供个人 AI 订阅服务。" 在其他一些场合,奥特曼也会谈及未来劳动力变革后的 " 零人公司 ",而他总是给人以这一切马上就要发生的感受。
眼下,OpenAI 也的确不断深化和扩展业务。就拿最新推出的 Sora 2 来说,不仅模型能力有目共睹,OpenAI 还推出了面向 C 端用户的纯 AI 短视频应用。推出首周、在邀请制下,Sora 应用的下载量突破百万次,已经超越 ChatGPT 的首周成绩。
而这背后是恐怖的算力需求。麻省理工的《科技评论》估算,制作一段非高清 AI 短视频所需算力是制作一张高清静态 AI 图片的 700 倍。上个月,开源 AI 平台 Hugging Face 的研究人员发现,当 AI 视频长度增加一倍时,文本转视频生成器的能量需求会增加四倍,这意味着耗能是二次方增长,而不是线性增长。
这些数据对很多人来说会引发担忧,但是对于 OpenAI 的上游企业来说则是很大的 " 确定性 " —— Sora 目前增长势头很猛,它又需要庞大的算力,那么 GPU、云计算供应商等相关企业毫无疑问是受益方。
奥特曼自己也强调,OpenAI 如今如此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远超单个公司的能力," 因此 OpenAI 将与众多公司展开广泛合作,合作范围覆盖从底层的电力、电子供应到上层的模型分发系统等所有环节。"
OpenAI 概念股的上涨表面上是因为与 OpenAI 的合作关系,但深层逻辑是 OpenAI 作为 AI 领域领头羊,其庞大的企业级需求正在重塑整个产业链。
三
OpenAI 正在玩一场 " 需求方控制供应链 " 的游戏。
随着 OpenAI 的崛起,它已然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对其上下游产业链(即所谓的 "OpenAI 链 ")产生了巨大的控制力。
而 OpenAI 的权力核心,并非来自传统意义上的海量用户,而是源于其无可替代的基础模型技术,以及由此产生的对 " 算力 " 这一极度稀缺资源的巨大、集中的需求。它的控制力是一种 " 技术 + 资源 " 的捆绑,通过将自身需求与上游供应深度绑定的方式,重塑了整个产业链的权力格局。
在算力极度稀缺的时代,谁掌握了最大的需求,谁就能用 " 订单换股权 " 的方式,以极低成本控制整个产业链。
有意思的是,在 DevDay 现场,当被问到是否要打造 " 美国版微信 " 这样的超级应用时,奥特曼明确否认。他说:" 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做超级 App,而是要构建一个真正强大的 AI 超级系统。" 这个回答揭示了 OpenAI 模式的本质——它不想拥有所有东西,但想通过 AI 能力和订单控制所有东西。
然而,这个 " 需求方控制供应链 " 的模式有一个关键前提:需求本身必须是极其庞大、确定且可持续的。但事实真就如此吗?
也未必。
因为 OpenAI 模式真正的内核,不仅仅是当前的需求,还是未来的愿景,更是其背后雄厚的资本力量。OpenAI 自身尚不具备足够的造血能力,在 ChatGPT 和 Sora 的繁荣背后,这依然是一家尚未盈利的公司。而对于一定会让算力需求急剧扩大的 Sora 应用,OpenAI 也并未给出一个可行的商业路径图。正如 奥特曼在博客文章中所说,该公司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创收计划。他表示,Sora 部分收益将 " 与希望用户生成角色的版权所有者 " 分享。但这些收益的来源——可能是广告还是用户——目前尚不清楚。
OpenAI 的订单承诺,在确定性稀缺的 AI 行业已算相对可靠,但这不代表未来承诺一定会兑现,只代表目前市场尚且愿意为它买单。
在 OpenAI 近期签下一个又一个大订单、"OpenAI 概念股 " 集体跟涨的月亮背面,是外界对 " 泡沫 " 越来越深的恐惧。
人们发现,英伟达承诺投资给 OpenAI1000 亿美元,OpenAI 又和甲骨文签订了多年 3000 亿美元的合约,最终甲骨文其实还要从英伟达采购芯片——一个循环,形成闭环。而就在这闭环当中,AI 更热了、股价更高了。
问题在于,一旦 AI 开始失去热度,整个建立在未来预期之上的资本循环就会崩塌。到那时,英伟达和 AMD 手里的 OpenAI 股权会缩水,财团的抵押贷款会出现风险,供应商的股价会暴跌。
而 "Open 链 " 上的伙伴们、被 "Open 概念股 " 覆盖的公司、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们,又会受到怎样的冲击?
只能许愿 AI 并非泡沫,皆大欢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直面 AI,作者:苗正、小金牙,编辑:毕安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