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8 日迎来寒露节气,此时节寒气渐重,常为昼暖夜凉,寒露养生要注意什么?一起来看!
天气转凉,这 4 个部位千万别挨冻
俗话说 " 春捂秋冻 ",但 " 秋冻 " 并不等于盲目挨冻。
专家介绍," 秋冻 " 是指在秋季气温刚开始下降时,不要过早、过多增加衣物,让人体更能适应季节变化以提高免疫力。
寒露过后,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增大。需要注意的是,这几类人不适合 " 秋冻 ":
手脚怕凉、大便偏稀、小便量多的阳虚人群;
体质比较虚弱的人群,如老人、小孩、孕妇等;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
此外,天气转凉,这 4 个部位千万别挨冻!
1、头颈不能冻
头颈部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会导致感冒、咳嗽、头痛等不适。建议戴帽子、系围巾,有效保暖头部和颈部。
2、腰腹不能冻
老年人阳气渐衰,腰肌劳损等症状受寒冷刺激容易加重,建议早晚出门时穿马甲。
广播体操里的腹背运动和蹲起运动,都能很好地温暖腰背,时常用搓热的双手捂在腰眼上,也有振奋阳气的作用。
3、脚部不能冻
寒露时节,有 " 寒露不露脚 " 的说法。此时节,要注意足部保暖,以免寒从足底生。这 3 类人需重点关注:
一是体质偏寒,平时怕冷且容易感冒的易感综合征人群;
二是经常痛经的女性,痛经时候有肚子凉、腰凉的症状,要额外注意足部保暖;
三是老年人群体,老年人本身阳气就不足,特别容易感寒,而感寒最容易从脚开始,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脚。
平时,除了穿厚袜子、棉拖鞋以外,还可以利用晚上看电视的时间,站立踮起脚尖再放下,重复做至额头微微冒汗。
4、关节不能冻
天气变化、潮湿受凉会导致关节炎疼痛加重,尤其是膝关节。气温下降时,滑液中的黏蛋白含量增多,滑液黏度增强,会影响关节活动。
气温起伏多变,可采取 " 洋葱穿衣法 ",像洋葱一样层层叠加式穿搭,避免着凉感冒。
寒露养生,这 5 件事要常做
1、寒露时节这样吃
寒露之后,饮食调养尤为重要,而芝麻、柿子和冬枣,正是这个季节里不可或缺的 " 三件宝 "。它们不仅承载着自然的馈赠,更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
芝麻:滋阴润燥的秋日佳品
" 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 ",芝麻是寒露时节滋阴润燥的佳品。白芝麻更适合日常食用,而黑芝麻则因其药用价值备受推崇。
柿子:养肺护胃的秋日使者
柿子不仅色彩诱人、口感甘甜,更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糖分,被誉为 " 色胜金衣,甘逾玉液 "。秋季适量食用柿子,可以养肺护胃、清热祛燥、化痰止咳、生津止渴、健脾涩肠止血。
冬枣:增强免疫力的秋日珍果
寒露时节,口感鲜美、营养丰富的冬枣上市。冬枣含有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等 19 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以及丰富的维生素 C,这些成分在调节免疫、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2、寒露时节这样喝
每到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人群,尤其要注意清晨和晚间适量补水。
多喝水,不是一股脑儿地猛灌白开水。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抗衰老。同时,喝蜂蜜水也可以防止秋燥便秘,起到润肺养肺、调理脾胃的作用。
3、寒露时节这样养
按揉足三里穴:健脾胃
按揉或敲打足三里穴,既能生发胃气、燥化脾湿,有助强身延年益寿,又能增强肠胃功能,促进脂肪代谢,辅助减肥。
弹指:改善怕冷
中指的指尖是心包经的起点,而心包经是心脏的保护墙,常弹中指能促进气血循环,提高人体御寒能力。每天中午用双手拇指扣住中指用力弹出去,反复 100 遍左右即可。
4、寒露时节这样睡
国庆、中秋假期即将结束,应对节后综合征,最主要的就是调整生物钟,让身体回到科学的作息规律上来。秋三月宜"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需注意防止过度疲劳和熬夜。
5、寒露时节这样动
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
秋高气爽,适合出游赏秋、登高望远。闲暇之时多接触大自然,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爬山等温和运动,可以放松身心,增强心肺功能。
天寒露重,注意及时增添衣物,谨防感冒。
监 制丨李绍飞
编 辑丨陈艳欣
审 校丨天明
来 源丨央视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