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玩博饼的人可能会被桌上的热闹绕晕:六颗骰子在红釉大碗中碰撞,停下时的点数组合对应着一套完整的 " 科举体系 " ——从 " 一秀 " 到 " 状元 "。要想成为一个老练的博饼玩家,避免骰子投完后不知道自己所对应的彩头,则要花上时间记一记博饼的玩法。
这其中," 红四点 " 无疑是绝对的主角。最基础的 " 一秀 " 是一颗红色四点," 二举 " 则是两颗红四点,往上的 " 三红 " 是三颗红四点," 对堂 " 需骰子点数恰好排成 1 至 6 的顺子。
" 四进 " 则是四颗相同点数,但四颗红四点除外,为什么呢?因为四颗红四点就是激动人心的 " 状元 " 啦!不过," 状元 " 不止这一个骰面组合,像五颗相同点数、五颗红四点,乃至六颗红四点,都属于 " 状元 " 序列,且等级依次递增。
在博饼游戏中,比如十人围坐一桌争抢奖品时," 状元 " 礼通常只有一份。这就意味着,若有多位玩家都掷出了不同形态的 " 状元 ",就需要通过比较状元骰面等级来决定大奖花落谁家。
那如果掷出了六颗相同非红四点(如六颗五点),怎么办?这种情况被称为 " 六勃黑 ",不过这不是 " 坏运气 ",相反,你相当于为全桌人带来了额外福利。在传统规则中,大家会熄灯抢饼,现代多为 " 全员福利 ",即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获得一定的奖品。
博饼的起源,相传与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三百多年前,郑成功屯兵厦门抗清,每逢中秋月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为排解愁绪、鼓舞士气,其部下洪旭结合传统 " 骰子戏 " 与 " 状元筹 " 游戏,发明了这种掷骰子、博月饼的游戏。郑成功听闻后十分赞许,特意批准从农历八月十三至十八,军中按单双日分批赏月博饼,让清脆的骰子声取代了思乡愁绪。
这一军中游戏随时间流入民间,逐渐演变为全民习俗。早期博饼多在亲友间进行,大家凑钱买 " 会饼(为博饼活动设计的成套月饼组合)",得状元者次年要再捐饼,让这份祝福不断延续。2008 年,博饼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闽南文化的标志性名片之一。
非闽南地区的朋友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在博饼游戏中," 四 " 会占据这么重要的位置?事实上," 四 " 在闽南文化中,非但不是忌讳,反而是一个充满美好寓意的吉祥数字。在闽南语中," 四 " 的发音与 " 喜 " 接近,且 " 四 " 有成双成对的含义,让 " 四 " 天然与 " 喜庆 "" 吉祥 " 绑定。在闽南地区的婚庆、寿宴中,红包金额经常出现带 " 四 " 的数字。
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而这就要讲到郑成功 " 国姓爷 " 的身份了。郑成功原名郑森,后因忠于南明政权、坚决抗清,被永历帝赐予 " 朱 " 姓(明朝国姓),并改名为 " 成功 ",因此他的正式赐名是 " 朱成功 "。
" 朱 " 即红色," 朱红 " 便成为军队的象征色,当时军中的军旗、官印、将士服饰多以红色为主。而传统博饼所用的骰子,六个点数中唯有 " 四点 " 被涂为红色(其他点数均为黑色),因此这抹红色被选定为了重要彩头。
如今的博饼早已跳出 " 吃月饼 " 的范畴,传统 " 会饼 " 逐渐被更实用的奖品取代。比如,在小区内部,物业工作人员会组织业主们一起博饼,6 — 10 人开一桌,大家进行 " 车轮战 ",直到将台面上的米面粮油、家用物品分完。
商家们还会组织更具趣味性、挑战性的博饼比赛。今年,厦门中山路作为 2025 海峡两岸中秋博饼状元王中王大赛主会场,排布了整整 60 个博饼点。消费者在任意海选点商家消费,满足条件即可获得博饼机会。博到 " 四进 " 以上,就能拿到初赛参赛券,向终极汽车大奖迈进。
掷骰子、博彩头、拿奖品,这份独属于闽南人的特色文化将亲属团聚、邻里之情、好客之义串联起来,情感在一声声庆贺和欢呼中流动。
1661 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历经数月激战,驱逐荷兰殖民者,于 1662 年收复宝岛台湾,结束了荷兰长达 38 年的殖民统治。这一壮举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捍卫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更让他成为跨越海峡的精神象征。
如今漫步厦门,仍能在多处景点触摸到郑成功当年的印记。鼓浪屿东南端的覆鼎岩上,15.7 米高的郑成功雕像身着盔甲、手持宝剑,目光望向中国台湾,这里曾是他操练水师的地方。在与郑成功雕像隔海相望的商业楼盘上,能看到 " 面向郑成功,万事好成功 " 的标语。鸿山公园的嘉兴寨遗址,残存的寨墙还能看出当年郑成功军事防御的布局。沿着嘉兴寨继续往上攀爬,在山顶的凉亭上俯望厦门,不远处高耸直立的双子塔与山下用来纪念郑成功的延平郡王祠交相辉映,新时代的高楼建筑与古式的红砖青瓦相互碰撞,宛若历史在古今来回穿梭,让人常读常新。
而那不停出现的 " 乒乒乓乓 " 的骰子声更是让历史的穿越有了实感,不禁让人感叹,历史不是遥远的过往,历史就在此刻,就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