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建设已从概念探索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2024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 " 建立一批零碳园区 ";今年 7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零碳园区建设绘制出一幅清晰的 " 路线图 "。
在这一背景下,零碳园区迅速从前沿概念跃升为区域产业竞争与绿色转型的必争之地。据宜宾市政府官网披露,作为四川省首批四个试点园区之一,宜宾高新零碳产业园(Zpark)已于近日集中开工 26 个重大项目,在这轮区域竞争中抢得头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与当地政府的服务理念或有关联。宜宾市委副书记、宜宾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曾令举曾公开表示,政府部门要当好企业的 " 服务员 ",按照 " 兑现比承诺更重要、效率比笑脸更重要、解决比解释更重要 " 的理念来开展工作。
不过,当前零碳园区建设也面临一些待解难题,比如商业模式落地可行性、标准缺失等。" 边摸索边解决,一步一步来。" 宜宾高新零碳产业园人士表示。
零碳园区竞赛加速
零碳园区建设已成为区域产业竞争的新赛道。
据了解,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 " 近零 " 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 " 净零 " 条件的园区。
在这一背景下,区域竞争态势也有明显加剧的趋势。尽管《通知》对国家级零碳园区申报数量有要求,但预计全国上报项目近百个。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兼碳中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军涛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曾透露,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安徽等省份已要求各市推荐 1 至 2 个园区至省级层面,预计每个省份将建设 15 个至 20 个省级零碳园区。
事实上," 加码 " 零碳园区已经是各地地方政府增强经济韧性的一条路径。碳排放要求正逐步融入国际贸易规则和供应链体系,而零碳园区拥有可溯源能源供应系统和全流程碳足迹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
据曾令举介绍,宜宾高新零碳产业园构建 " 绿色电源 - 绿色制造 - 绿色应用 " 全链条新型能源供给体系,核心举措之一是聚合周边 4 座径流式水电站,建成装机规模 232.6MW(兆瓦)的微电网一期工程,年可直供纯绿电 10 亿度。
" 这个体系能获得英国 ERM 公司低影响绿电认证,符合欧盟标准,企业产品能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宜宾高新零碳产业园人士表示,目前英发睿能、MOVA 扫地机器人、傲视科技、赛科动力等外向型企业均已入驻。而这些企业显然对碳足迹管理有着刚性需求,此外,园区能否提供稳定、可信的低碳解决方案,也是这类企业布局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
按照相关要求,零碳园区建设要为新能源供给消纳提供新模式新实践。这也意味着,零碳园区在推进中需要确保产业发展能够绿色循环。
近日,中国开发区协会零碳园区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顾顺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零碳园区的发展需要依托新技术应用、建设包括储能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应用场景闭环三大要素。
上述宜宾高新零碳产业园人士表示,此次拟开工建设的 26 个项目总投资达 211.04 亿元,其中,绿色产业类项目 8 个、能源供给类项目达 9 个、绿色管理类 3 个、基础设施类 6 个。" 这些项目不是孤立的,而是围绕‘绿电从哪里来、怎么用、如何管’形成的有机整体。"
园区运营尚存挑战
业内普遍认为,储能配置是零碳园区布局的关键环节。
据介绍,宜宾的模式是计划从源网荷储充一体化系统、绿电直供体系、分布式光伏系统、新型储能规模化等 4 个方面切入,提高园区单位能源产出率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其中,用户侧储能电站建设预计可为入园企业每年减少用电成本逾两千万元。
顾顺清强调:" 在零碳园区的核心构成中,储能与新能源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储能,新能源发电就没办法长久利用。"
" 源网荷储充一体化系统涉及多种技术的协同和智慧调度,计划在 3 至 5 年内,单位能源产出率从 4.30 万元 / 吨标准煤提升至 8.02 万元 / 吨标准煤;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20.35%;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提升至 78.74%。" 上述宜宾高新零碳产业园人士表示。
不过,上述目标也对园区运营能力提出极高要求。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分析师刘晶宁曾公开发言称," 零碳园区的可持续运营,核心在于绿色投入是否具备实际经济回报 ",而上述源网荷储充一体化系统计划投资超过 30 亿元。
刘晶宁建议,各地在零碳园区发展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因园施策。可将零碳园区划分为 " 探索试点期—机制成熟期—示范复制期 " 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推进园区建设。
记者也注意到,各地探索零碳园区建设实践中,产业适配性已是重要考量。比如宜宾已形成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新型储能三大主导产业,为零碳园区提供了产业承载空间。类似的产业基础条件也体现在其他地区的零碳园区规划中,如西安市提出遴选 10 家单位开展零碳(低碳)工厂和园区试点,推动分布式光伏、氢能、智能微电网等低碳技术落地。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