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贝公众号发了几篇文章,本意是想挽回声誉,所以这些文章和平时的不一样,肯定用心写了。
写的怎么样呢?
9 月 23 日,他们写了毛毛的故事。
7 岁的毛毛怕再也吃不到西贝,就去店里抱店员大腿。然后家里人准许他吃了。
故事很饱满。但网友的质疑是:
要是趴地上抱大腿倒还好说,如果吃了多年的毛毛不长个,是不是吃的食物有问题?
一位员工看到有两人为支持西贝特意点了 600 多的菜,之后她也效仿了一下,去其他西贝店里花钱应援。
如果 2 个人要花 600 才吃饱,那菜是不是也太贵了?
往前,9 月 21 日,他们写了好几个顾客的事。
一位爷爷说,他们三代人都是吃西贝的,自己女儿更是吃它长大的。
但接下去一个比一个绝。
大哥说我不吃饭,就爱给西贝冲 1000 元。
一小伙子说要和西贝同生死。
那天,他们点了 600 多的菜,并相信真相大白后,西贝会好起来。
也许这是新的俩人了。
如果说这是餐饮界的意林体,倒是对意林和西贝都不熟悉。
意林体是一种过度抬高他人、贬低自己的文风,这次西贝的文案恰恰相反。
所以应该叫西贝体。
毕竟这种顾客感恩戴德式的文案在全球都独树一帜了,看来每年 600 万元的咨询费花的不冤。
上面的故事还无法完全概括西贝文章里的全貌,还有许多迷惑细节。
比如,一位老顾客在大热天特意送来两个西瓜。
有个小朋友一进来就说 " 我听见网上有人骂西贝,专门来西贝吃饭 "。
还有一个小孩子写暑假美食的做法,结果里面全是西贝的东西,想想也不可能吧。
更绝的是,动不动就强调西贝不行的话,别的菜更不行了,这里贬低同行意味都溢出屏幕了。
除了正文有笑料外,评论区也有活跃人物。
她叫琪琪,有时候是员工,有时候又是顾客。
有一天,她说了一个外国人义无反顾充值 500 以示支持的故事。
因为西贝之前就反复宣传,任正非 20 年前花美元在内蒙村庄请人跳舞的经历。
不管了,可能是看到了她的辛苦,可能看到她对西贝管理哲学的传承,疑似贾总的妹妹点赞了,说琪琪的分享有力量。
这不算最犀利的。
还有一个吐槽,一语三关说道:
"门店做的可能不是真的菜,但公关确实做的是真的菜。"
说到这里,我会想起《食神》里这样一幕。
落魄的食神斯蒂芬周靠爆浆撒尿牛丸东山再起,因为撒尿牛丸治好了厌食症,为此电视台来采访,还发现其他奇效:
一个明显成年人的顾客说吃了变聪明,考试都是 100 分;
其实里面的路人是托儿,是斯蒂芬周的同事。
这些年反复看这部电影,我一直在想,撒尿牛丸治好厌食症的噱头,是不是也是周让枪手写的广告。
只能说做餐饮确实不容易,一有点风吹草动,口碑就受影响。
但既然做了餐饮就别太悲观,如果你对产品有信心,那危机后自然会有转机。
就是别把广告做得那么离谱,因为任何时代的消费者都有思考力。
来源:公众号:雷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