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互联网怪盗团
张雪峰在各个互联网平台的账号均被禁止关注了。按照其工作人员的说法," 正在反省 " —— 这个说法很暧昧,信息量可大可小。不过,出事的只是张雪峰的大号,其各种小号仍然在直播、发视频,公司运营似乎也仍然在持续。所以可能还存在转圜的空间,或许 " 反省 " 一阵子又回来了,而不会像某些其他顶流一样永久消失。当然,这都是目前的猜测。
我不太清楚张雪峰会 " 反省 " 多久,但是对他这个人,还是有一点研究的。我认为他成名的奥秘就在于:充当了数千万家长乃至广大网友的 " 嘴替 "。更具体地说,他其实是打着 " 专业价值 " 的旗号,为网友提供情绪价值。让网友在精神上舒服了、" 爽到了 ",其中一部分人就会爱屋及乌,花大钱去采购他提供的 " 专业服务 "。
对于张雪峰的言论,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条。第一是他宣称 " 新闻学专业没前途 ",缺乏技术含量、没有就业前景,不值得填报。第二是他声嘶力竭地劝高三学生 " 抓住最后三个月时间努力 "," 用三个月的努力换一生的回报 "。这两个片段都非常具备传播价值,被切片传播了无数次。不过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它们几乎不包含任何专业信息,仅有情绪价值:
早在十几年前,新闻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就不太好了。一边是新媒体的崛起,另一边是传统媒体基本不再提供 " 铁饭碗 ";新闻学毕业生不容易找工作,并不是什么新奇的秘密。只要在网上稍微搜一下或者问问熟人,就能找到无数鲜活的证据。
高三学生 " 努力一阵子、受用一辈子 ",更不是任何新鲜东西,二十多年前我读书的时候就有这话了。随便一个学校的高三老师都能说出这种话。讽刺的是,现在学历贬值,高三学生付出努力能否受用 " 一辈子 ",已经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了。
为什么这两段毫无技术含量的言论,能成为张雪峰的 " 高光时刻 " 呢?因为他提供了足够的情绪价值,为足够多的网友充当了 " 嘴替 "。先说第一条:很多网友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于新闻媒体,以及在其中从业的记者、编辑,抱有不少负面情绪。例如标题党、" 震惊体 "、小题大做、专业知识欠缺…… 虽然不完全是新闻工作者的错,却被不分青红皂白地加到了新闻工作者头上。何况大部分人分不清专业媒体和自媒体,往往会把网上出现的所有逆天言论,都归结为 " 新闻学专业教育失败 " 的产物。
因此,当张雪峰宣称新闻专业没有前途的时候,广大网友当然会振奋 —— 不是因为他说出了一个 " 公开的秘密 ",而是因为他代表大家鞭挞了 " 无良媒体 ",帮大家出了一口恶气。直到今天,每当媒体出现任何 " 标题党 " 行为,B 站、知乎都会涌现出一堆 " 这波张雪峰上大分 "" 张雪峰又赢了 " 这样的评论,导致一群路人对张雪峰 " 路转粉 ",其中一小部分或许真会成为其客户。
再说第二条。高考能改变命运,高三期间的努力最值钱 —— 对于小镇做题家而言,这是不可质疑的真理。可惜的是,由于当代社会日益多元化,而且就业形势变化复杂,这一代学生早就不像父辈那样对高考抱有神话般的迷信情绪了。虽然每个高中老师都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是张雪峰的口才显然比前者更强,声嘶力竭的演讲风格也更具感染力。我相信,至少有几百万高中学生的家长,曾经让自己的孩子看过张雪峰的视频、直播,然后告诉他:" 你看,这是拥有千万粉丝的成功人士张老师说的,你必须听!"
对于十六七岁的学生来说,外部榜样的说服力永远比身边的人更高。记得我读书的时候,老师和家长特别害怕学生受到郑渊洁、韩寒、郭敬明等 " 非主流偶像 " 的影响;如果那时就有张雪峰,肯定会被捧成 " 正能量偶像 ",为高中生注入 " 正确价值观 "。每次张雪峰劝高中生努力考大学,都是在充当家长和老师的嘴替;后者被伺候爽了,就不会吝惜以金钱作为回报。
更进一步地说,张雪峰通过其 " 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还在给广大家长造一个梦:通过信息差,避免内卷竞争,为孩子找一个光明的未来。不用说,这正中家长的痛点 —— 中国式家长最大的特点,就是自己不努力,让孩子代替自己努力;但孩子的努力总有局限性,最多到考场就为止了,填志愿他们确实无法 " 努力 "。老实说,关注社会就业形势、分析大学专业优劣、判断子女适合学什么专业,都应该是家长的基本职责才对,而且早在孩子读初中时就该开始注意了。可是咱们中国式家长,大家都懂,一言难尽。
于是张雪峰横空出世,通过各种免费或付费的手段,让家长看到了 " 走捷径 "、轻易为子女选择美好出路的希望。而且,这些手段还能满足中国式家长的控制欲:" 专业是我在张老师的帮助下替你选的,肯定好,肯定适合你,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 比起殚精竭虑地认真为孩子规划未来,或者让孩子按照自己内心的愿望去尝试,依靠张雪峰无疑更符合广大中国式家长的情绪 —— 他想不赚大钱都难啊。
当然,明眼人都知道,张雪峰并不掌握什么 " 信息差 ",其意见很难说比一般人高明到哪里去。他在 2015 年建议学生报土木工程、2021 年建议报计算机,已经是网上广为流传的 " 黑历史 " 了。退一万步讲,就算张雪峰真掌握了什么独家信息,考虑到他的影响力,这些信息必然会在短时间内变成公开信息,大家都知道了,也就无所谓 " 信息差 " 了。哪怕他仅仅在付费服务当中提供独家信息,考虑到他一年能给上万家长提供付费服务,这些信息必然也会在短期内变得不再 " 独家 " ……(注:实际上张雪峰并不存在这种烦恼,因为他显然毫无独家信息可言。)
可想而知,在不掌握 " 独家信息 " 的情况下,要维持内容热度,只有依靠情绪价值而不是专业价值。前些年,全网鄙视 " 文科生 "、觉得理工科最伟大时,张雪峰就踩文科、捧理工科;后来文科专业因为方便考公而热度回升,反而是理工科被认为性价比偏低,张雪峰就转为在一定程度上捧文科。与其说是他 " 发现 " 或 " 引领 " 了潮流,不如说他顺应了潮流。众所周知,顺应潮流是没有超额收益的,所以追随张雪峰的人作为一个整体,必然不会有超额收益。
这就是所谓 KOL 的两难:要提供情绪价值,就必须顺应潮流;但是顺应潮流就不可能提出什么新奇的观点,无法带给粉丝真知灼见。对于张雪峰而言,这个选择题很容易做,直接提供情绪价值就好,反正粉丝并不真正需要真知灼见。
记得不久前,我跟几位影视行业的朋友聊天,对方感叹道:这些年电影市场时好时坏,但是票房创造奇迹的片,一般都是充当了观众的 " 嘴替 " —— 帮他们讲出自己不敢讲、不善于讲,或者不知道该怎么讲的话。只要你能为一个足够大的、具备消费能力的观众群体充当 " 嘴替 ",那票房就差不了。具体的例子就不举了,相信大家比我更清楚。
从这个角度看,张雪峰就是打着专业咨询服务旗号的电影明星。这是社交媒体时代的常态:" 专业价值 " 与 " 情绪价值 " 日益混淆,人们看似在购买前者,其实获得的是后者。哪个行业不是这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