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 7 点,小米创始人雷军将开启第六次年度演讲,主题定为《改变》,同步发布小米 17 系列旗舰手机与汽车业务最新进展。
雷军笑称 " 正好能蹭小米 17 的流量 ",却难掩其背后关乎企业生死的战略抉择故事。
" 外界看小米跻身世界 500 强,造车进展顺遂,实则每一步都是被挑战逼出来的。" 雷军 9 月 23 日发文透露,2020 年的关键抉择奠定了今日格局,
此次演讲的核心,正是拆解造车与造芯双线作战的幕后艰辛。
2021 年 3 月小米官宣造车前,管理层历经 85 场行业拜访、200 余位资深人士交流、4 次内部研讨及两次董事会论证,才敲定这一 " 押上全部声誉 " 的决策。更鲜为人知的是,造车与重启造芯几乎同步启动,
" 相当于同时供两个孩子上大学 ",雷军坦言至今仍感慨当年的勇气。
造车领域,小米 2024 年 3 月推出首款车型 SU7(标准版售价 21.59 万元),快速形成 SU7 与 YU7 双车型矩阵,但 2025 年 9 月因辅助驾驶系统隐患,召回 116887 辆 SU7 标准版,占已售该车型三成,公司紧急通过 OTA 升级消除隐患。
此前 3 月的 SU7 严重交通事故更让雷军警醒:" 公众期待远超新人标准,小米必须承担行业领导者的安全责任 "。
芯片战场同样荆棘密布。
小米早在 2014 年启动澎湃芯片项目,首款产品澎湃 S1 因技术瓶颈折戟,重启后投入巨资,截至 2025 年 4 月底玄戒芯片研发投入超 135 亿元,团队规模达 2500 人。最终推出的 3nm 制程玄戒 O1 芯片,虽实现多核跑分反超 A18 Pro 的突破,成为全球第四家掌握该技术的企业,但其背后是 " 绕不过去的硬仗 "。
舆论压力与经营波动亦构成考验。
2022 至 2023 年小米经历两年负增长,内外交困。近期还出现针对车主的 " 有组织、有话术 " 网暴,小米公关团队与汽车团队联手维权,坚定与用户站在一起。
挑战倒逼成长的逻辑,在业绩中显现,2025 年二季度公司营收 1159.6 亿元、净利润 108.3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30.5%、75.4%。汽车前 8 月销量 22.48 万辆,8 月 SU7 与 YU7 双双登顶细分市场销量榜。
雷军坦言:" 过去五年最大的改变是认知,小米的蜕变全因直面挑战 "。
当 " 不服输、打不倒 " 的韧性遇上硬核科技的突破,雷军口中 " 被挑战逼出来的改变 ",正等待被完整诠释。
来源:星河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