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23分钟前

如何做品牌

文 | 李倩说品牌

01 到底啥叫 " 做品牌 "?

" 做品牌 " 是一个人人都能说、快被说烂的事。这件事太容易被误解了,现实语境中,说起 " 做品牌 ",常常是鸡同鸭讲,说的压根不是一回事儿。

举个例子:我在一次 CEO 闭门讨论会上遇到一个高管,当大家在讨论如何抓住新的内容平台做品牌时,他说:我觉得没有做品牌这回事,我们做企业本身就是在做品牌。你看,这就是典型的混淆概念了。

" 做品牌 "很容易被误读,有两个比较常见的说法:

一、" 做品牌 "= 好好 " 做企业 "。

品牌 = 企业,这种理解是把品牌这个词泛化和放大了,认为只要企业做得好就等于品牌做得好。在这种理解视角下,品牌部门、品牌专业,甚至品牌工作本身的存在,价值不大,甚至会觉得品牌部门 " 可有可无 ",品牌专业 " 没啥大用 ",品牌工作就是 " 敲锣打鼓 "。

我亲耳听过一家上市公司最大的事业部总经理说:做什么品牌,我们业务部门做好了就有品牌,要什么品牌部门?!

二、" 做品牌 " = 做具体的 " 营销动作 "。

品牌 = 营销动作,这种理解是把品牌这个词功能化了,认为品牌就是一种非常具体的动作,比如做 PR(公共关系)、做产品推广、做文案和设计等。这种理解就像是你说 " 做人力资源 ",别人理解成 " 招人 ";你说 " 做行政 ",别人理解成 " 前台接待 "

一旦这样理解 " 做品牌 ",最大的后果就是:CEO 立刻觉得这事太小了。你们品牌部门自己做做就行了,这点事不需要太耽误我的时间。

先明确一下,我今天说" 做品牌 "不是说做企业,也不是做某个具体的营销动作这里的" 做品牌 "= 做企业关键信息的梳理和表达。

这种理解下,品牌要先萃取总结,再营销表达,是一个信息梳理、内容生产、营销传递的过程。

如果一个企业,不能意识到做品牌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就无法真正进入到做品牌的过程中,也就无法拿到做品牌带来的成果。要么陷入到 " 品牌无所谓 " 的轻视,要么进入到对一个具体的 " 活儿 " 的考核,漏掉了全局梳理管理的关键工作。

咱们既不要蓄意放大它,也不要刻意缩小它。正常理解它,才能做对做好它。

02 " 做品牌 " 的四大核心议题

如果你认可 " 做品牌 " 是值得投入的事,也认可上面所说," 做品牌 " 就是做信息的表达和内容的体验。好,我帮你说清楚 " 做品牌 " 都有哪几大板块的工作。

实际上所有 " 做品牌 " 的工作,不外乎这四大核心议题。你可以一边思考一边做个归类:

第一大品牌工作议题:【我是谁】

众所周知的那些关于品牌定位、品牌战略、品牌特色、品牌名称、品类和产品、商业模式、定价策略、品牌渠道、品牌故事、品牌口号、品牌哲学、品牌 VI、品牌理念、品牌安全、品牌管理规范、品牌 CIS ……这些满坑满谷的概念、工具,只要是关于说明品牌方自己信息的,都可以归到这一类【我是谁】的议题下。

很多时候你可能会被这些概念搞得头昏脑涨,我想说:其实你不必理会这些故弄玄虚的概念,喜欢卖弄这些概念也不是什么有益的事情。

你可以把每一个概念都当做一个向你发起提问的记者,借助于它的提问,从不同角度,帮你想清楚说清楚【我是谁】。

当然,如果觉得需要专业的外部咨询顾问辅助你来想清楚、表达出来,也是很好的办法。

但不管用什么办法,想清楚说清楚【我是谁】,都是第一重要的品牌工作。这一点如果糊弄过去了,后面三件事绝不可能做好。

我们遇到一些品牌,请我们帮忙直接做 " 品牌物料 ",说已经把品牌是谁的事都想清楚了,就差输出内容了。结果品牌中心轴十要素逐一细问下去,能回答上来的,不到三分之一。

【我是谁】要经得起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的追问,才叫真正 " 说清楚 " 了。

看起来简单,但真正要做到 " 说清楚 " 并不容易,要花很多时间很大力气,而只有那些真正有恒心塑造品牌的企业,才会在这件事上不惜投入(主要是时间投入)。

后面我会持续分享这些年遇到的那些在【我是谁】上真花过心思、获得市场奖励的好品牌。

第二大品牌工作议题【你是谁】

如果说【我是谁】是品牌对自身的认清和表达,那么,【你是谁】,就是品牌对顾客的洞察和探索。

这个大议题下包含的工作量也很大。既有时髦的所谓市场调研、顾客画像、用户研究、痛点挖掘、顾客旅程、品牌触点等工作,也有基于这些工作产生的内容形式、内容渠道、内容手法、内容调性等内容体验的整体策略。

说白了,【你是谁】是研究透顾客 / 受众,并基于这些研究去匹配内容策略的过程。

这个议题处理得好,品牌营销的效率才能真的提上去,也许你会发现,看清楚了【你是谁】之后,好多品牌动作压根就没必要做。

【你是谁】决定了一个品牌输出内容的策略,满世界越来越多的内容形式(图文、视频、音频、虚拟……)、内容渠道(媒体、门店、经销、私域……),我们到底以什么内容渠道为主,以什么内容形式为主呢?

你看,如果人群、旅程和内容策略足够精准,是不是就能省掉很多事儿?

第三大品牌工作议题【我们的成果】

光知道【我是谁】【你是谁】只是品牌展示的工作,最好的 " 做品牌 " 一定要讲究 " 品效合一 ",因此第三大品牌工作议题就是双方碰撞之后产生的【成果】。

没有【成果】的品牌工作,就是唱高调,耍流氓。

可能你要问:【成果】是不是就是说购买产生销量啊?

不全是。

品牌工作毕竟不只是销售工作。品牌工作不单单以 " 购买 " 作为评估成果的一个标志,除了购买,还有其他三件事,也可以表示品牌的工作有了 " 成果 "。

这三件事分别是:复购、连接、分享,再加上 " 购买 ",一共四大成果。

如果企业高质量完成了【我是谁】、【你是谁】,那么围绕着四大成果去反向设计品牌内容和运营动作,好的品牌工作,将会不断提高这四方面的成果表现。

要么能让人直接拿钱投票(直接下单),要么能让人产生复购或转介绍(买了又买,劝别人买),要么能让人产生和你主动连接的动作(点赞、投票、留言、UGC、参加活动、扣 1、说话、到店……),要么能让人分享你的产品和内容(转发、传播、拍照、举例、转告……)。

你看,如果【我是谁】说得够清楚,【你是谁】做的够清楚,四大【成果】运营得够极致,说得绝对一点,一个品牌的所有顾客 / 潜在顾客都至少可以满足购买、复购、连接、分享四大效果中的一项。

这,才是最精准的品效合一。

第四大品牌工作议题【内容的效率】

做到了成果,不意味着 " 做品牌 " 的工作就结束了。

好的 " 做品牌 " 不仅要看 " 成果 ",还要看 " 效率 "。我们究竟用了多长时间、多少投入、多大精力做到了这样的一个 " 成果 ",这个过程是否可以不断优化?不断提高上述所有内容的生产效率?

这个过程中包括但不限于:在梳理品牌过程中对管理的效率、在企业内部跨部门品牌沟通的协作效率、内容团队生产内容的效率、内容团队的管理效率、内容团队的协作效率、AI 辅助内容生成等新趋势的试用效率……

你看,这些问题几乎都聚焦在做品牌这件事的 " 内部摩擦力 " 上。

事实上,这些看起来很抽象的问题,都是有方法、工具、流程可以解决掉的。

毕竟,德鲁克老先生说过:凡是不能被测量的事,都无法被管理。既然我们想要 " 管理品牌 " 工作,那么就需要想到办法 " 测量 " 这些事,不断用工具、数据加速,让做品牌的正向飞轮转动起来。

这是很容易被企业忽略掉的一块 " 做品牌 " 的工作板块,不管是大企业小企业,在品牌内容工作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沟通和管理成本,而这部分成本,是完全可以压缩提效的。

结语

以上,我试图用最简朴的语言把 " 做品牌 " 这件事说清楚,希望能在你的脑海里建立起清晰的一张地图,让做品牌这件复杂的事从此明了起来。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