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年前,连锁超市的老祖宗 A&P 收购了一批面包店、罐头厂之类的上游加工厂,开发自有产品。
通过自制造,A&P 获得了巨大价格优势,打的传统夫妻式杂货店毫无招架之力,统治了美国零售业近 40 年。
也许没人能想到,一个世纪后,自有品牌会再一次成为商超博弈的关键筹码。
这不,前几天世超躺在沙发上看剧,随手抓了点盒马小零食,发现都印着大大的超盒算 NB。
捧着零食,抱着好奇一查,发现超盒算 NB 的自有品牌销售占比已经达到了 60%。。。
爆米花味道确实不错
叮咚买菜上,卖豆腐的豆有志,卖面食的良芯匠人,快手菜蔡长青,这些品牌都是叮咚自有。
卖菜平台干着干着快成食品公司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 @肥鸡
这山头上,如今有山姆、开市客这般的老牌宗师,有前沿零售商疯狂扩张,还有传统商超巨头永辉超市、步步高、华润万家等排队进场,场面属实是人挤人挤人,但总有人还想来挤挤。
自有品牌真就这么香吗?
你还真别说,世超研究了一下,发现这事确实是诱人。
先从传统商超的境遇说起吧,其实无需多言,随手一翻老商超巨头的财报,亏损、关店,批量出现,偶尔有一两个能赚钱的,定睛一看,有个还是靠变卖家产。
日子过这么惨,传统商超其实不冤枉。
你家里还有多少东西,会优先选择去商超购买?
往往是着急要的,就闪送,快又方便,不着急要,就线上电商了,选择更多,价格更实惠,而且都送到家门口。
过去,传统商超靠着一站式购齐还能打,但如今被各种新模式包夹,唯一能单点突破、建立起护城河的,似乎就只剩下 " 商品力 " 这一项了。
靠着千篇一律的品牌货,肯定是没啥竞争力的,别说跟其他超市竞争了,恐怕就连品牌旗舰店也未必打得过。
自然而然,自有商品进入了商超视野。
商超对消费市场有直接把握,比如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甜品的口感,那就把植物奶油换成更细腻的动物奶油,把原本丝滑绵软的巧克力做出脆爽的外壳。
而且决策、更新换代的速度都能比较快,可以直接跟热点出产品,比如冰杯,这样一来,就能紧贴上年轻人的喜好和审美做产品,有些消费大产品,做个产品线,可能得先调研琢磨个半年。
而独家产品一经开发出来,往往会跟渠道深度绑定。
想吃?你就必须来我这。
但自有商品也有妙招,咱们不是把中间经销商砍掉了嘛,省下来的利润,我拿走一部分,还能再花一部分在常规商品上。
根据北京商报报道,一位母婴产品渠道商表示,自有品牌的利润约为 30%-40%,销售同类别的品牌商品利润仅为 10%-20%。
这中间的利润差达到了 10%~30% 这个区间,假设利润差为 30%,且商场固定赚 10%,多出来的 20% 可以再投入到商品品质上,或直接让利给消费者,主打一个极致性价比。
当然,你可能会说,这太复杂了,我还是懒得算啊。
猛如胖东来,直接把进货价算出来给你,反正货是自己进的,价格门儿清。。。
买得到,买不到,觉得好吃,觉得难吃,都能拿出来讨论一番。
过去我们安利零食,分享的是具体哪个牌子哪个产品好吃。
现在社交媒体上刷屏的,是 " 山姆必买清单 "、" 胖东来必吃榜 "、" 盒马无限回购清单 " 。
让渠道超越了它所售卖的商品,成为了消费者心中最响亮的品牌。
掌握供应链,生产自有商品,就是最关键一步。
自有商品的模式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
根据《 2023 年中国商超自有品牌案例报告 》,Costco 的自有品牌科克兰 2021 年销售额超过 590 亿美元,占总收入的 31%。山姆的自有品牌 Members Mark 销售占比同样占 30% 左右。
放眼欧洲,更是主流趋势。
根据 NielsenIQ 的数据,预计 2024 年,自有品牌的总销售额将达到 3520 亿欧元,其中最大的三个食品杂货市场,德国、英国和法国的自有品牌合计份额为 39.7%
中国零售进入大型卖场模式的时间比较短,未来还有很多想象空间。
但是啊,这里世超忍不住泼点冷水了。
现在,你是一家连锁商超的老板,洞悉了自有品牌的种种好处,已经准备大赚特赚了。
但在赚钱之前,你发现等待你面前的第一关就是各种巨大的前期投入。
比如你想学山姆,弄个烘烤间,巨大的玻璃窗让人能一眼望到里面的烘烤进度,一边排队一边闻着香味,别提多诱人了,那么好,先掏一笔设备投资吧。
做什么类目?什么产品?现在市面上的产品是什么样的?消费者更想要的产品方向是什么?
如果你只是做贴牌,往代工厂生产的产品上贴个自己 logo 就完事,那还是缺乏核心竞争力跟差异化,一旦竞争不过市面上的其他产品,很容易滞销。
尤其是,这些自有商品会跟商超的品牌信誉挂钩。
你找的供应链强不强?你有没有品控能力?代工厂会不会以次充好?
做得好就是这个品牌可以无脑买,但如果守不住质量,很有可能以后就会无脑拒了。
传统模式下,卖不掉的品牌货或许还能退给供应商或经销商,但自有品牌的库存风险几乎是全由商超自己承担。
说实话,很多商超其实不具备这些能力。。。
国内商超头部企业永辉超市,算是行业内的佼佼者,但学习胖东来以后,目前也仍在阵痛阶段。
在最近的财报中,二季度净利润出现亏损扩大,未来如何还有待观望。
但现在很多行业内的中腰部玩家,似乎已经在研究,如何挤入这个市场。
人在溺水的时候,总要抓住点什么,自有品牌只是恰好,成为了这根稻草。
但,如果是匆忙进场,那么这根稻草,可能是压垮骆驼的那一根;如果能借此真正沉下心来,理解消费者,打造差异化产品,那么也许它会是那块能够渡过险滩的浮木。
无论如何,自有品牌不是一张逆风翻盘的彩票,而是一个放大器:
放大强者的优势,加速弱者的淘汰。
撰文:渡渡鸟武士
编辑:莽山烙铁头 & 面线
美编:萱萱
图片、资料来源:
https://globalretailmag.com/private-labels-strong-in-europe-sales-reach-e352-billion-in-2024/.tIHJu3vZ.dp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