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最为核心的关注点在于,今年的慕尼黑车展,中国车企的参与烈度前所未有。甚至有人打出了 in Europe for Europe 的口号。这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自信心爆棚的表现。
这,是中国车企越来越敢于向欧美车企叫板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中国车企已经有足够的能力,拿出过硬的产品力来了。这无疑是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走到的,巨大且关键的转折点。
而在这场转折中,吉利无疑是最突出的代表。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单纯地从市场反馈来看:2025 年 8 月,吉利汽车单月销量突破 25 万辆,同比增长 38%;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高达 14.7 万辆,同比激增 95%。更值得关注的是,吉利银河系列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百万销量,刷新了行业速度纪录。而在此强力趋势的推动下,吉利更是将今年的销量目标上调,全年销量目标被调整为 300 万辆。
很显然,在当今的这个汽车产业集度内卷的时代,一辆车是否被用户选择,早已不是简单的动力、油耗、配置比拼,而是综合到 " 看起来有多高级、开起来有多安心、体验有多舒心 " 的整体感知。
这种感知,本质上就是设计的力量。而吉利,正在用一套属于自己的 " 设计力公式 ",重新定义汽车设计。
理念的先进性
设计的脱颖而出,并不是一场 " 瞎猫碰到死耗子 " 的,猜市场喜好的游戏。事实上,它需要的是一整套的前瞻理念,核心的逻辑是对市场需求、时代审美趋势的敏锐洞察。而一家汽车企业,要想持续推出设计优异的产品,则更需要一整套完整的审美逻辑、设计观点来进行支撑。
所以,如我们所说的,吉利的设计已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的论点,应该如何来进行支撑呢?
事实上,吉利对于设计领域,其实已经提出了一个非常完善、严密的结构性的观点:设计力 = 设计品质 /(成本 + 效率)× 美。
在这套公式里,品质是根基,成本与效率必须兼顾,而 " 美 " 则是市场表现最重要的加速器。在此逻辑中,只有三者同时达成平衡,设计力才能真正转化为市场力。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套吉利盲目坚持推行的自娱自乐般的公式,反而恰恰是经过市场验证并获得良好反馈的公式。过去一年,吉利银河产品矩阵恰好是这一理念的最佳验证。
比如,吉利银河 A7,上市 14 天即交付破万,首月销量突破 1.2 万辆,并斩获 MUSE 国际设计大奖。
还比如,吉利银河 M9,在米兰全球首秀时,以 " 大 " 为美的东方哲思,重构了六座 SUV 的豪华逻辑。用户在盲测中直接判断其价值感在 30 万元以上,这说明设计本身已经赋予了产品超越配置的溢价力。
毫无疑问,吉利的做法并非是盲猜市场喜好,从而靠运气打造一套 " 孤立的爆款 ",而是依托体系化的策略,将品质放大到每一道缝隙、每一种材质,效率通过前台—中台—后台的一体化协同大幅提升;同时,成本则在规模化与供应链整合下获得平衡;继而,进一步在此基础上,让 " 美 " 的力量真正被释放出来,最终转化为销量与口碑的双重胜利。
换句话说,吉利正在用一个数学公式,把美学抽象成了可以商业赋能的生产力。这是吉利,尤其是吉利银河,依托更为先进理念所应得的市场回报。
中国设计与全球标准
如果十年前,我们谈到市场的回报,几乎毫无疑问地会集中在中国市场,以及中国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支持与信任。那么,如今的情况就已经完全不同了。
刚才我们聊到的慕尼黑车展上,中国汽车企业的大阵仗,其实是他们近些年来持续出海,推进全球化战略后,所获得的一个爆发式展现而已。
比如,今天我们聊的吉利,在设计领域就与传统欧美车企严格分工、层级森严的设计体系不同。吉利在设计体系上,就建立了一套前台、中台、后台的流程体系。
在吉利的设计体系内,前台像小型设计公司般灵活敏捷,可以快速产出创意与方案;中台则是数据、工艺、验证的核心,确保设计从图纸到实物的精准落地;后台负责资源整合与战略协同,保证前中台能够高效运转。
这种互联网式的开放氛围,让设计的核心掌控力,并不会再依托于某一个人的灵光乍现,而是一群设计师并肩作战的成果。吉利将这样的设计流程与理念,称为 " 人民史观 "。
更重要的是,这套流程不是中国市场的 " 特例 ",而是可以被全球复制的模式。
就在几天前,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吉利设计全球负责人陈政,在一次采访中就提出了自己对于吉利,乃至中国汽车设计的,更为宏观、更为长远的判断:三年之后,中国设计的流程和标准会成为全球的流程和标准,那就是我们建立全球设计话语权的基础。
毫无疑问,以吉利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品牌,已经不再满足于中国汽车的设计只是 " 跟随者 " 的地位,而是开始筹划,力争成为全球汽车设计逻辑新时代的 " 定义者 " 了。
目标是世界汽车设计话语权
聊了太多体系与逻辑,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也应该回过头来审视一下,什么是普通人更需要的汽车设计?
其实,纵观百年汽车工业史,真正能够跨越周期的设计,有两个特别明显的特征:其一,是能够找到 " 全球审美的最大公约数 ";其二,是能够沉淀为行业共同遵循的流程与标准。
我们刚才聊到的,关于吉利在设计领域的探索,正是在这两条路径上同时发力。
在审美上,吉利拒绝过度装饰和地域化特征,而是选择 " 减法设计 "。依托自己的中国式审美,以及全球认可的更简洁化的设计,找到了与全球用户共鸣的方式。
或者我们更简洁的来描述这种设计理念的深层意义,那就是,设计不只是造型,而是战略;设计不只是个人天才的灵感,而是集体智慧的成果;设计不只是中国车企的自我满足,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今天,中国汽车在销量与技术,以及在全球市场快速铺开的态势,已经无可置疑地赢得了世界的关注。所以,如果我们如吉利一般,更进一步地推动设计力,也成为撬动全球的杠杆时,中国汽车品牌、甚至产业的话语权,就能够更快地,真正地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