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autocarweekly 10分钟前

中国汽车的设计,到了撬动世界的时候

文|沪上阿 YI

一个最为核心的关注点在于,今年的慕尼黑车展,中国车企的参与烈度前所未有。甚至有人打出了 in Europe for Europe 的口号。这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自信心爆棚的表现。

而这种向外探求、扩张的强势状态,很大程度上源于国内汽车市场的激烈度,同样前所未有。无论是新能源渗透率的跨越式提升,还是新势力车企与传统车企彼此地位的此消彼长,都在提醒我们,越是市场进入平台期,越是要通过产品力,去为自己赢得生存的机会。

这,是中国车企越来越敢于向欧美车企叫板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中国车企已经有足够的能力,拿出过硬的产品力来了。这无疑是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走到的,巨大且关键的转折点。

而在这场转折中,吉利无疑是最突出的代表。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单纯地从市场反馈来看:2025 年 8 月,吉利汽车单月销量突破 25 万辆,同比增长 38%;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高达 14.7 万辆,同比激增 95%。更值得关注的是,吉利银河系列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百万销量,刷新了行业速度纪录。而在此强力趋势的推动下,吉利更是将今年的销量目标上调,全年销量目标被调整为 300 万辆。

这不仅是销售数字的跃升,更是源于对市场准确把握的自信,对产品竞争能力的自信。在这个 " 自信 " 中,不管你承认与否,设计都占有极大的比重。

很显然,在当今的这个汽车产业集度内卷的时代,一辆车是否被用户选择,早已不是简单的动力、油耗、配置比拼,而是综合到 " 看起来有多高级、开起来有多安心、体验有多舒心 " 的整体感知。

这种感知,本质上就是设计的力量。而吉利,正在用一套属于自己的 " 设计力公式 ",重新定义汽车设计。

理念的先进性

设计的脱颖而出,并不是一场 " 瞎猫碰到死耗子 " 的,猜市场喜好的游戏。事实上,它需要的是一整套的前瞻理念,核心的逻辑是对市场需求、时代审美趋势的敏锐洞察。而一家汽车企业,要想持续推出设计优异的产品,则更需要一整套完整的审美逻辑、设计观点来进行支撑。

所以,如我们所说的,吉利的设计已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的论点,应该如何来进行支撑呢?

事实上,吉利对于设计领域,其实已经提出了一个非常完善、严密的结构性的观点:设计力 = 设计品质 /(成本 + 效率)× 美。

在这套公式里,品质是根基,成本与效率必须兼顾,而 " 美 " 则是市场表现最重要的加速器。在此逻辑中,只有三者同时达成平衡,设计力才能真正转化为市场力。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套吉利盲目坚持推行的自娱自乐般的公式,反而恰恰是经过市场验证并获得良好反馈的公式。过去一年,吉利银河产品矩阵恰好是这一理念的最佳验证。

比如,吉利银河 A7,上市 14 天即交付破万,首月销量突破 1.2 万辆,并斩获 MUSE 国际设计大奖。

再比如,吉利银河星耀 6,通过 " 飞瀑格栅 "、" 虎视大灯 " 等造型语言,让混动轿车不仅拥有技术先进性,还兼具东方恢弘气度。销量突破万台的速度,印证了 " 形式追随功能 " 的正确性。

还比如,吉利银河 M9,在米兰全球首秀时,以 " 大 " 为美的东方哲思,重构了六座 SUV 的豪华逻辑。用户在盲测中直接判断其价值感在 30 万元以上,这说明设计本身已经赋予了产品超越配置的溢价力。

或者我们更进一步说,从吉利银河体系推出,到今天的短短两年多时间内,120 万的销量,足以证明其成功。

毫无疑问,吉利的做法并非是盲猜市场喜好,从而靠运气打造一套 " 孤立的爆款 ",而是依托体系化的策略,将品质放大到每一道缝隙、每一种材质,效率通过前台—中台—后台的一体化协同大幅提升;同时,成本则在规模化与供应链整合下获得平衡;继而,进一步在此基础上,让 " 美 " 的力量真正被释放出来,最终转化为销量与口碑的双重胜利。

换句话说,吉利正在用一个数学公式,把美学抽象成了可以商业赋能的生产力。这是吉利,尤其是吉利银河,依托更为先进理念所应得的市场回报。

中国设计与全球标准

如果十年前,我们谈到市场的回报,几乎毫无疑问地会集中在中国市场,以及中国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支持与信任。那么,如今的情况就已经完全不同了。

刚才我们聊到的慕尼黑车展上,中国汽车企业的大阵仗,其实是他们近些年来持续出海,推进全球化战略后,所获得的一个爆发式展现而已。

如果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这种爆发节点的到来,其实更代表着中国汽车工业体系,已经有能力撬动全球汽车产业。而设计语言与理念,毫无疑问是一个最突出、最鲜明、最能让人记住的,关于中国汽车的超级 " 符号 "。

比如,今天我们聊的吉利,在设计领域就与传统欧美车企严格分工、层级森严的设计体系不同。吉利在设计体系上,就建立了一套前台、中台、后台的流程体系。

在吉利的设计体系内,前台像小型设计公司般灵活敏捷,可以快速产出创意与方案;中台则是数据、工艺、验证的核心,确保设计从图纸到实物的精准落地;后台负责资源整合与战略协同,保证前中台能够高效运转。

这种互联网式的开放氛围,让设计的核心掌控力,并不会再依托于某一个人的灵光乍现,而是一群设计师并肩作战的成果。吉利将这样的设计流程与理念,称为 " 人民史观 "。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团队推进、高效协作的理念,让吉利的每一次产品风格切换,都有了一套严格、稳定的流程进行推进。事实上,吉利每次都遵循 "8515 原则 ",即 85% 传承、15% 创新。通过这种模式,让吉利在稳中求进中塑造可持续的品牌风格。

更重要的是,这套流程不是中国市场的 " 特例 ",而是可以被全球复制的模式。

就在几天前,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吉利设计全球负责人陈政,在一次采访中就提出了自己对于吉利,乃至中国汽车设计的,更为宏观、更为长远的判断:三年之后,中国设计的流程和标准会成为全球的流程和标准,那就是我们建立全球设计话语权的基础。

毫无疑问,以吉利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品牌,已经不再满足于中国汽车的设计只是 " 跟随者 " 的地位,而是开始筹划,力争成为全球汽车设计逻辑新时代的 " 定义者 " 了。

目标是世界汽车设计话语权

聊了太多体系与逻辑,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也应该回过头来审视一下,什么是普通人更需要的汽车设计?

其实,纵观百年汽车工业史,真正能够跨越周期的设计,有两个特别明显的特征:其一,是能够找到 " 全球审美的最大公约数 ";其二,是能够沉淀为行业共同遵循的流程与标准。

我们刚才聊到的,关于吉利在设计领域的探索,正是在这两条路径上同时发力。

在审美上,吉利拒绝过度装饰和地域化特征,而是选择 " 减法设计 "。依托自己的中国式审美,以及全球认可的更简洁化的设计,找到了与全球用户共鸣的方式。

而在企业的设计理念与流程上,吉利通过开放协同的中台模式,把设计从 " 灵感 " 变成 " 标准 ",再转化为 " 效率 "。这样的体系,确保了即便团队庞大、产品众多,依然能保持设计的一致性与先进性,以及品牌设计特征的鲜明。

或者我们更简洁的来描述这种设计理念的深层意义,那就是,设计不只是造型,而是战略;设计不只是个人天才的灵感,而是集体智慧的成果;设计不只是中国车企的自我满足,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今天,中国汽车在销量与技术,以及在全球市场快速铺开的态势,已经无可置疑地赢得了世界的关注。所以,如果我们如吉利一般,更进一步地推动设计力,也成为撬动全球的杠杆时,中国汽车品牌、甚至产业的话语权,就能够更快地,真正地建立起来。

中国汽车的设计,到了撬动世界的时候了,而吉利毫无疑问是这个趋势中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