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种红,能同时让时尚博主驻足、让广东老板点头、让小红书姐妹疯狂,那它大概率会出现在雷克萨斯的新 NX 上。
这颜色来头不小。它原本是雷克萨斯旗舰跑车 LC 的专属色,历经六层喷涂、四次烘烤,让色浆与清漆精准咬合,才终于下放到了这台雷克萨斯最年轻的 SUV 身上。
但你若以为这抹红就是 NX 全部的心机,那就太小看它了。
小红书上种草雷克萨斯的人非常多。好看,是笔记里最高频的关键词。
尤其当女性车主占比悄悄过半,雷克萨斯的设计也愈发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变化。这种变化本身是造型设计引起的,但反向也在强化雷克萨斯更热情的设计趋向。
新 NX 做的,说到底是对这个 " 屏幕越大越好、功能越多越赢 " 的过度科技化时代的审美矫正。
新 NX 的心思全花在了人的真实感受上。
你看,出风口叶片薄到 0.3 毫米,比一张 A4 纸还薄,却实实在在减少了风噪;座椅侧翼反反复复调了 200 次,就为了悄悄托住你的腰,让你长途开车也不累。
e-Latch 电控门把手,轻轻一碰就弹开条缝,做了美甲也不怕刮花;后备箱也暗藏心思:地台更低、开口直角,婴儿车、登机箱随便推进去。盖板底下还有分层暗格,既能收纳球鞋,也能冰镇饮料。
感觉为了这些细节,雷克萨斯的设计师怕不是把小红书翻烂了。小姐姐偏爱的颜色心理学、白领的露营 + 飞盘 + 精酿三件套、年轻妈妈吐槽带娃出行的狼狈……听说他们真的一条条看、一条条琢磨。
比如 Tazuna 缰绳概念座舱,说穿了就是让方向盘、仪表和 HUD 形成黄金三角,实现更高效的人车沟通。日本人用 " 缰绳 " 这个词,听着就有一种人马一体的配合感。
智能系统也透着一股踏实劲儿。比如 PDA 预判式辅助,前车突然急刹,系统提前半秒就把安全带轻轻收紧、座椅调稳。就像个话不多但极其可靠的老司机。
你或许可以说它动力不算炸裂、空间并非逆天,但正是这些细腻的、暗戳戳的体贴,精准击中了新时代用户最在意的情绪价值。
小红书上的姑娘们迅速捕捉到这些变化,她们拍胭脂荔在阳光下的渐变质感,赞它的后备箱地台低,开口方,更发现副驾遮阳板自带柔光镜、方向盘粗细带磨砂感夏天不滑手……这些暗戳戳的体贴看似轻描淡写,却成了社交媒体上 " 雷克萨斯女孩 " 们心动的理由。
这种果敢并非偶然。
2013 年,第一代 LF-NX 概念车用刀劈斧削的线条震惊四座。那时满大街还是奥迪 Q5 那样的 " 馒头型 "SUV,雷克萨斯却硬是用硬棱和几何切割打破了传统。
很多人当时觉得这不过是噱头,没想到他们真把它量产了。更没想到,这种俊朗造型在随后几年逐渐被市场接纳,甚至引领了 SUV 的设计趋势。回过头看十年前的 NX,你甚至会觉得它理所当然地顺眼。而这恰恰是雷克萨斯的前瞻。
这种改变源自丰田章男的理念。2010 年接任社长后,他明确提出:我不要好看的车,我要让人印象深刻的车。从此,雷克萨斯设计师获得空前自由,开始跳出欧洲的审美规则。
社长亲自背书,设计师地位空前提升,工程师必须努力实现设计需求。在雷克萨斯,不允许平庸、不允许重复,甚至不模仿自己。每一款车都要有独特的外形和内饰主题。
这是一种自信,真要引领潮流,就不能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
于是我们看到,雷克萨斯开始强调情绪。车不只是功能载体,更是情绪载体。第一代 NX 基本保留了 LF-NX 概念车的感性张力。而后的色彩选择特更勇敢,一反黑白灰安全色,像这次就主打胭脂荔,还提供 9 种甄选外观车色。
就连西方设计师难以理解的大气,也是雷克萨斯在中国的必修课;日本人擅长的空间改造也被完美移植,在有限尺寸内实现最大功能性。
这一切,都让 NX 不止于车,更像一个精准回应都市人群情绪的轻奢移动空间。
这一切,也意味着雷克萨斯的中国化,不止于表面。
它进入中国的二十年,像一场不紧不慢的非典型豪华进化。
当 BBA 纷纷国产化冲销量,它坚持纯进口;当新势力用冰箱彩电大沙发颠覆体验,它还在淡定讲免费保养 + 高保值率;当全世界似乎只剩纯电一条路,它依然提供燃油、混动、插电多元选择。
有人批它保守或不积极,尤其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节奏上。但这或许只是表象。历史告诉我们,丰田从不人云亦云,雷克萨斯作为豪华品牌,也始终在探索自己的高端路径。
它所坚持的 " 现地现物 ",是真正蹲下来观察中国人的日常。不说空泛的全球标准,而是关心你这里需要什么。
所以他们给 ES 加长,因为中国用户在意后排;给 RX 塞进七座,因为二胎家庭不是传说。研发 LM 时他们发现中国企业家们日程极满,维持着强大的掌控感;他们负重前行,也需要喘息;他们需要的不是 Old Luxury,而在乎内在的认同。而后 LM 被赋予更威信感与决断感的霸气外形,座舱也更注重人与关系的缓冲。
雷克萨斯也不在乎数据上的纸上谈兵。你很难在配置表上找到它最动人的优点,因为它在意的是身体知道的那些体验。
比如同样提速,它更讲究平顺;它的静谧性也早早立下行业标杆;还有座椅,雷克萨斯算是豪华座椅革命的隐形先锋,很早之前就在研究人的坐姿、疲劳曲线和支撑需求。
也正因如此,在那个迷信零百、硬拼参数的德系评测时代,雷克萨斯显得很 " 吃亏 "。
它的好,只能口口相传。
雷克萨斯 2005 年入华,2019 年达成 100 万辆销量,2024 年突破 200 万辆。超过三分之一的车主,再次换车仍选雷克萨斯。品牌忠诚度,高得不像这个时代的产物。
广东人尤其买账。2024 年,广东进口车销量 11.1 万台,其中 4.8 万台是雷克萨斯,占比超四成。广州的同事和我说,广东生意人务实讲诚信,他们觉得雷克萨斯那种不张扬的可靠,和自己很搭。
就像我家附近万象城靠近冰场的地库,你很容易找到雷克萨斯这种 " 中产暗号 "。RX、ES 居多,也有低调的 LM。车主不少是我儿子冰球队友的家长,有医生,设计师,也有企业主。他们不需要通过车标来认可自己。选车这件事,他们清楚得很,不从众,不攀比,不贪多,更不活给别人看。
尽管有它的节奏,雷克萨斯面临的压力也非常真实。
电动化转型是最紧迫的挑战,智能化也是必须补上的一课。
于是今年二月,它做了一个并不意外、却意味深长的决定:把工厂正式建到中国来。地点选在上海金山,全资独资,计划 2027 年投产,年产能 10 万辆。
在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破 50%、一片红海厮杀的当下,任谁都说一句 " 慢了 "。但有意思的是,这场迟到反而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丰田想通的不只是国产,更是彻底本土化。
他们提出,未来在中国生产的雷克萨斯,本土零部件使用率要提高到 95% 以上。这不是喊口号。从电池、电控到智能座舱,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成熟得像秋天的稻田,弯腰就能收割。鸿蒙座舱上车了,小马智行的智能驾驶系统也合作了,这些动作都是实打实的 " 在中国、为中国 "。
更值得细品的是那个叫 RCE(Regional Chief-Engineer)的区域总工程师机制。这意味着,中国工程师不再只是执行者,而是握起了定义产品的话语权。
问题不是没有。2027 年量产,会不会太晚?国产后价格下探,怎么守得住高端调性?续航、充电、智能驾驶……这些中国用户最敏感的体验,它能跟得上中国速度吗?
但问题的另一面,也是雷克萨斯的底气所在。它没有卷入价格战,也没有喊 " 遥遥领先 ",而是在喧嚣中安静做对一件事:在全新国产车到来之前,先守住品牌最深的护城河——口碑与信任。
它搭好舞台,静待锣响。市场也终会走过疯狂内卷,回归价值的原点。
回到开头,新 NX 那一抹胭脂荔,或许只是一个引子。真正的大戏是:一个坚持纯进口二十年的品牌,如何以东方审美读懂了中国的温度;又如何用一场迟到的国产化,赌下一个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