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澜之家也要 IPO 了。
投资界获悉,本周海澜之家公告称,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 股)并于港交所上市。公司已于 2014 年登陆 A 股市场,最新市值超 300 亿元。
印象中从 2006 年开始," 男人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 " 广告语红遍全国,海澜之家凭借轻资产的模式和亲民价格,迅速成长为国民男装品牌。身后创始人周建平历经数十年打拼,把公司交给子女—— 2020 年周立宸正式接班,姐姐周晏齐也出现在大众视野。
由此望去,越来越多二代接过父辈权杖,开始陆续出现在 IPO 敲钟舞台。这也是中国民营企业接班潮的一抹缩影。
国民男装崛起往事
姐弟已接班
海澜之家的故事,始于周建平。
1960 年,周建平出生于江苏江阴,由于家境贫寒很早就步入社会打拼,后来辗转闯入纺织行业。多年打拼下来,周建平小有成就,便有了后面的海澜集团,名字取自 " 以海阔天空之博大,创波澜壮美之事业 "。
周建平的灵感源自一次海外考察。21 世纪初的日本服装业,丰富的产品品类、亲民的价格和量贩式的购买方式,给周建平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一家就是大名鼎鼎的优衣库。
回国后,他立即将想法付诸实践,成立江阴海澜之家服饰有限公司。2002 年 9 月,第一家门店在南京中山北路正式开业,门口挂着 " 海澜之家,男人的衣柜 " 的招牌,很快红遍全国。
公司采取轻资产的连锁经营模式。简单来说,即充当供应商和门店之间的 " 桥梁 ",通过选品实现工厂直销。加盟商只需付出加盟费和货款,门店管理由海澜之家负责,卖不掉的服装可以退还总部,无须承担滞销风险。
这种以平台为核心的方式,整合了供需资源,是海澜之家实现快速规模化的主要原因。
真正让品牌家喻户晓的则是一段魔性广告。2006 年,印小天穿着彩虹条纹 POLO 衫,哼着 " 男人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 " 跳进大众的视野。接替的代言人杜淳,一身绿袜子、背带裤的形象深入人心,进一步奠定品牌的国民地位。
此后几年,海澜之家的门店数量迅速扩张,到 2013 年底突破 3000 家,年净利润达到 14.7 亿元。公司也于次年借壳凯诺科技,成功登陆 A 股市场,总市值一度接近 450 亿元,周建平也曾以 269.3 亿元的资产登顶国内服饰零售首富。
家族年轻面孔开始崭露头角。
"32 岁的海澜之家,由 32 岁的周立宸接班。" 周建平曾这样表示。2020 年 11 月,周建平宣布辞去海澜之家和海澜集团董事长职务,由儿子周立宸接任。资料显示,周立宸出生于 1988 年,拥有清华大学金融学学位。毕业后,先是在上海挚信资本工作,2012 年回到海澜之家,随后出任集团副总裁。
另一位是比他大五岁的姐姐周晏齐。早年在加拿大留学,她曾在新加坡星展银行工作后回国,2014 年海澜之家,后来凭借公司上市身价大涨,一度问鼎 " 江苏女首富 "。如今,周晏齐活跃在社交媒体上。
" 男人的衣柜 "
开始面临中年危机
你有多久没去过海澜之家了?
曾几何时,那个深蓝配色的门店遍布城市里的步行街。然而悄然间,年轻人开始戏称其为 " 老男人的衣柜 ",原本是沉稳代名词的设计,也被贴上了 " 爸爸衫 " 的标签。
寒意直接反映在了财报数据上—— 2024 年公司实现营收 209.57 亿元,同比下降 2.65%,归母净利润为 21.59 亿元,同比减少 26.88%。与此同时,存货规模持续攀升,2024 年存货余额达到 119.87 亿元,同比增长 28.38%,较 2020 年的 74.16 亿元增长约 62%,创下历史新高。
海澜之家将业绩下滑的原因归纳为 " 服装消费市场回暖乏力 ",行业整体均有所承压。但把时间拉长来看,从 2015 年开始公司净利润增速就一路下滑,产品 " 越来越卖不动了 " 已不是秘密。
从国民品牌到 " 中年危机 ",海澜之家经历了什么?
先从公司特有的类直营模式说起。由于不参与服装业上游链条,海澜之家少有厂房、设计师等成本," 可退货 " 的采购模式则将商品滞销风险转移给了供应商。
在初期,这种模式让海澜之家快速扩张,但也意味着将产品设计权拱手相让。供应商缺乏市场数据的反馈,也欠缺创新动力——于是便出现 " 一件经典款卖 10 年 ",而隔壁快时尚品牌每周上新。渐渐地,海澜之家款式老化愈发严重。
另一方面,供应商之所以愿意承担库存风险,本质来源于前端流量规模足够大。如果人流增长减缓,原本依靠平台实现资源整合和规模扩张的模式,便欠缺了动力。
" 我们这个模式就是,卖得好笑哈哈,卖不好我找他(供应商)合作他都不来。" 海澜之家董事长曾如此形容合作关系的脆弱性。
海澜之家也不是没有做出过努力——品类上,推出女装品牌 OVV、潮流品牌 " 黑鲸(HLA JEANS)等,也尝试了街头、运动、国风等风格;营销上,签约林更新、沈腾、张颂文等代言人,展示了向年轻群体靠拢的决心。
但效果并不理想。
于是,出海摆上了桌面。从去年开始,海澜之家的海外布局明显增多,在进军东南亚市场的同时,推进中亚、中东、非洲等地的布局。2025 上半年,公司海外地区实现收入 2.06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27.42%,成为一大亮点。
不过翻看社交媒体的评论区,海澜之家仍然约等于 " 中老年男人的标配 ",这个从二三线城市起家的男装品牌,已经难以和 H&M、优衣库、ZARA 等快时尚对手比拼。
二代正集体接班
悄然间,越来越多 " 创二代 " 登上 IPO 敲钟舞台。
不久前,卧龙电驱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击 "A+H" 双重上市。这家由浙商一手缔造的电驱动产品公司,背后站着陈建成、陈嫣妮父女,最新执掌市值超 700 亿元。
几乎同时,国内最大的零食企业之一万辰集团发布公告拟赴港 IPO。稍早前创始人王健坤之子、现年 32 岁的王泽宁出任总经理,已成为公司实控人。这位 90 后将接棒超 300 亿的零食版图。
印象深刻的还有今年 6 月,中策橡胶登陆上交所主板,市值一度接近 500 亿元,成为杭州年内最大 IPO。脱胎于浙江最早的一批橡胶厂,公司掌门人是宁波富商仇建平和女儿仇菲,合计持有约 46.95% 的股权。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诸如珀莱雅完成换帅,温州创二代侯亚孟走到舞台中央;1993 年出生于常州,高海纯接任光伏巨头天合光能联席董事长;刘舒琪成为近千亿市值通威股份的新晋掌门人……接班潮来了。
一个时代背景是,中国民营企业中有超过 80% 为家族企业,而在百强家族企业中,创始人的出生时间又集中在 20 世纪 50 年代。来到知天命的年纪,企业资产积累到一定规模,传承问题摆到了台前。
然而接班向来波折。最为外界熟知的要数宗馥莉,接任第一年公司营收重回 700 亿区间,拉齐了十年前的业绩规模。但期间面临员工辞职、家族争产等一系列风波,道路并不平坦。
无数例子表明,传承并非简单的财富移交,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正如新希望刘畅所言:" 接班不是接职位,而是接使命。"
守业更比创业难。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何顺利地完成交接,成为中国企业的必修课。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余梦莹,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509/554838.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 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